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說起這媽媽令可是咱從小到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麼一部分。就咱這衣食住行,各個都有這媽媽令的說法,打碎個碗得說句“歲歲平安”,過年咱必須得吉祥話在口,大魚大肉在桌。這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說法,也是種文化。今兒咱們說說這媽媽令。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酒滿敬人,茶滿送人”


待人接客有這麼一講兒:勸酒時要斟滿,倒茶時不能滿,滿了就是在逐客。

進一步的說法是:“茶七,飯八,酒十分。”茶倒到七分滿的程度剛好;盛飯到八分滿,過了叫“碰鼻樑”,對客人不尊重。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您看這倒酒倒茶都有這麼多講究,隨著這時間的推移,酒是越倒越滿,茶也越是不那麼多講究了。這往後,您就注意著點,這理兒是真講究,咱也得把祖宗的東西傳下去不是?

“論輩不論歲兒”


早時候有些大戶人家,或是娶妻納妄,或是晚年續絃,這時候家裡的輩份就跟年齡脫了鉤了。小年紀輩兒大,大歲數輩兒小。這時候,要排序的時候,一般就論輩兒不論歲兒,正所謂,“蘿蔔小長在輩兒上了”。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這個講究估計咱家裡普遍都有,咱北京家大人多,世世代代的不免有這樣的情況。張口管比自己小不少的叫個姑啊姨啊的常事兒,這稱呼不是事兒,大家團團圓圓的比什麼都強!

“三天沒大小”


長幼尊卑之間的處事是有嚴格規矩的,不能隨隨便便。但是,在家裡舉行婚禮的三天內,可以逾越輩分、關係隨便開玩笑,不用拘著,愛誰誰,就是要圖個樂和。過了這三天,該怎麼著還怎麼著。當然,也不能太過分出圈兒,比如公公和兒媳婦就不宜隨便。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這結婚可是個喜慶事兒,全家老老少少的都得跟著樂呵樂呵。就比如新郎接新娘這個環節吧,您包裡要是不揣上幾十個紅包可是接不上的,加上家裡的姐姐妹妹的堵個門兒,再難為兩下,這可都是樂呵。不過啊,近些年也出現過玩笑開大了的,這結婚本來就是個喜慶事兒,您開玩笑還是適可而止!

“不許對著壺嘴喝茶”


見人說不出話。這還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現在婦女對著壺喝茶的難說沒有,但哪說話也都挺衝的。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這條的道理我覺得和這茶壺裡煮餃子差不多,想說也說不出來。不過這老一輩兒的人,喜歡跟院子裡弄個搖椅,沏一壺茶,再哼上那麼一段京劇,這感覺真是說不出的愜意。講究歸講究,您開心就好!

“右都為尊”


家裡來客了,或者過年過節的時候,這座位可是有講究。如果正座兒確定了,那麼坐在正坐右手邊兒這位可算是最有面子的了,有句老話:無出其右。大概是源於“右者為尊”這種排序上的認定的了。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放在現在,“正座”也好,“右都為尊”也好,結賬者為大吧,哈,這種禮節有時能造成很多麻煩的事,乾脆改圓桌,轉著圈坐,誰也用不著爭。

“小辮靠窗戶”


老北京有這麼一講兒:姑父第一次到丈母孃家,也算上貴賓吧。早些時候家裡都是土炕,要在炕上吃飯,通常就讓姑爺安排在背窗而坐,表示上待。那時清朝男人留辮子,所以就有了“小辮靠窗戶”這個說法。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現在真正的老北京人也仍然愛用這句話逗逗上門的男爺們:“喝,小辮靠窗戶啦。”您看吧,就現在年輕人一準兒懵逼了。。。。。

“踩歲”


大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得剝花生、嗑瓜子,弄滿地皮子不許掃,就讓它在腳底下踩來踩去的,這就是踩歲,意欲“踩崇”的意思。踩,也通財的意思,不能將“財”掃出去。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咱老家兒確實對這過年的講究比較多,說白了,就是處處圖個吉利。踩歲,聽著滿地的響聲就像嘩啦嘩啦的銀子一樣,保佑著咱新的一年財源滾滾。您就當是圖個吉利,也給咱過年添點樂趣!

老北京人常說的媽媽令,這才是北京的規矩!


說起咱老北京的規矩和老理兒,

給您講個三天也講不完!

第一:“未出嫁時不許嘗生餃子餡”,如果嚐了出嫁時轎子掉河裡。

第二:“未出嫁時不準就著案板吃東西”。您要不聽說,非要就著案板吃東西的話,出嫁以後要是遇到訴訟官司或什麼驚官的事,必得由她作證。

第三:“未出嫁時不準就著飯杓吃東西”,否則一準嫁個黑臉女婿。

第四:“未出嫁時不許磨刀”要是磨了的話,準嫁個慢性子姑爺。

第五:“未出嫁時吃飯不許掉飯粒”,保不齊就嫁給麻子。這下明白了吧,敢情天下麻子都是沒過門的姑娘掉下的飯粒兒砸的。

第六:“不許坐掃把”,如果哪天不小心坐了,一不小心就得當著大伯子放屁。

第七:“不許把垃圾堆在門後”如果堆了,兒子生下來瞧嘴,招人笑話。

第八:“不許對著壺嘴喝茶”,見人說不出話。這還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現在婦女對著壺喝茶的難說沒有,但哪說話也都挺衝的。

第九:“懷孕不許受人磕頭,也不許給人磕頭”。這條好辦,因為現在誰也不磕頭了

第十:“不能喝濃茶、多吃醋”,等生孩子的時候難產;您非要喝濃茶、多吃醋等您不生孩子,歇菜的是時候再喝!

第十一:“正月不洗腳”,醃菜臭缸。不會過去用婦女的洗腳盆醃菜吧。

第十二:

“正月不做鞋”,有邪事發生

第十三:“正月初七忌針線”,七仙女預示著連生七個女兒。

第十四:過年節忌針線”,否則以後過節就生病。

第十五:禁止婦女(尤其是孕婦、寡婦)參加祭神、祭祖活動。因為婦女屬陰,陰不能壓陽;孕婦系“四眼人”;寡婦“方死”了丈夫是戴罪之人,是守孝之人,是不祥之人。倘若衝撞了神、佛、祖先,即等於衝了“家運”。

第十六:從除夕家佛堂、祠堂起香之時起,即不接待婦女,雖至親亦如此,謂之“忌門”。婦女外出拜年,須待正月初六日開始。

第十七:除夕夜,是為諸神下界之時,人人必須恭謹行事,不得爭鬥謾罵,以免衝撞過路神靈。

第十八:

禁說不吉利的話,言談中不得帶有“打、殺、砍、剮、破、壞、沒、輸、賠、光、鬼、病、痛、窮等等字眼。

第十九:小孩不準哭鬧、吵架。小孩不聽話,大人應好言相勸,不準打罵。

第二十:逢年節不準打碎盆、碗等傢俱,否則即是破產之兆。如一旦打碎,當馬上說“歲歲”(碎碎)平安,及時進行“破解”。

第二十:逢年節不準掃地(否則會把財掃出去);不準倒垃圾和泔水(怕把財倒出去)。

第二十一:逢年節不準動刀、不準動針、不準動剪。

第二十一:元旦之日不準看病、吃藥,否則,一年到頭都會生病。

第二十二:元旦之日不準花錢,否則,一年都是受窮。但給小孩壓歲錢不在此例。

第二十三: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因“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zhà)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一律吃年前做好的年菜。

第二十四:有的家庭因受佛、道兩教禁殺生的訓戒,初一要忌葷,一天兩頓素餡餃子。說是大年初一吃一天素,即可代替全年(如此方便、簡而易行之善事,何樂而不為之)。

第二十五:新正忌空房。故新婚少婦不得在孃家留宿。

第二十六:俗雲“正不娶,臘不訂”。正月婚嫁,臘月訂婚,夫妻不能白頭到老。

第二十七:正月,如有親友家送來報喪的訃聞,需撕破一角,作為破解,以除晦氣。

第二十八:婦女在正月裡不做鞋,以避免“招邪”(“鞋”與“邪”諧音)

第二十九:正月忌剃頭,否則死舅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