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網傳「2018年是冷冬」實屬謠言!

​​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孝金波)寒露已過,不知道大家穿秋褲了嗎?近日,有網絡傳聞稱“2018年是冷冬”“從今往後一直到2025年,氣溫一年更比一年冷”等說法,引發關注。對此,國家氣候中心權威闢謠稱,“預計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出現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10月16日,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刊發了《假的!網傳"冷冬"實屬謠言!關注冬季預測》的文章,文中對網上“2018年是冷冬”等說法回應稱“十分離譜,十分荒謬,吸引公眾眼球,製造公眾恐慌”。

文中強調,氣候預測是專業性很強、科研型突出的業務,需要大量的氣候觀測資料為基礎、高分辨率數值預報產品為支撐、動力和統計的診斷分析,才能慎重得出科學結論。正因為氣候預測的複雜性和科學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明確規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是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產品發佈的唯一官方部門。

國家氣候中心每年10月下旬都會組織全國科研院所及業務單位的氣候專家對冬季的氣候形勢進行科學的會商研判,發佈官方預測。關於2018/2019年冬季氣候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近期有一初步預測結論:預計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出現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主要理由如下:

1)2018年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轉為偏暖並不斷髮展增強,此次增暖將繼續發展,並於2018/2019年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El Nino)事件。發生該事件時,東亞冬季風強度弱,我國氣溫普遍偏高。

2)我國冬季氣溫受到東亞冬季風各環流系統的協同作用。國內外氣候模式一致預測,2018/2019年冬季歐亞大氣環流整體以緯向型為主,不利於冷空氣頻繁活動,有利於我國氣溫大範圍偏暖。且隨著預報時效的臨近,各家模式預報結果相比之前更向大範圍偏暖的趨勢進行訂正。

國家氣候中心作為氣候監測預測、評估服務的官方部門,一直密切監視氣候系統的演變動態,包括海洋、冰雪等下墊面和大氣環流系統的演變對氣候的影響,以及動力氣候模式的預報更新,及時發佈最新預測產品。


國家氣候中心:網傳“2018年是冷冬”實屬謠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