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導讀:不同於當下過度娛樂化的綜藝節目、比賽,《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迴歸傳統曲藝本身,從409個小品、398個相聲作品中挑選出48個作品,旨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打造一場高規格、國家級、精品化的比賽。

文 | 影子

10月2日,隨著小品《打工奇遇》、相聲《我愛詩詞》等一系列作品串聯起來的短片出現在熒屏之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主辦的《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總決賽也正式拉開序幕。大賽於10月2日至10月9日期間,在每晚黃金時間準時亮相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CCTV-3),承包國慶假期中觀眾的笑聲。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選擇在慶祝新中國69週年華誕之時播出,意義非凡。大賽不僅有姜昆、馮鞏、蔡明等專家評委,還有全國範圍內自願報名、隨機抽取的方式產生的620名觀眾評委,大力創新比賽形式、豐富參賽作品題材,為語言類藝術形式在年輕圈層中的拓展與傳承注入了生命力。

從傳統文化處,走出“年輕化”玩法

力求在繁榮語言節目創作、推出優秀新人新作大賽的同時,大賽首次將相聲與小品融合亮相,為兩大語言類節目形式提供更具有包容性的舞臺,釋放出1+1 >2的喜劇效果。大賽在賽制上進行全面升級,並嘗試了更加“年輕態”的新玩法,藉助抖音最新推出的聚合話題功能,實現電視熒屏與手機小屏、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對接互動。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風格上,入選大賽的作品涵蓋了東北、西北、西南、華東、嶺南、江淮、湖湘、西藏及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海外等地域特色,尤其可喜的是南方相聲集體發力,上海、蘇州、湖南、重慶等地都有入選作品。大賽將相聲、小品二者合二為一,打破喜劇藝術形式、地區“門第”,為參賽者提供互相切磋、交流平臺的一次創新突破。

其中,作品《獅舞吉祥》將舞獅藝術與小品表演結合,向觀眾傳遞出“非遺傳承”的責任感;作品《這是我家》講述政府改善藏民生活,統一建設新房的故事,小品融入了民族元素……每一部相聲小品作品都兼具著“有意思更有意義”寓教於樂的使命感。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大賽還打破以往觀眾固有印象中職業相聲、小品演員“霸屏”的壁壘,極大擴展了參賽選手的範圍,警察、兒童、外籍人士、退役軍人、扶貧幹部等人皆在比賽中有亮眼表現。在為年輕的語言藝術創作者提供了專業、權威的表演舞臺時,大賽也讓姜昆、馮鞏、蔡明、方芳等難得匯聚一堂的喜劇老將聚首熒屏,並對新人的未來發展起到了積極引導、指導作用。

讓表達更接地氣,彰顯“中國式”喜劇文化魅力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涉及的題材廣泛,既有針對24節氣、非遺項目等進行傳統文化普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作,又有從時下前沿生活現象出發,對路怒症、現代病、防網絡防詐騙、生活套路進行幽默解讀,針砭時弊的內容。

如何成功創作展現出優秀的文藝作品,進而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做好對當代生活的細膩剖析,對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至關重要。大笑工坊帶來的小品《手足情》將目光聚焦在開車“路怒”一族。劉濤滔、王威飾演的兩個“路怒”司機因開車斗氣進了醫院,一個雙臂掛了彩,一個雙腿打上繃帶。在醫院裡兩人一言不合較勁,直到最後一場不期而遇的大雨讓兩人清醒冷靜下來,互幫互助在一把傘下冰釋前嫌。點評專家方芳肯定了這個作品“接地氣,映射了當下現象”。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大賽將現實生活、熱門議題以藝術化的形式再現舞臺,如《糾結》作品聚焦現代人的“糾結症”。表演者小到為怎麼上班而糾結,大到為房本上寫誰的名字而糾結,一句“房本成家譜”更是引人深思。

之後,小品《這是我家》等作品折射西藏同胞的生活片段,展現出各民族兄弟姐妹熱情好客的品質,突出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群口相聲《洋眼看中國》反應外國人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嶄新的視角國際範兒十足……大賽中部分參賽作品不僅體現了其樂融融的民族團結盛況,還展現了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感染力。

此外,《共享單車的一天》中的演員扮演共享單車,從共享單車的視角出發,展現路人對一輛共享單車的摧殘,進而引發觀眾在現實生活中的思考。還有反應新時代下百姓、家庭、各行各業從業者嶄新風貌的作品,如化裝相聲《接電話》中真實出演的警察、小品《清白》中救人反被質疑的快遞員等,接地氣的人物、題材和內容讓觀眾在開心過後有所體味和感悟,引發情感共鳴。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推廣“中國式”喜劇文化時,《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也旨在從“經驗”中尋得線索。同樣身為相聲類總決賽評委的馮鞏,堪稱春晚常客,年復一年與觀眾的相約中,其作品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馮鞏坦言,期待看到反映生活變化、接地氣的作品,談及如何在人物創作中接上時代的地氣,“昨天的城市外來務工者希望‘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今天他們在想能否融入這‘太陽出來喜洋洋’,明天則可能是‘驀然回首,城市變成了故鄉’。”

“三臺融合”之後,如何傳播時代文藝強聲?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成立後舉辦的一項國家級重要文藝賽事,大賽同樣展現出“三臺融合”後大型文藝節目更為強勁的傳播影響力。《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將通過互聯網、電視、廣播和手機終端,為全國及海外華人華僑觀眾和聽眾,奉獻一季快樂有態度、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歌頌真善美、歡樂送給你的藝術盛宴。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立足於老百姓的真實生活面,本屆大賽從極具代表性的社會熱點話題點切入,用“中國式”幽默方式做了清晰解讀,讓全球觀眾更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魅力。大賽一方面將傳統曲藝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做到了讓觀眾看得開心;另一方面從節目的賽制、呈現和傳播上都做到了高標準、有意思、有意義,在純粹娛樂的功能之外,具備了更持續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除了真實記錄時代發展、謳歌祖國繁榮發展之外,中國傳統曲藝如何走向現代化,將作品向世界傳播這一命題同樣重要。談及傳統曲藝的創新、傳播問題,著名相聲演員姜昆表示,“傳統相聲精髓的傳承和與時俱進的精神上就像一量車往前行走的兩個輪子,哪個都不能偏廢,兩個要同時轉動才能使藝術發展得生生不息”。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如何成功創新推廣“中國式”幽默文化?

除了《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還在國慶期間播出了《“中國夢•祖國頌”2018國慶特別節目》《歡聲笑語迎國慶》等多檔節目,其合理編排展現了強大的文化傳播力和品牌影響力,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核心價值觀。內容豐富的系列文化節目聚焦黨的十九大以來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獻禮新中國成立69週年,營造了歡樂祥和、喜慶熱烈的節日氛圍,滿足了來自不同年齡、圈層的社會各界觀眾的差異化審美訴求,進而形成了主題鮮明、形式豐富、亮點聚合的傳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