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將老去,解決養老問題「時不我待」

我们终将老去,解决养老问题“时不我待”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農曆九月初九如期而至,又是一年“重陽節”。

今天的國人,或回家看看家裡老人,或打電話和送禮物慰問,還可能會各色各樣充滿民族文化意味的活動,比如登山、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等。但無論是哪種具體形式,都是對尊老和敬老文化傳統的現實傳承,也是對“天倫之樂”的一種現實演繹。畢竟我們每一個人終將老去,尊老敬老也是在尊敬我們自己,更是在尊敬我們的文明底色。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重陽節,也叫老年節,1988年我國將農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法》)中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這便使農曆"九月九"成為我國法定的老年節,至今已是第5年頭了。也可以說,中國的重陽節的規範化和現代化征程,也度過了五年春秋。

傳統的重陽節,其精神層面的意義更為重要,就比如說,“九”在數字中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而現在的“中國老年節”,現代意義的尊老敬老,不僅要表現在精神寄託的層面,或者具體到個體的行動層面,更應該表現在社會整體層面的制度託底和現實推動。

說白了,“我們每一個人終將老去”這句話背後,除了情懷層面的感性,也有社會價值意義層面的理性。不能只流於尊老敬老的表面形式,對於真正的助老養老,也要有務實的追求。而且,還需要早做打算和考量,若繼續讓時光肆意流動,而助老養老卻跟不上相應的節奏,那便是民眾和社會的切實痛點。

現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截止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2.3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兩億的國家,這相對應的也是一個嚴峻的養老課題。

而且,現在的養老現狀,並不容樂觀。就拿老年人相關的需求產品來說,在國內市場上還是相對空白,或者說還沒有形成強大有序的現實產業鏈條。不僅山寨產品居多,而且整體質量偏差,實際效果也不怎麼好,這所帶來的便是老年人較差的體驗感,甚至是直接刺痛養老生活的舒適度。管中窺豹,也能明顯感受到,我們整體的社會層面,還沒有做好國家“未富先老”的準備,那這便有些“盲目狂奔”的實際意味了。

但就現實而言,社會以及養老事業對於這一準備的訴求,是非常急切的。當然,這也是國家層面的整體追求,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正因為我們終將老去,所以,解決養老問題更加“時不我待”。“重陽節”便是一種契機,甚至是一種現實推動力。除了基本的尊老敬老行動外,還要積極探討如何將養老事業發展推動起來,最大程度去疏解老齡化帶來的現實難題,進而使得養老服務事業產生,達到新的時代高峰。

而且,也要藉著重陽節的時機,來進一步明確認知,養老事業是真正的朝陽產業,而不是夕陽產業,其大有可為,上升空間和價值空間都非常值得期待。所以,要有信心,要有幹勁,在逐步解決養老問題中,感受到養老產業的輝煌。有這種意識和行動的“重陽節”,也會在時代發展中大放異彩,這也是對每一個社會個體最有力的慰藉,畢竟我們終將老去。

(未來網評論員 默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