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單車更名「哈囉出行」,背後野心何在?

哈羅單車成為行業老大之後,不再叫哈羅單車了。

9月17日,哈羅單車在上海舉行發佈會,宣佈升級為“哈囉出行”,攜手嘀嗒出行、首汽約車、高德地圖等,將網約車納入服務範圍。此外,它還宣佈與上海申通地鐵合作,探索地鐵+單車一體化接駁。

哈囉出行創始人兼CEO楊磊同時披露,上線兩年,哈囉單車日訂單超2000萬次,用戶超2億,已是行業第一。


哈羅單車更名“哈囉出行”,背後野心何在?


哈囉出行創始人兼CEO楊磊

摩拜賣身、ofo欠債、哈羅升級,狂飆猛進的共享單車行業進入第二篇章。但共享單車是個很“現實”的行業,用戶留存度不高。只要有好車、有優惠,新晉者總能獲得用戶,但真要闖出一番天地,資金、技術、運維、管理,一個都不能少。

“哈囉出行”的野心

對此次品牌升級,哈囉出行解釋為:從單一的共享單車企業成長為囊括哈囉單車、哈囉助力車和汽車等綜合業務的移動出行平臺。“以共享單車作為底層流量業務,嫁接更多城市出行業務。”楊磊說。


哈羅單車更名“哈囉出行”,背後野心何在?


哈羅變“哈囉”

“大出行”早有端倪。此前,哈囉出行就以“3510”模式,在共享單車外,加入共享電踏車和共享電動汽車,分別滿足0-3公里、3-10公里及10公里以上的出行需求。去年起,哈囉出行就與威馬、巴歌出行開展共享汽車業務。

這一次,哈囉出行的合作伙伴更多了。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李開逐介紹,哈囉出行APP將接入嘀嗒順風車、首汽約車,用戶可一鍵直達,“嘀嗒的服務最早10月就能上線。”

據介紹,雙方將共同探索“地鐵+單車一體化智慧接駁”,即地鐵站周邊單車版的“P+R”模式(Park+Ride,停車換乘)。對哈囉出行而言,與其總部所在的上海的公共交通機構牽手,還有著特殊的意義。


哈羅單車更名“哈囉出行”,背後野心何在?


哈囉出行與上海申通地鐵合作探索“P+R”模式

今年1月,上海申通地鐵集團開發的app“Metro大都會”上線,支持手機二維碼乘地鐵。其中,二維碼是申通地鐵與支付寶、銀聯合作,支付寶用戶可直接登陸。此前,Metro大都會已接入ofo、摩拜共享單車入口,但上海申通地鐵集團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金濤評價,門戶入口的用戶體驗並不理想。

金濤說,此次與哈囉出行的合作期待更大突破,將致力於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出行方式的協作,第二是地鐵站周邊共享單車的“共治”。“例如,我們在考慮能否讓用戶在乘坐地鐵時,可以提前在某個出口預約一輛單車。”

據介紹,與上海申通地鐵合作方面,哈囉出行將利用“大數據調度機制”,在接駁與定向引流方面,結合人流潮汐的實時大數據,採取相應的調度策略,確保人流不淤積,車輛不閒置。

“我們希望能做一個打包式的出行服務,用戶不用考慮這一段(乘)坐什麼、那一段(乘)坐什麼,不用擔心上了地鐵後能不能搶到單車、趕得上公交車等等。”李開逐說,哈囉出行甚至可以與地鐵方面進行數據共享和打通,“合作有很大的預留空間。”

據悉,今年11月初,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上海地鐵與哈囉出行合作的“P+R”模式首個試點將正式落地,選址是臨近展館的兩個地鐵站——2號線的徐涇東站、17號線的諸光站。金濤說,試點成功後,將逐步向徐家彙、人民廣場等人流密集的地鐵大站拓展。

機會?挑戰?

對哈囉出行來說,與上海地鐵的合作,是機會,也是挑戰。

金濤坦言,現在上海對地鐵站周邊共享單車的管理,很多仍是簡單地“清場”。而上海地鐵方對合作期待的結果,是社會認可、政府認同。這包含幾層意思:給用戶以方便,給街道以秩序,給地鐵、單車經營方以利益,三者缺一不可。

去年8月,上海市交委發佈共享單車禁投令,並在兩個月內減少60多萬輛共享單車。目前,摩拜、ofo仍佔據上海共享單車的主要份額。李開逐透露,哈囉單車主要集中在上海郊區,進市區很謹慎,沒有主動投車。

繞過一線城市戰火的策略,讓哈囉出行得以生存,但當它備足糧草,想再回到一線城市時,卻不得不直面飽和的市場,以及趨嚴的管控。一線城市的相對空白,是哈囉出行的短板。


哈羅單車更名“哈囉出行”,背後野心何在?


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李開逐

李開逐說,對共享單車企業來說,地鐵站周邊是“兵家必爭之地”,出行需求非常旺盛。由此觀之,如果哈囉出行接住了上海地鐵拋來的橄欖枝,示範效應能否成為其在一線城市市場的突破?這值得期待。

面對挑戰,哈囉出行秀出的“肌肉”是技術。

在17日的發佈會上,哈囉出行發佈第五代智能鎖,以及自適應藍牙電子圍欄技術。李開逐說,自適應藍牙電子圍欄技術能實現車輛停放誤差小於10釐米,在行業內首次實現了電子圍欄技術的產品級應用,這可以幫助當地交通管理部門解決車輛亂停放的問題。

行業第一的“秘訣”

根據 楊磊披露的最新數據,哈囉單車已進駐全國300個城市,日訂單超2000萬次,用戶數2億,“做到行業第一”。

李開逐在接受媒體群訪時,援引來自螞蟻金服方提供的統計數據稱:共享單車整個行業的月訂單量,哈囉單車一家佔了接近50%。

哈囉出行2016年上線,今年剛滿2週歲,是一家年輕的公司。作為行業後來者,它也曾經歷過一段艱苦歲月。

85後楊磊說,創業之初,一群不懂單車的人,拿著一張自行車設計圖,去崑山、蘇州滿世界找自行車廠,吃了不少閉門羹;為了找錢,楊磊“把能見的投資人都見了”,但得到的回覆是:你的同行已經來過了。


哈羅單車更名“哈囉出行”,背後野心何在?


哈囉出行上線僅2年,擁有2億用戶

回過頭看,成功逆襲的哈囉出行做對了幾件事。

一是堅持技術為重,建造護城河。“哪怕下個月發不出工資的時候,我們依然毫不猶豫保證對技術的投入。”楊磊說。

第二,其他玩家瘋狂擴張時,沒有盲目跟進,而是採取精細化運營。正如李開逐所說:“沒錢時也有沒錢的好處。”當資本泡沫退去,成本控制、運營效率的“內功”就顯現出來,彈藥充足的哈囉出行得以騰出手腳去做更多的事。

第三,在行業內首開全國免押的先河,這直接引起哈囉單車用戶的暴漲。據其官方公佈的數據,今年3月開啟免押,5月用戶就增長70%,日騎行訂單量翻了一番。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永安行低碳科技(2017年與哈囉出行合併)實現營收1.28億元,虧損4.89億元。儘管尚在燒錢的狀態,但虧損狀況明顯好於摩拜等對手。而且,哈囉單車過去一年還在大幅擴張。

楊磊說,哈囉出行整體仍未盈利,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研發投入過大,但虧損面較小,且共享助力車已實現盈利。

“共享單車是門好生意”

今年以來,螞蟻金服接連領投哈囉出行E輪、F輪融資。最新一輪融資後,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上海雲鑫持有哈囉出行36.73%的股份,其作為第一大股東的佔股比例進一步加大。


哈羅單車更名“哈囉出行”,背後野心何在?


哈囉出行融資一覽。圖據IT桔子

楊磊用“感到驕傲”來形容哈囉出行與螞蟻金服的配合。事實上,哈囉出行與阿里生態的合作在逐漸深入,已與餓了麼完成入口對接。在部分城市,購買哈囉單車騎行卡的用戶,可同時獲得餓了麼超級會員,同時,哈囉出行APP上也有餓了麼的入口。雙方的合作不久後還將拓展至全國。

與此同時,共享單車領域其他玩家的“日子”卻不太光鮮。

9月4日,美團點評更新招股說明書,也披露了摩拜的財務狀況。從完成收購的4月4日到4月30日,僅26天,摩拜就虧損4.07億。


哈羅單車更名“哈囉出行”,背後野心何在?


美團點評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了摩拜的財務狀況

至於ofo,近期因欠款問題,已先後被上海鳳凰控股子公司鳳凰自行車、百世物流等告上法庭。另據財經網報道稱,ofo拖欠雲鳥、德邦等多家物流供應商數億元欠款。

儘管如今共享單車行業飽受質疑,但楊磊認為,共享單車仍是中國互聯網近10年來,難得出現的、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判斷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最重要的是頂層想法:到底有多少用戶樂於使用它,有多少用戶的剛需、復購是不依賴於補貼的。”楊磊說,共享單車是一門好生意,但行業需要時間來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