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瀛涛:我的故乡

开县(今开州)是我的故乡。这个县有久远的历史。在距今1770余年前的东汉时期建县。初名汉丰,后有永宁、盛山、开州、开江等名。明朝初年,洪武皇帝时始命名开县。

故乡给我最深印象是她那优美的景色。群山环抱,襟山带河,如嵌在大地上的一颗晶莹的翡翠。树木葱茏,群山滴翠,百花吐艳,群鸟争鸣。山溪河水易涨易跌,变幻无常。枯水时分,那连接城乡的木板桥横跨两岸。桥下水平如镜,鱼翔浅底,微风吹来,阵阵涟漪。一群群鹅鸭,红爪绿波,轻浮水上,悠闲自得。在木桥岸的一边,有卖红甘蔗的小摊贩,一根红色的甘蔗经他们灵巧的双手,用小刀车成一圈圈螺旋型花纹,深红与淡黄相间,用一二枚铜板买上一节,既赏心悦目,又清甜润口。木桥另一端的岸边,又有卖零食的人字形小窝棚。一位老大娘满脸皱纹在那里经营小本生意,接待顾客。那儿有花生、麻花、糖块,还有劣质香烟,常有一群人在那里购物或歇脚聊天,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朴实、线条分明,古色古香。洪水季节的景象则迥然不同。那时,浑黄的河水,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城南水南桥附近更是惊涛拍岸,浪如山涌,吼声如雷,气吞山河。城乡交通就得依靠摆渡船来冒险航行了。一条可载数十人的无篷木船,由四五个壮实又识水性的船工驾驶与激流大浪搏斗而进。乘客们一个个蹲在船舱里,不得喧哗走动,把自己的一条生命交给看头的、掌舵的、划桡的船工。船工们有着行善积德的良心,拼命把船划到对岸,用如雨的汗水和苦涩的微笑送走心有余悸的乘客。即使这样,也有翻船的时候,全船的人少有不葬身鱼腹的。这种渡船又叫“义渡”,意思是乘船的不付钱,撑船的是为民众尽义务。这对于贫苦的百姓来说不能不是一件好事,船工们的生活费则来自约定俗成的“义田”。地方人士捐募数十亩田地作为义渡产业,交给负责“义渡”的船工耕种。其收获物全部作为修理船只、船具和船工们的生活费用。我年幼时,多次乘船过渡,领略过那种浪遏飞舟的滋味,悬心吊胆又豪情满腔。顶着风浪前进,是很能激发人的。直到现在,在我眼里仍随时浮现出故乡那条激流勇进、冒险犯难的摆渡船。

故乡有许多大众小食品吸引着贪嘴的小孩子们。这些小食品物美价廉,用不多的几个钱即可一饱口福。我印象最深的是城门洞卖的油炸萝卜丝粑。这是一种带三角形的素食品,原料是面粉、米粉、红萝卜丝、蒜苗、干海椒面、盐、菜油等。工具是一灶一锅,一只三角形铁质带把勺子。做法是将三角形勺的底部浇上一层米面粉糊,再将红萝卜丝拌蒜苗、海椒面、盐放入勺子内,上面再浇上米面粉糊,放进油锅炸至焦黄色即入口。我进城上学,总爱买一两个,用竹签串上,边走边吃,又热又香又酥又脆。这种食品我在其他地方还没有见到,大概算故乡独具的风味小食。可惜至今已很难吃到了。这可能是它品位不高,赚钱不多,不能跻身新潮的缘故。十几年前,我曾偕妻子回了一次家乡。我的姨母特地做了萝卜丝粑来招待我。我带着儿时的兴致,大食一通,直至声音嘶哑咽喉肿痛而后已。

今天的故乡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变,已非昔日的故乡可比了。正像我现在回故乡与许多乡亲已是似曾相识不相见一样,我对现在的故乡也有点陌生了。但是,今天的故乡是昨天和前天的故乡发展而来的,追忆一下过去,会令人更热爱现在和将来。

隗瀛涛(1930年4月—2007年1月),重庆市开县人,原四川大学副校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史学界泰斗”。本文摘编自作者回忆录《一个历史学家的历史》,标题为编者所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