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志(1985版)医药卫生篇

第一节 机构 人员

民国时期,开县缺医少药,全县仅有病床12张,平均1000人中只有1名中(草)药医生,多为私人开业。民国34年全县有县立卫生院1所,私立医院2所,诊所4所,西药房2家,中药铺380家,个体中(草)药医生767人,助产士5人,接生婆15人。

解放后,开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1985年,全县共有医防保健机构175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7个,区级医院14个,乡级卫生院106个,合作医疗室944个(有6个村实行医药劳务费减免),厂矿、企业医院2个,医疗室32个,学校医疗室16个。全县医疗技术人员2534人,其中:县级医疗单位446人,农村卫生院1627人,个体开业医生155人。乡村医疗室不脱产的医生1495人,全县实有病床1366张,平均每1000人有医务人员1.66人。

一、卫生行政机构

卫生局。民国元年医药卫生工作由开县警察局兼管。民国24年改归县政府第一科(民政科)管理。1952年7月开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编制4人。“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委设有文卫组。1971年5月,成立开县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有工作人员7人。1978年5月更名为开县卫生局,编制8人。1985年卫生局设有政工、业务、秘书、药政4股,有职工25人。

医药分公司。1979年成立开县医药管理局,职工6人,系政企合珠机构。1984年1月更名为开县医药分公司。

二、县属单位

开县人民医院。民国29年7月,县政府改烟民调验所为开县卫生所,是开县第一个县立卫生单位,有职工9人。民国30年,卫生所更名为卫生院(被省定为乙种县卫生院),有职工20人。民国31年,院址迁至今体育场北面县中医院住院部处,民国38年迁至西街福音堂,分设门诊、住院两部,有业务用房300平方米,简单的医疗器械30余件,病床10张,职工8人。

1950年,开县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下设内、外、妇产3科,4个辅助科室及一个无分科的住院部。1953年院址迁至今县人民医院处,由国家拨款改建门诊部, 面积2229平方米。1956年县卫生院更名为开县人民医院,并增设中医科。1957年在十字街设立第二门诊部,1960年二门诊迁至大南街(现人民医院家属宿舍,后撤销)。60年代住院部设内、外、传染3科,以后逐步扩建业务用房,扩大医疗业务,到1985年,全院有业务用房10125平方米,有医职人员339人,病床318张,有高倍显微镜、400mAX光机、A、B各型超声波诊断仪、进口牙科治疗机、脑电图、红外线治疗机、纤维膀胱镜、救护车等诊断、治疗、医护仪器设备,为全县医疗、技术、服务指导中心。

开县中医院。1954年3月,开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简称卫协会)在县城设立门诊部(属集体所有制),地址在大南街(现中医院第二门诊),下设中医内科、正骨科、针灸科及两个辅助科室。1962年有职工27人。1970年增设住院部,有病床60张,后增至80张。1979年10月改为开县中医院,仍为集体所有制(其中有全民所有制职工),时有业务用房1043平方米,职工41人,设备简陋。1985年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在新盛街新建门诊、住院部,增修业务用房5243平方米。全院占地面积2842平方米,建筑面积8043平方米, 其中业务用房6286平方米,病床80张,职工124人。门诊设中医内、外科,西医内、外科,中、西药房,化验室、照光室、按摩室、心电图,A型超声波,中医骨科,妇产科检查室、制药客观存在,为全县中医中药教研活动中心。

开县卫生防疫站。1956年6月成立开县卫生防疫站,地址在盛兴村,建造814.9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幢,有职工28人。1985年下设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卫生监测、卫生宣传(含资料图书室)、地方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检验、放射等科,有职工68人。担负县内卫生宣传、环境、食品、学校、劳动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指导和卫生监督、监测及饮用水卫生管理等工作。

开县妇幼保健站。1952年4月成立,站址设在教门街,有职工3人。1953年保健站并入县卫生院。1961年从人民医院分出并入防疫站。1966年3月与防疫站分开,站址迁至城关镇东街居委会,设立计划生育门诊。1978年迁往盛兴村,新建房屋1000平方米,开设门诊、住院等业务,设病床20张。1985年,有职工19人,门诊分设儿童保护、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指导等科室。

精神病防治所。1961年成立,1964年撤销。

开县结构病防治所。1983年12月,将开县丰乐区卫生院改为开县结构病防治所,地址在丰乐乡迎仙村,有职工48人。1984年新建病房900平方米,设病床30张,负责全县结构病防治及管理丰乐区卫生防疫、医疗业务、卫生行政等工作。

开县肛肠医院。1984年3月将盛山区卫生院改为开县肛肠医院。地址在镇东乡农试村。1985年有职工54人。

开县麻疯病医院。1972年3月,在岩水乡口泉村第五组建立麻疯病医院,又称麻疯村。全院住房面积1200平方米。1979年3月收治第一批患者。现有职工8人。其中医技人员3人。

三、区、乡卫生院(所)

1952年建立临江、铁桥 、高升、温泉4个区卫生所,到1959年全县共建13个区卫生所,1973年均更名为卫生院。1985年有12个区级卫生院,共有医职人员5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88人,共开设病闲300余张,一般设有西医内、外科,妇产、放射、检验及中医内科、中西药房等科室。汉丰镇、临江、陈家等卫生院,还设有理疗等辅助科室,医疗设备有50mA照光机、手术床、显微镜、五官检查器械等。汉丰、中和、正坝、温泉、岳溪等医院有心电图仪。汉丰镇医院有B型超声波诊断仪。

1952年各区、乡卫协会陆续组织联合诊所,承担所辖地域卫生宣传、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等任务。1956年后,逐步过渡发展为乡、镇卫生院,在卫生科统一规划指导下,分批以集体筹资为主,国家民办卫生事业费酌情补助的办法,扩充设备。1980年有13个乡卫生院列为县卫生重点建设单位,配备照光机、显微镜,甲、乙手术刀包、手术床。1985年全且以有105个乡、镇卫生院,医职人员1573人,技术人员1419人,设简易病床606张。多数乡设有中、西内、外科,妇产科、化验室、注射室及中、西药房。有的乡卫生院还有放射、骨伤、口腔、五官、痔漏等科及住院部。全县乡卫生院设备共有X光机10台,显微镜12部、4头无影灯2只,9头无影灯1只,下腹部刀具3套,脚踏吸引器1个。

四、村合作医疗室

1952—1957年全县共建有村医疗保健站216个,后撤销,每村保留2—3个保健员和助产员。1965年贯彻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开县开始培训赤脚医生,创办农村合作医疗站,每站2—3名赤脚医生,每月公社卫生院对其业务培训一次,其任务是担任本村预防、妇幼保健、卫生宣传,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医治社员一般小伤小病,报酬实行评工计分,另补贴现金每月3—5元。合作医疗室的资金,由本村社员集资入股,或以采集中草药为入股资金。集体还拿出部份资金,划出土地作为药园地,由赤脚医生种植中草药,以补充经费及药品的不足。农民看病吃药免费或减收诊疗药品费。1972年,开县掀起大办合作医疗高潮,1975年,全县有944个合作医疗室,其中有6个村已实行医药劳务费减免。后因资金极度困难和平均主义严重,合作医疗无法维系下去而迅速解体,改为医、药费全部自付,仅存合作医疗之名。

五、卫生队伍

解放前,医疗人员的培养,主要是靠有经验的医生收带徒弟或祖辈世袭相传的办法。民国10年县知事郑宇伦与名中医张裕如共同创办“中西医学传习所”,招收中青年医生105人参加培训,学习内容以中医为主,兼学西医知识,经6个月培训,考试合格者97人,后因经济拮据而停办。开县县立卫生所在民国29年有职工9人,次年增至20人,临解放时仅编制8人。1949年全县有卫生人员808人,其中西医师1人,医士1人。

解放后,人民政府既鼓励老中医收带徒弟,又举办各种医务培训班培养医务人员。1953年开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在西街福音堂创办“中医进修班”,至1960年2月共办9期,培训赏579名,内容兼及中、西医。1960年9月改办成开县卫生学校,到1985年该校共举办中医、西医、妇幼、护理、药剂、外科等专业培训班34期48班2218人(其中:1982—1985年培训学员846人)。1979—1985年开县人民医院接受区、乡进修人员125人;防疫站培训355人,保健站120人。

1985年2月,80岁的马世荣老草医开办中草药训练班,有学员14人,经一年培训考试合格者12人,由医药分公司发给结业证。

1985年9月成都中医学院在开县设函授站,有学员32人。此外还部份业务人员参加自修大学的中医专业考试。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每年接收医学院校分配来的部份毕业生,至1985年开县有医技人员2534人,其中:主治医师18人,医师157人,医士764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111人。

第二节 卫生防疫

民国5年,开县设有种痘局,有种痘医生1人。民国29年县卫生所设有防疫组,有防疫医生1人,主管县城卫生防疫工作。

1956年6月成立开县卫生防疫站,主管全县卫生防疫工作。并逐步建立健全县、区、乡三级卫生防疫网。1985年,区、乡卫生院有专职卫生防疫工作人员119人,兼职238人。

一、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民国时期,常有伤寒、霍乱、肺结核(痨病)、性病、麻疯、钩虫病、疟疾、白喉、赤痢、猩红热、疥疮(疳疮)、天花、鼠疫、流行民生脑膜炎等传染病、地方病流行。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但推行不力,仍不能防止疾病的暴发流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末夏初,县内痢疾流行,患者达50%,死亡率30%。民国5年种痘者仅294人,患霍乱、伤寒、痘疮、疹热等症者26196人,死亡13837人。

民国37年,东里一带天花流行,有100多人患病,死亡70人左右,后来政府强令群众接受种痘者5490人,控制了天花的继续流行。

解放后,人民政府设立卫生防疫专门机构,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工作重点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坚持预防接种,普查普治地方病、传染病,普遍施行计划免疫,提高人体免疫力。1981年全县预防接种率为96.45%,居全省第6名,被省卫生厅评为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为地区计划免疫工作第1名。天花、霍乱、鼠疫在1970年以前已无病例发生。1981年已没有脊灰病例发生;麻疹、白喉发病率分别降到52.91/10万和0.39/10万;麻疹死亡率1964年为1.54%,1978年以后无一死亡者。疟疾病发病率从1968年控制暴发流行到1985年连续18年稳定在2.45/万以下,与解放前相比下降39倍;流脑发病率下降26倍;钩端螺旋体发病率下降6倍多;各种传染病发病人数下降3.77倍,发病率下降7.5倍,死亡人数下降6.23倍,病死率下降1.75倍;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伤寒、炭疽病、回归热、黑热病、猩红热、头癣等已基本消灭。

1959—1963年,因经济困难,全县营养性水肿病普遍发生,几年共计患者135047人次。全县抽调10093名医务人员组成24个临时肿病医院,每乡平均4名,共治愈83091人次。

1960年,经病源学、血清学证实开县有钩端螺旋体存在,人群感染率20—30%。从1968—1979年,由于狠抓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钩体病发病率由3%下降到1/10万以下。

1967年在岩水、大进开展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俗称大颈子病,开县习称泡颈、隐包)调查,从1703人中,查出地甲患者211人,占12.3%,以白泉乡发病较多。1983年对75乡镇932715人,进行地甲调查,查出25例,占2.68/万。

1972年开展克山病调查,在岳溪区从1300余人中查出克山病80例(轻型79例,慢性型1例)可疑病人17例。1974年用心电图检查,又确诊克山病14例,并及时进行观察治疗,仅铁桥区属非疫区。

1974—1976年开展常见十种恶性肿瘤、结核性传染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新生儿、心血管等7类疾病的死亡情况调查,调查了6839人,其中恶性肿瘤死亡2465人,死亡率67.54/10万,居万县地区发病数的第四位。

1975—1979年,通过对13个单位710人进行肝炎病抽查,查出患者71人,发病率为9.98%。1984年进行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源性传播情况调查。对医院159名献血者进行乙肝者面抗源检测,查出阳性率为13.21%。

1981年, 加强二号病检疫。次年9月通过在岳溪区善字乡进行肺吸虫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开县有肺吸虫病流行。

1982年全县普治头癣,治疗中贯彻“剪、洗、擦、服、消”五字方针,对头癣患者,全部免费治疗。在九龙山乡21485人中,查出患者21人;中和乡14210人中,查出患者13人,经治疗均已痊愈。

1983年从全县8—15岁在校学生27535人中,进行地方性氟中毒调查,大进、正坝两镇中心小学有该病发生,其中大进镇中心小学发病率为43.2%。在跟踪线索调查时对发病较高的大进镇红旗村又进行病区划分调查,363人中,发病率为61.43%,被定为疫区。

1984年对县属机关、厂矿、学校等58个单位和3个村、共14179人进行结核病普查和抽查、其患病率为1114/10万,痰阳率398/10万,高于全国2.5倍。同时对查出的1635名严重患者进行了复查、诊断、治疗。

1、麻疯病防治

麻疯病,俗称“大麻疯”或“天型病”。开县曾零星发生。1957年10月,开县组建麻疯病防治小组,首先在复兴、盛山两区查出患者23人。1959年对21个乡全面普查,查出患者56人,均得到隔离治疗。1972年3月,建立麻疯病院,1979年收治第一批患者,病人生活费用由民政局拨给,医疗费用由卫生局负担,安全保卫由公安部门负责。至1983年底先后收治78人,已治愈出院24人,死亡5人,尚在观察的23人。

1983年根据线索追踪调查,查出全县有患者65例,患病率0.043%(有畸残33例,畸形率58.93%),属低流行区,其中瘤形42例,结构型18例,界线类4例,未定类1例。年龄最大的患者63岁,最小者14岁,男女患者比为6:1,患者以农民为多,占92.85%。病者分布在丰乐、盛山、温泉、大进、岩水、正坝、天白、铁桥、临江、赵家、汉丰镇等11个区(镇)的33个乡,47个村,其中盛山居多,丰乐次之。

2、狂犬病防治

1980年前,开县狂犬病发病率不多。1980年7月20日,一只狂犬窜入开县铁桥乡万塘村,咬伤一姓向的女村民。该村民于9月28日发病,医治无效死亡,后在全县传播。为了控制其继续蔓延,1981年1月1日,开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狂犬病疯区家犬管理条例》,规定疫区的犬必须全部捕杀,半年后,从非疫区引进幼犬喂养;只准每个大院或独户养犬一只,但必须进行狂犬疫苗注射;被狂犬咬伤者应立即送当地医院采取防疫措施;同时,成立开县灭犬防病指挥部,1984年改为开县狂犬病预防和控制指挥部。各区、乡专门成立打狗队,发现未经防疫注射的犬立即捕杀,并加以深埋或烧毁。1980—1985年底全县被狂犬咬伤者2111人,发病67人,全部死亡。全县打狗68486只,控制了狂犬病在开县的传播。

3、疟疾病防治

疟疾病,俗称“打摆子”,是旧时农村最为流行的疾病。民国时期,多数患者因受医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多用常山、草果、鸭蛋子、生半夏等中草药治疗,效果不佳。

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使发病率逐渐下降。1951年,全县有疟疾患者1015人。

开县传播疟疾的媒介蚊虫,系中华接蚊、微小接蚊、帕氏接蚊3种,以中华接蚊为主。其活动时间,从每年3月开始,11月终止,吸血期为276天,吸血高峰为5—9月,夜间8—9时与黎明时为吸血活动时期,从血检中证明,开县所染患的病人均为间日疟。开县疟疾流行与气温、雨 量有直接关系,如当年气温高过历年平均值时,疟疾发病率则低,年降雨量超过历年平均值时,发病率则高。

1958年前,开县防治疟疾仅局限在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捞杀孑孓,清除其孳生场所,捕灭春冬成虫,流行季节在人口集中的场镇定时用药烟灭蚊,在人房、畜圈采用滞留喷洒,对降低蚊媒密度收到一定效果;对患者用抗疟药物进地治疗和预防。

1962年起,认真落实两根治一预防,大力灭蚊的综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其流行。1967—1985年中,其发病率一直稳定在2.45/万以下。

4、钩虫病

钩虫病俗称“黄肿病”、“水渍痨”、“气鼓膈”。民国时期,此病遍及县境,感染率较高,是危害群众最严重的地方病,广大群众悲叹:“黄肿气鼓膈,吃得做不得,没有哪个愿得。”

1953年开县成立钩虫病防治组,配备专业人员,指导全县的钩虫病防治工作,并设门诊部,对现症患者检查治疗。通过在镇东、明月、国营一煤厂等地所作钩虫感染情况调查推测,全县感染此病者约达50万人之多,而重症患者有4万余人,基本丧失劳力急待治疗的患者20万人。1954年对钩虫病患者进行普查镜检工作,受检人数30385人,查出体内有钩虫卵室,在四川省钩防组和万县地区钩防站的协助下,培训钩虫病防治人员186人,在全县建立4个委托防治组,用“四氯乙稀”在农村进行钩虫病普治,宣传提倡穿鞋下地劳动,并用药物涂抹手足。1957年,县卫生防疫站成立后,钩虫病防治列为重点任务,组织防治突击队,在发病较多的55个乡作钩虫病全面普查,受查的有246个村,650个村民组,共127322人,查出患者55436人,均得以治疗。1961年,全县组织医务人员185人组成钩虫病防治队,分赴9个乡和部分厂矿,两月内治疗其现症患者16万余人。1971—1976年进行钩虫普治,5年间普治人数达676432人次。

1977年以来,在新义、镇东、长沙等乡,开展成片消灭钩虫病的科研试点工作,采取管水管烘,建造沼气池和治疗并进的综合措施,经过18个月的防治,感染率由原来的81.62%下降到4.9%。

1979年县卫生防疫站进一步对钩虫病作流行病学的抽样调查分析,以清泉乡清泉村(山区)、岳溪乡张家村(丘陵)、临东乡红星村(平坝)为检查点,受检总人口884人,查出被感染495人,感染率65.40%,现症患者19.87%。感染程度平坝为重,丘陵次之,山区较轻。

二、公共卫生

环境卫生。民国30年,开县组织夏令卫生委员会,开展卫生运动,县城设置清道夫搬运垃圾。并在全县场镇的服务行业和居民住宅进行卫生检查。但那时卫生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公事,敷衍了事,并未认真坚持执行。

1950年7月成立开县卫生防疫委员会,开展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3月,改称开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在全县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发展为消灭七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蟑螂、臭虫、跳蚤)四病(钩虫、疟疾、破伤风、头癣)运动。当年灭鼠3447788只,麻雀1889350只,蛆、蛹、蝇、孑孓、蚊等共重99.143公斤,蟑螂41046225只,消除垃圾128065吨,疏通沟渠162613米,填平废水坑、凼4960平方米,新修改建厕所3106个,并有6个乡镇。321个机关单位,1个大队,122个生产队,被评为“七无”(即无七害)单位。

“文革”期间,爱卫会撤销,1978年又恢复。

1981年开县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活动,爱国卫生也被纳入活动内容。1982年,在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县共清除垃圾615吨,疏通阴阳沟56万米,整修街道路面139条,设置痰盂8016个,修筑花台3005个。经检查评出先进集体4个、单位196个、生产队1400个、家庭26135户,模范街道16条,同时灭泉121万只。是年夏、秋两季对全县食品、饮食、旅栈、冷饮、水果等服务行业进行卫生检查,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汉丰镇新增自动装卸垃圾汽车一辆,垃圾桶130个。

1985年7月,全县开展突击灭鼠活动,爱卫会配制鼠药25万余包,灭鼠375万余只。

劳动卫生。1957年开始对劳动卫生进行调查,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开展防暑降温,防治职业病等劳动保护工作。1959年在厂矿较为集中的和谦、正坝2乡建立了两个工人医院,配有工作人员36人,设病床64张。同时还为厂矿配备卫生人员144人,建立32个保健室,设病床185张。

1961年开始进行工人防尘健康检查、劳力鉴定、井下作业环境测定(均超过国家标准),并指导厂矿改善工作环境。至1985年底共摄片7192张,经地区诊断为确诊矽肺病人878人;可疑矽肺315人。

1965年在厂矿、伐木场开展破伤风防治,共注射破伤风疫苗5916人次。翌年重点对农田基建工地,筑路石工、抬工、炮工等注射疫苗8403人次。

1982年对氮肥厂的工人健康、劳动卫生、环境污染等方面作全面监测,一切指数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学校卫生。解放后,卫生防疫部门长期坚持与学校配合,每年有针对性地对校学生预防接种各种传染病、地方病设苗,及时进行季节性的传染病防治。

1974年抽查部分中小学在校生846人,1979年抽查1799人,体检结果对比:男生平均每年龄组长情况,1974、1979年比1963年体重分别增加3.098公斤、3.056公斤,身长分别增加4.836厘米、4.019厘米;女生体重增加2.035公斤、2.58公斤,身长增加3.299厘米、5.01厘米。1980年抽样调查5所学校的18个班798名学生肠道感染情况,查出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达93.74%,其中单感染率:蛔虫68.80%、鞭虫79.20%,钩虫29.70%。1979年,对部分学校学生进行视力测定,视力减弱者占被测总数的7.4%。

卫生防疫部门于1981年在江、东、浦三里各抽中、小学一所,对2360名在校学生进行视力检查,近视者193人,占8.18%。其中:高中生近视率为14.81%,初中生为9.58%,小学生为4.37%。并指导学校采用做眼保健操、改进教室光照条件等矫正措施。1984年汉丰镇第五小学的学生经一年的矫治,视力不良率由年初的90.4%(查1054只眼)至年终降为9.6%(查1060只眼);开中学生由年初的37.7%(查917)至年终降为29.15%(查1301人)。

第三节 妇幼保健

民国8年新法接生由德国女传教士韦礼贤传入开县。民国30年县卫生院配有一名助产士,开展新法接生工作。民国35年10月,县卫生院组织培训了一次农村新法接生员,参加者多为旧产婆,故未能推广新接生,仅在县城(镇)有162人次采用新法接生,产前检查264人次,产后访视273人次,婴儿指导164人次。广大农村普遍是靠旧产婆旧法接生,妇女生育不避污秽,接生时多用没经消毒的器械,致使民国时期新生儿患破伤风死亡率达40%,其中民国36年全县农村患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80%以上。妇女因难产或分娩时大出血致死者不少,产妇得产褥热者甚多,妇女分娩如同过“生死关”,产妇、婴儿灾难皆重。不少妇女因多胎生育、产生过早劳动及产伤等原因,患有子宫脱垂和尿瘘。

1950年全县有助产士2人。新法接生率仅24.9%。1952年4月建立开县妇幼保健站后,多次举办妇幼保健员培训班,逐年建成县、区、乡、村4级妇幼卫生保健网点。1985年县级单位有妇幼保健人员32人,区级14人,乡级101人,村级716人。其中助半焉08人,有74人在农村卫生院。共办培训班16期,培训2677人次。保健人员主要负责宣传妇幼卫生知识,指导妇幼儿童的健康保健,推行新法接生,加强妇女病的查治等工作。1985年,新法接生10524人,占98%,其中全产程接生(含住院分娩)63.8%,基本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褥热,全年婴儿死亡仅49人,产妇死亡2人。

自从50年代农村实现合作化以后,妇女即常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为了保护妇女健康,提倡实行三期保健(即月经期、孕期和产期),推行三调三不调(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临产期调伸不调弯)的妇女劳动保护制度,白鹤乡大胜村1957年有妇女47人自然流产,实行此项制度后,1958年仅3人自然流产。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很多妇女保健制度未能执行。妇女病普遍发生,1960年全县查出患子宫脱垂的15713人,闭经病27170人,是年全县成立65个子宫脱垂临时医院和21个闭经病治疗点,对14918名患者分别进行手术和药术治疗。

1974—1976年3年查出妇女宫戏曲癌死亡率4.11/10万,乳腺癌死亡率1.15/10万。1977年在城关、温泉镇、和谦抽查妇女病的同时,抽取1200人开展宫戏曲癌细胞镜检,发现癌细胞的1人,可疑癌细胞需复查者33人,患各种妇科病者482人,子宫脱垂34人,这患子宫脱垂病者15600人。以后每年对城镇、厂矿女工进行一次宫劲癌细胞抽样镜检,至1985年底共镜检6293人。

1981年卫生部颁发《妇女卫生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后,开展了围产保健,建立前检查登记,加强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妇女两病登记(子宫脱垂12153人,尿瘘78人)。发放婴幼儿体检手册。1985年全县子宫脱垂患者3550人,尿瘘21人,均为往年未治愈和年老体弱不能手术者,全部发给尿收吸器,实行保守疗法,使其得到治疗。

在1979年国际儿童年活动中,开县抽样检查0—7岁儿童44593名,建立健康卡片,并对170145名儿童进行免费驱蛔治疗,驱蛔率为85%以上,有效率达90%以上。

1985年对儿童保健基点村的儿童和当年的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共查25656人,查出有缺陷3430人,疾病2700人,其中汉丰镇1707人中,缺陷率18.5%,疾病率8.7%,均进行了矫治。

与此同时,县医疗部门不成这配合各小学和区、乡、村及场镇居委会,每年开展儿童垢预防接种工作,1985年全县接种卡介苗近8000人次。

第四节 医疗医术

一、中(草)医

早在唐初,开县就有中草药的种植与应用。咸丰《开县志》载,“唐时开州贡苤苜实。”《寰宇记》载:“开州贡车前子。”唐张籍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诗:“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余里寄闲人。”

中(草)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瑰宝,广大群众历来使用中(草)医药治病。民国18年,政府曾下令取缔中医。开县医界名人,为振兴开县医业,保护传统医学,自发组织中西医学研究所,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后因经济拮据而解体。民国后期,政府对中医业的认识有所改变。民国37年10月开县赴京参加全国中医检核考试,合格者10人,均获得医师证书。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中医的发展,1950年吸收声誉较高的唐荣恒,蔡文恒、黄衍堂、任子伯等中医到国家医疗单位工作。1956年,县人民医院增设中医科。同年,开县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发起中医献方运动,掀起西医学习中医技术的热潮。至1960年,全县共收集秘方、验方、医案达28000余件,整编8000多件,出刊17期共7000册作为内部临床参考。对疑难病症“破伤风”用“防风通圣散”加“大柴胡汤”治疗;杨海洪用白药和三七粉治疗消化性溃疡;李俊伯用獭肝丸加减方治疗肺结核;黄衍堂用草药“滚龙珠”治眼云翳;王光烛用“毛秀才”治漆疮,以上均为备受推崇的良方。

1970年县人民医院利用针灸麻醉施行下腹部手术成功;1972年利用中西药结合的办法治愈80%以上的大面积烧伤病人。1978年对现有中西药人员进行考试,录取医术较好的徐心仁等10人到国家医疗单位工作。198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开县分会中医学组召开老中医座谈会,交流临床经验,并确定开县名老中医20人。

开县名中医,在清代有冯登庸,此人善内科,吸取古曲医学之精华结合临床实践,治愈不少疑难病症,有冯内科之称(有传)。

清末,善字山的桑氏正骨术,被县人誉为“桑外科”。桑安宁所写《正骨心法》一书,对中医骨伤科,颇有参考价值,其后辈至今仍继操祖业。

胡顺昌亦为清末名医,内、外科皆通,尤长外科,传入《针灸书》12卷、《铜人图》一套。

当世的黄衍堂,医术全面,内外并蓄,尤对中草药的配伍应用,独具匠心。

段集生对小儿低热的诊治有独到之处,他的《小儿低热》、《肝炎浅述》等文曾于《中医杂志》上发表。

王光烛临床经验丰富,对中医内、妇、儿科造谐较深,对脾胃疾患的治疗颇有研究,整理成册的医案有《咯血》、《落发》、《碑虚湿盛》、《水肿》等。

马世荣,又名马上好,为当代草药名医。尤擅打损伤及各种杂病的治疗。1972年曾应聘到万县地区参加中草药书籍的编写。

青年中医徐心仁,尤擅针灸,对小儿麻痹的诊治成绩较为显著,后调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主治医师。

彭绪成长于针灸按摩,亦善气功疗法,疗效显著。1985年研制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的“速痛灵膏”,效果尤好。

二、西医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澳大利亚传教士古兰英(女),在县城外西街福音堂设立医诊室,第一个将西医药技术带入开县。之后,在县城先后开业的有:亚东诊所(民国12年)、永安西药房(民国15年)、寿康医院(民国20年)、博济诊所(民国25年)、川东医院(民国27年)、新生医院(民国28年)等私人医诊所。民国29年7月设立县立卫生所(西医院)。寿康医院是民国时期设备技术较为完善的私立医院,有医护人员4人,病床12张,门诊部每日平均诊治病人30人次,能治普通内科、妇科、儿科疾病,施行截肢、部腹等外科手术。当时西医药仅在城镇使用。

解放后,大部份私人开业医院组成集体医疗单位,后公私合营。

开县民人医院1950年仅能作简易外科手术,且化脓率高达90%以上。1955年开展下腹部和截肢手术。1960年开始作上腹部及胸穿排脓手术。1972年作首例尿瘘修补术及输尿管吻合术。次年首例前列腺切除手术。1974年切除巨大卵巢囊肿手术一例成功,并开始作脑外科手术(脑溢血减压开颅手术一例成功)。1976年建立正规血库,有利于危急病人的抢救。1978年首次开展食道癌根治术及脊椎、关节病灶清除融合术。1979年8月开县被列为全省卫生事业建设1/3试点县之一(历时3年),外科手术向专科发展。五官科能施行白内障摘除、鼻中隔矫正、扁桃体摘除等手术;首例断掌再植获得成功、胸腔、颅脑、肝叶切除、胃肠吻合、根治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食道癌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其成功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1985年的93.8%。1982年开始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985年7月作一例小儿巨结肠切除和先天性全结肠重复畸形术。对脑外伤合并的外伤脑血栓手术治疗效果也有较大提高。内科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疗。开展神经内科诊断治疗,提高高血压、脑溢血的疗效。在抢救休克性肺炎、各型心脏病、中毒性疾病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疗效。风心病的治愈好转率由1981年64%升到1982年的93%,死亡率由同期的30%降到15%。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炎、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等取得很好的疗效。传染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积累了经验。并开展菜脱落细胞、病理切片检查,1980年同血型浆分离成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运用心电图监护仪治疗心脏疾病,造影诊断脑血管疾病,用化疗法治疗肺结核患者,用维生素K、C、E混合治疗肝炎等均获得满意效果。

乡、镇卫生院由解放初只能治小伤小病到现在已能诊治抢救疑难病、危重病等。区级医院现已能作中、下腹部手术,进行“血、大便、小便”三大常规化验检查,胸、腹部透视,食道、胃、肠钡餐检查。中和、正坝、温泉、岳溪、汉丰等区(镇)医院能作心电图检查。汉丰镇医院还能开展B型超声波诊断。

第五节 药物 药政

一、药材生产与加工

生产。开县药材资源丰富,计有1260多个品种。其中名贵资源有麝香、水獭肝、豹骨、貉、猴洁、龟板、鳖甲、蛇毒等,主要产在北部山区。除动物和矿物药外,有1081种中草药,其中:中药300多种;草药600多种。有一口血、窝儿漆、珠芽蓼、太阳草、秋海棠等名贵品种。

解放前,中药我为野生,本地产黄连、党参远销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民国32年产黄连10市担,党参20市担。

解放后,开始人工培植药材。1960年从云南引进云木香度种成功,现以质地坚实,油性足,香气浓、产量高而闻名于国内外,年产45万公斤,畅销国内外。1966年从南川县引种玄胡成功,1972年从浙江调进种苗大面积种植,现年产80万斤,成为本县中药材的优势品种,被列为全省玄胡生产基地县之一。天麻的人工栽培获得成功,旱半夏野生变家种的试种取得初步经验。同时,改进黄连栽培技术,缩短栽培时间,提高产量和质量,在国我市场享有盛誉,现有面积5400多亩,年产10万公斤,居万县地区之首。此外,东北平贝母、白术、杜仲、桔梗、防丰等均引种成功,并能大量生产,不仅满足本县需求,还销往外地。

一段时期对野生药材因只采不管,三木药材乱砍,滥伐,一度频临枯渴。80年代药材管部门加强野生药材的保护和利用,采取适当留挖,保留种子的措施扩大种源。大力发展三木药材,并以黄连、玄胡、天麻、党参等品种为骨干,有计划地发展云木香、桔梗、银花、防丰、白术等品种,组织技术员到产地传授药材栽培技术,翻印技术资料。现计家生药材67种,常见40种,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21556亩,产量150万公斤,总产值625万元。

加工。解放前药店均为个体户,行医、卖药、加工炮制均在一店,一般是自制自销,有的代客加工,工具仅有片刀、铡刀、碾槽等。

1956年中药材经理部设立中药材加工厂,对中药材加工炮制,同时生产部份中成药。1962年4月开始大量生产中成药,计有珠砂安神丸、通宣理肺丸、七力散、桑菊丸、二砂牌等20多个品种,除在开县广泛使用外,还外销万县、梁平、重庆、成都等地。1983年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停止生产。

1971年3月,县人武部家属38人办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19制药厂(又名五、七药厂),生产部份西药和中成药,1977年9月1日移交开县二轻局并入开县造纸厂,改名纸厂制药车间,1978年9月因产品质量不符药政管理条例规定标准,停止生产。

二、药材经营

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县有药业帮组织。民国16年更名为“国药业同业公会”。民国26年又与“山货业”合并为“山货药材同业公会”。民国29年分立“开县药业公会”。

1953年12月,药业由开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县联社)下设的城区中西药批发部管理和经营。1954年2月改称开县药材批发部,隶属不变。西药划归百货公司经营。1955年7月又更名为开县中药材经理部,1956年12月更名为开县药材采购站,1958年更名为中新药经理部,西药归其经营,隶属商业局。1962年更名为开县医药公司,1975年6月医药公司分出中药材业务,成立开县中药材公司,隶属县联社。1979年开县医药局成立,两公司隶属医药局。

民国时期中药材是开县外销商品的大宗品种。黄连、党参、厚朴、天麻曾一度畅销港澳市场。尤其是黄连,享有“上口北岸连”之誉。民国26年外销培子9万公斤、黄连20万公斤、党参2.4万公斤。民国37年外销黄连0.5万公斤、党参0.6万公斤、天麻1500公斤、麝香5.5公斤、厚朴0.65万公斤、白芷0.75万公斤。是时县城有30家药材经营商号。

1956年11月私营药店进行公私合营,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共负盈亏。后逐步转变为国营企业。

1953年开县中西药批发部经营中西药100多个品种及医疗器械等,1958年经营西药增至1105个品种。1956年中药材收购品种176个,收购金额26.1万元,调出出口金额32.7万元。1966年收购品种152个,收购金额35.7万元,调出出口金额55.6万元。

1984年药品经营政策放宽,把中药材列入农副产品范围。1985年由开县农民和外地药材经营者32户以车站人民旅社为依托,自发地形成一个药材集散市场,销售中药材1000多吨,经营额达50余万元。

1985年开县收购的本地产中药材206种,调出开县的有木香、玄胡、黄连、党参、枳壳、枳实等品种。调入开县的有630多种。西药、药械和中成药全靠外地调进。是年调入开县的西药2100多种,器械268个品种。

三、药政管理

1959年8月四川省药品管理规定中药材经营的范围为:一、二类药材共59种,属省管物资,由肥医药管理部门代购后上交上级医药经营部门。超计划收购部份除五培子、黄连、麦冬、附子、麝香全部上缴外,其余中药材在产地自销。第三类零星小宗药材可由当地医药卫生部门收购、处理。1963年卫生科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麻醉药品的检查,共封存23种,后退回地区医药站统一销毁;禁止使用质量不合格药品共11种。1978年开县卫生局根据国务院规定,建立麻醉药品购、用限额定量和审批制度。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药品管理政策放宽,除黄柏、杜仲、厚朴、麝香、天麻5种药材的经营仍属医药经营管理部门外(国家统管物资),其作中药材均列入农副产品范围,允许自由经营。药品的进货渠道打开,经营专利号可向各地医药经营部门和生产厂家直接进货,减少流通环节。1985年开县医药公司从厂家直接进货的药品占全年进货总量的50%。

1985年底,卫生局成立药政股,有药政干部3人。对医疗卫生单位贮藏、库存的中药材进行检查。从1984—1986年11月止,共查处假劣药202种,价值33803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