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惡意啊?你有的

我沒有惡意啊?你有的

你遭遇過惡意嗎?

當然,連上帝都遭遇過詛咒。

我們很容易辨認出惡意,並給予力所能及的回擊。然而有些“惡意”非常隱形,即便敏感如我,也是想了很久都不知該如何總結,所以經常憤憤然拿起,又不得不輕輕放下。

真是能力有限啊。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一個心眼特別特別小、特別特別記仇的人,那也一定會經常有這樣的期許——我很討厭這種感覺,但我更想有理論來證實我的討厭!

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個案例。本著不怕冤枉一千,只怕錯過一個的原則,讓我們來誠懇地面對這種“討厭的感覺”吧。

事情是這樣的:

我以前有個朋友,跟著一群名人們一起做投資,所以共在一個微信群裡。有天,群裡的某名人發了張圖片,上面是兩個男人摟抱在一起。

名人大發感慨:你們說說,惡不噁心!

朋友截圖給我看,還笑嘻嘻地說:這人居然是恐同的哦~~

我反問她:你當時說什麼了?

她:那種氛圍,我也不方便說什麼啊……

我:可為什麼要截圖給我看呢?

她:隨便轉一下,傻瓜很多,這種人你不要介意啦。

我非常介意。I DO CARE !

但我介意的不是那個名人的言論,而是我這個朋友的姿態。

這裡面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我當然並不期待她站出來為同志的“尊嚴”發聲,也理解她明哲保身的選擇,但她截圖發給我這個行為,卻隱隱透露出某種“惡意”。

是我想多了嗎?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經常遭遇類似的狀況?甲說了你的壞話,乙殷勤地跑來告訴你。她既沒有在甲面前替你抗辯,而且在這些難聽的話裡,你也很難弄清有多少是她自己夾帶的私貨?

如果你不較真,她就會持續傳遞這種負面消息,並偷偷觀察你的反應。如果你較真,她可能會跟著你罵幾句,然後把你的話再轉給甲,製造出新的矛盾。假如你阻止她,她就會很委屈:“不要生氣嘛,人家也是為你好啦……早知道你這麼敏感,我就什麼都不說了。”

但不久後,你就發現,自己已經成為眾人眼中“聽不得不同意見”的玻璃心。

如果我是咪蒙,大概就會對這類人豎起中指,再提供幾句超過癮的狠話——這的確是最好的宣洩方式,然而很少有人可以真正落實在生活裡。

因為這個“惡意”是非常隱形的,在你還沒有察覺到的時候,它就已經發生完畢了。甚至更多的時候是裹挾在一堆善意的“關懷”裡。

所以真正的難點在於,我們缺乏足夠的解析能力,把這種“惡意”進行精微的剝離。這是特別特別小心眼的人才願意做的外科手術......剛巧我就是。

來,跟著我的手術刀,我們看看這個“惡意”究竟藏在哪裡吧。

no.1

一般來說,我們對一個人的好感是有層次的:最基礎的是尊重,然後才是親密。

尊重的本質是理性的,所以它追求的“穩定“。

比如我們說尊重一個人,如果尊重的是他的身份地位、經濟實力,那麼當這些外在條件不存在時,他也就失去了“被尊重“的資格。所以很顯然,我們不會允許自己這麼淺薄,所以就會向下追求更穩定的支撐點——尊重他的國籍?他的價值觀?他的人格?他作為人類?……越往下去,我們“尊重”的地基就越寬厚,也就顯得越穩定。

但社會生活不允許我們這麼“博愛”,所以我們一般會選擇一個適可而止的支撐點——價值觀。

價值觀是獨立人格的外顯,但我們尊重的並不只是他的某個言論,而是在審視他是否具備“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如果他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處處實行雙標,我們就會得出“這人不靠譜,不值得被尊重”的結論。

所以,第一個疑點就產生了——我朋友的價值觀,是穩定的嗎?

假如她對“同志命題”有一個基本價值觀,那麼無論是貶是褒,或是無視,都沒什麼大問題。就像那個恐同的名人,他若是在任何場合都發表對同性戀的批判言論,那是他的價值觀使然,只要不觸犯法律,就是公民權力。甚至只要他持續穩定地輸出同一種價值觀,就會有同頻的粉絲簇擁在他周圍。

但如果他今天激烈地抨擊同志,明天卻因為利益沉默不語,甚至公開和私下場合完全不一致,那麼就是這個人的價值觀不穩。而這種不穩定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會失去“尊重”的基礎。

我跟朋友之間第一個不舒服的點,不在她是否維護了我的所謂“同志尊嚴”,而是以我跟她的日常交往,我也不能確定她的價值觀到底為何,又肯以怎樣的代價來維護。

所以,她這個人開始“不穩”了,尊重的基礎被動搖了。

no.2

那麼,第二個疑點也隨之而來——如果我不“尊重”她,還能保持親密度嗎?

我們總以為親密就是一起高興,並不需要太多道理。但其實那叫親熱,而不是親密。親熱跟天氣一樣,冷了添衣,暖了脫衣,隨著自身當時當下的感受進行調節——對方是工具屬性,他的好惡並沒有那麼要緊。

然而親密不是這樣。親密是兩者間深刻的互動,共有,抱持,甚至融合。價值觀的共生是關係的基礎,可以不盡不同,但必須充分展開與磨合,尋找不同的楔接方式。

親密不是相處時的一時熱度,而是伴有痛苦,不解,反覆試探的小心翼翼,它並不一味追求快樂,而是以探索彼此的未知領域為己任。

是的,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害怕衝突,不願意打破眼前的親熱,從而放過了很多可以深入交往的大好機會,但很多時候,這種機會往往就藏在矛盾衝突之中。

no.3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地方——看似無意的傳話,的確包含“惡意”嗎?

我個人覺得,有的。

兩人的關係,如果平時習慣隱藏彼此的價值觀衝突,從不去尋根究底,那麼時間越久,沉澱的積怨也就越多。

這些積怨需要出口,假借他人之口對你進行撩撥真是詆譭,既不用承擔責任,還可以疏解心中塊壘,何樂而不為?

具體到我這個朋友和這件事,她對我未必有自知的“惡意”,對於隨手轉發這件事,她更多的是想要製造出一個“親熱”的話題——我們一起說那個名人不好,應該會顯得很親熱吧?

但她忽略了兩個大前提:

1,在事關原則的敏感問題上,她沒有展現出一以貫之的價值觀。

2,她輕易地為了利益,而選擇了沉默。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她卻還想強行製造出“親熱”的效果,這無異於邀請我一起去玩一坨屎……咳咳,雖然你的誠意可嘉,但還是不要了吧。

蠢,也是惡意的一種~

我並不怕惡意,而且深知不可能剝離乾淨。因為善惡本身就是一體的兩面,根本不可能真正區隔開來。但手術的意義在於,我們只有釐清原委,才能尋求關係的更深層次。

惡意是關係的一部分,承認它的存在,並小心控制它的合理度,才是長治久安的大計。畢竟,我們有時候對自己也是惡意滿滿,又怎能去苛責他人。

我非常喜歡這麼一句話:有時候我不得不恨你,因為我不能總是恨自己。

送給同樣小心眼的你。

一個彩蛋

我和這個朋友,共同認識另一個朋友,有一天,那個朋友把她背後說我的壞話,全部截屏發給了我。這些都是我跟她相處這麼久,從未從她口中聽到過的滿滿惡意。

所以我們三個人,現在彼此都不是朋友了。

我就是前車,請以我為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