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史的教科書——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大峽谷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在1979年,科羅拉多大峽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自然遺產。

科羅拉多大峽谷地處美國西南部地區,它的形成是由於科羅拉多河長期侵蝕的結果。“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與當地河流中的泥沙攜帶的物質有關。

科羅拉多大峽谷崖壁上裸露的岩層年代跨度非常大。我們可以從谷壁觀察到從古生代至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地層,並且含有各個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層次清晰,色調各異,為人們瞭解地質變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因而,科羅拉多大峽谷被譽為一部“活的地質教科書”。

在高原頂面上分佈有凱巴布石灰岩,其形成時間約在2.5億年前,環境以淺海、靠近海岸為主。在該岩層中可以發現貝殼、海綿、珊瑚等生物。凱巴布石灰岩岩層越往下年代越久遠,直至谷底的毗溼奴片岩岩層。毗溼奴片岩層形成於17億-20億年前,環境以變質岩、熔岩等為主。

許多岩層是在溫暖的淺海、沿岸海灘或是沼澤地中沉積下來的。這說明了北美大陸海岸線反覆向前推進或後退。但是還有一些岩層是在沙漠中以沙丘形式沉積下來的。根據這些特徵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環境與其他岩層形成的環境具有一定的差異,同時也說明了北美大陸的氣候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

由於裸露的部分不同,岩層所呈現的年代也有所差異,因此,當我們行走在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不同位置時,可以感受到不同年代的地質烙印。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