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上帝不響,像一切全有我定……

今年年初首演於上海的舞臺劇《繁花》,

海派腔調背後,自有千種風情。

導演王家衛對原著網絡文學作品《繁花》也是一見如故,

即將把它改編為電影,確定由吳亦凡出演男主。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圖注:金宇澄原著網絡文學小說《繁花》

《繁花》本是作家金宇澄署名“獨上閣樓”時,在弄堂網開帖《獨上閣樓,最好是夜裡》所寫。到了2012年,他才將帖子更名《繁花》。這部被評為“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之一的小說,用上海話講述了上個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上海市井生活的人情百態。以35萬字的篇幅、流水席般的生活場景、走街串巷的地圖式寫作和人物群像,在瑣碎和精細中展現了最真實的生活本相。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圖注:弄堂裡,上演著無數普通人的悲歡離合。


舞臺劇《繁花》的製作前後醞釀了四年,從導演、編劇、演員到舞美、燈光、多媒體,全是80後和90後組成的年輕人擔當。青年導演馬俊豐掛帥,攜手《蔣公的面子》編劇溫方伊,電子音樂家B6、多媒體藝術家雷磊、服裝造型設計徐家華、中國臺灣的舞美設計李柏霖、燈光設計譚華共同創作,更有文學顧問劇作家曹路生,方言顧問錢程鼎力支持。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圖注:舞臺劇《繁花》宣傳海報


如果說小說《繁花》是一部充滿煙火氣的上海弄堂史詩,那麼加入電子樂及多媒體動畫的話劇《繁花》,則自帶一種摩登氣息。而這種表現,正是主創團隊對話劇的現代性解構:


故事一開篇,編劇溫方伊就交代了故事主人公之一滬生的性格——“一隻鬥敗的蟋蟀,上海人叫’膩先生’ 。”三歲看老,幼年的滬生,不想再奮鬥了。這樣的性格貫穿了他的一生,所以姝華出走“不響”,白萍出國“不響”,白萍跟他離婚“不響”。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在小說《繁花》裡“不響”一詞出現了一千多次,這是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取“悶聲不響”中的“不響”。在舞臺上,每一處“不響”,都有一段電子樂去呈現,為主人公的心理空間描白。六十年代的純真與壓抑,九十年代的迷亂與深情,千萬種“不響”裡,既透露著上海人的含蓄與精明,也暗含著人世間的孤獨與深情。音樂製作人B6把電子樂帶進了有一千多個“不響”的《繁花》,當音效如潮水般將話劇不斷向時間前沿助推,情緒的美學等營造恰到好處。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製作視頻時,多媒體藝術家雷磊則和導演馬俊豐則一起找了很多上海實景的照片、老畫報,通過對它們的翻拍,把上海街景在多媒體中呈現得既熟悉又陌生。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作為話劇《繁花》的第一季,編劇溫方伊將原著裡繽紛的人事,最終集中在了六七十年代的滬生與姝華、銀鳳與小毛,以及九十年代的汪小姐與徐總,阿寶與李李四對人身上。溫方伊通過減法的方式直接提煉出戲劇衝突和人物關係,將他們八個人在時代漩渦中的掙扎、大時代下的小悲喜和老上海中的浮世繪表現出來。整部舞臺劇,有時代的流行色,有世俗的煙火氣,亦有城市的人文記憶和對文化認同。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在話劇的舞臺設計上,主創人員也將60年代和90年代始終放在了同一空間。舞臺摒棄了小說中地圖式的街景建構,弄堂為方,舞臺為圓。鐵藝樓梯架起了弄堂的二樓,略高於舞臺的圓形轉檯,在狹促的空間裡,完成了人物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轉移。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在排練的兩個半月時間裡,主創人員做了大量考證。他們甚至根據小說中滬生家可以看到煙花的線索,在拉德公寓裡找到了滬生家的門牌號。他們在排練廳一句一句摳臺詞,細究每一句臺詞的來龍去脈。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在這個追求質感的精英團隊努力下,舞臺劇《繁花》第一季邀集了一批80、90後的上海本土青年演員擔綱阿寶、滬生、小毛、姝華、銀鳳、汪小姐、大妹妹、蘭蘭等主要角色,同時,特別邀請到張芝華等老戲骨為青春班助力,以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青春繁花致敬上海這座永遠年輕的城市。

舞臺劇《繁花》看盡人情百態的上海市井生活

​此話劇的演出,也獲得了原著作家金宇澄的很大認同和支持。


導演王家衛對網絡文學作品《繁花》也是一見如故,形容閱讀它像是經歷了一生一世。已確定要將其改編為電影,並由吳亦凡出演男主人公,相信出自王導的電影版《繁花》又會是另一種精緻的調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