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不争辩

网上有一篇《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的文章,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和层次低的人争辩,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和他一个水平线,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你,你和什么样层次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会沦为什么样子的人。

不是所有人都处于同一层次,当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时,先不要急着去争个输赢。你要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

世界之大,人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们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品性和素质,但庆幸的是,我们有选择远离他们的权利,不与他们作过多无谓的争辩和纠缠,这就是对于自己最大的保护。

20世纪初的美国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曾经说过:“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碾压对方,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纠正他人。可是不同层次的人,导致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注定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对方并不会因为你说了什么,而最终变成你希望他们成为的那类人。所以当彼此遇上问题时,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各说各话,矛盾和意见不合的情况总是难以避免。在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频道的人面前,凡事都想争个明白,其实不过是在自寻烦恼罢了。

其实,哲人们早就提出,聪明人不争辩,不仅仅是不要与不同层次的人争辩,而是要尽可能避免一切争辩。

富兰克林以前喜欢和人辩论,但辩论通常变成了争辩。爱争辩的他得罪了很多的人,为此他受到了朋友的严厉批评。

“你真是无可救药了。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太珍贵了,没有人能够承受得起。你的朋友们现在发现,若是你不在场的话他们会舒服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什么,也没有人会和你提意见。因此你不可能再成长了。”

富兰克林听后接受了教训,并逐渐改变了爱争辩的坏习惯。他认为,聪明的人很少染上争辩这个习惯。因为人们在争辩时,交谈的气氛会变得更加紧张,原本融洽的关系也开始升腾敌意。后来,每次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时,他不是反驳,而是先肯定别人的意见,让他人感到被尊重,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对他人的劝告是不争辩。“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他在自传中说:

我在前往波士顿的路上经过纽约,在那里和我的老朋友莫里斯先生见了面,他刚从英国来到这里。他奉命前来接替汉密尔顿先生的总督职务,汉密尔顿因为业主的种种要求经常与州议会发生争执,感到十分厌倦,因而辞职了。莫里斯先生向我问及此事,是否他也应该做好思想准备像其前任一样会有种种麻烦。我回答道:

“正好相反,只要你小心不要和议会发生争执,那么在你任职期间,会感到称心如意的。”

他诙谐地说:

“我亲爱的朋友,你说说我如何才能躲避争论呢?你知道我喜欢跟人争辩,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乐趣。但是,为了表示我尊重你的劝告,我保证尽可能地避免争辩,只要条件允许。”他能说会道,是一个十分精明的雄辩家,在辩论中经常是胜利者。他之所以喜欢争辩,因为他从小就训练有素,据说他的父亲总是在饭后让孩子们围在桌旁,互相争辩,以此作为消遣。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据我的经验,凡是争论、抗辩和驳倒他人,常会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麻烦。尽管有时候获得胜利,但是往往有人怀恨在心,而友情对于人们的生活更有价值。

林肯也认为,要避免与人争辩。

19世纪,林肯手下有一名年轻的军官,无论什么事都喜欢跟人争论不休,他经常和将士们发生激烈的争吵。

林肯告诫他说:“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跟别人计较,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人家争论。无谓的争论,不但对自己的性情有损害,而且会让自己失去自制力。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别人大度一点、谦让一点。这就如同跟一只狗抢行,不如让狗先行一步,假如被狗咬到了,即使把这只狗打死,也不能马上治愈你的伤口。”

人们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脖子粗,严重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即使在争辩中获胜,也并无多少实际的意义。除了带来暂时的快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在争辩中失利的一方,并不会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的失败,即使在口头上被说服,内心也不会真的认同。

争辩不是目的,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为了无聊的问题而争辩除了显示无聊,不能证明什么。两个固执己见的人针锋相对地展开争辩,那一定是一场灾难。因为争论的最后,一定是把对事情的辩论,变成对对方的否定,变成相互之间的人身攻击,从而导致大打出手的后果。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够获得辩论的最大利益——避免辩论!” 谁能够克服喜好争论的弱点,谁就能在社交中获得成功。

卡耐基曾经参加一次宴会。宴席中,坐在卡耐基旁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个幽默的笑话,并引用了一句话,该先生说:“嘿,这句话出自《圣经》,我早已经烂熟于心。”

但是,卡耐基知道这位先生说错了,这句话应该出自《哈姆雷特》。卡耐基就好心提醒他,那位先生却好像被踩了尾巴一样叫道:

“什么?你说它是莎士比亚说的?那不可能!我告诉你,我每天都阅读《圣经》,怎么可能出现这种错误!”

卡耐基也有点倔强,就跟这位先生争论了几句,两人没办法只好去找一位大学教授评判。这位大学教授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经几十年了。这位教授说道:“这位先生说的没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卡耐基感到很不可思议,他日后私下里找到那位教授,向教授表示质疑,教授解释道:“这句话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我亲爱的朋友,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你为什么要跟他抬杠?你应该永远避免跟别人正面冲突。”

这件事后来被卡耐基写进了自己的畅销书里。

当然,商务交往和学术讨论例外。因为商业交往中不争辩意味着利益的损失。学术活动中则是真理越辩越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