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響樂器 銅鑼聲中見證世間滄桑

铜响乐器 铜锣声中见证世间沧桑

“鏗鏗鏗鏗,鏘鏘鏘鏘……”蔣義東坐在馬紮上,手裡握著一個巴掌大的手錘,隨手拿出身邊一個銅黃色的鑼,先是在鑼面上比劃著,接著手錘一起一落來回敲打著鑼面,不時歪頭側耳聽音,而後繼續敲打。“千錘打鑼,一錘定音。定音是最難的工藝,完全是手工活,靠的是經驗、聽覺。音調的不準,鑼就廢了。”蔣義東如是說。

周村銅響樂器生產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據記載,從明代開始到清朝時期,冶鑄水平已相當高超。周村銅響樂器發音圓潤、清脆、有水音,音色純正,音量持久,被京劇界譽為“周村派”。曾經的聚合成、德成昌、聚合恆、太興東、成德太、魯東樂器廠這些老字號,是周村銅響業的代名詞,它們代表了周村銅響業不同時期的滄桑和輝煌,“哐啷哐啷”的銅鑼聲見證了周村銅響業的起起落落,在時代的更迭中見證了人世間滄桑。

銅鑼聲聲數百年

铜响乐器 铜锣声中见证世间沧桑

9月末的一個上午,天氣微涼。走在周村古商城的大街上,踏著承載厚重歷史的青石板路,百年前的街市縱橫、店鋪林立、客商雲集、市面繁榮的景象彷彿歷歷在目。“咚咚咚鏘鏘鏘……”尋著聲音,穿過大街,記者來到了位於銀子市街蔣義東的店鋪,30平方米店鋪裡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銅器、響器、樂器,鑼、鈸、鈴、鑔、銅壺等多個銅響樂器品種應有盡有。

談起銅響樂器的歷史,些許靦腆的蔣義東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周村銅響樂器製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周村就有了銅響器加工作坊。乾隆初年,周村有了規模較大的銅器作坊——聚合成,從此,周村銅響業開始了規模生產。所創制的虎音鑼,更是引起了戲劇界的重視,全國的各名流戲班紛紛來訂購,四大名旦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和四大鬚生的京劇藝術名流所在戲班,都先後來周村購買虎音鑼,一度掀起在京劇舞臺上必用周村鑼的熱潮。”

記者瞭解到,新中國成立後,聚合成、德成昌、聚合恆等25家銅響業戶與政府公私合營聯合組成魯東樂器廠,產量大幅度提高。可是好景不長,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企業的經營不善,周村魯東樂器廠逐漸蕭條,企業難以繼續維持,無奈宣佈破產,流傳數百年的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铜响乐器 铜锣声中见证世间沧桑

蔣義東一邊說著,一邊在鑼面上反覆敲打。記者注意到,銅鑼結構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凸起,鑼中心的位置叫鑼臍,邊緣叫鑼邊,蔣義東告訴記者,鑼棰敲擊中央振動發音,鑼臍的薄厚比例決定了鑼的音域,鑼臍的厚度應在70絲(100絲為1毫米)至80絲之間,最多不能超過100絲。定音過程就是需要在鑼臍上反覆敲打,最後確定鑼臍和鑼邊的厚度比例,鑼臍的薄厚已接近標準,最後舉起鐵錘子再敲一下,即大功告成,“千錘打鑼,一錘定音”就是這麼來的。

“銅響樂器製作是個手藝活,在掌握了原料的配比、熔鍊化銅的溫度以及焙燒、鍛打、鑄坨、整形、調音、搶鏇、定音等技術的基礎上,需要經過二十幾年的時間積累,才能熟練掌握了銅響樂器製作的全部過程和製作工藝”。蔣義東說道,其中,定音是最難的工藝,完全是手工活,靠的是經驗、聽覺。

前面一系列加工工藝都是為了能夠使各種銅響樂器發出標準的音響,所以,定音這道工序很重要,鑼一定要中間薄,周圍厚,每個鑼的重量是相等的,但音質卻要求不同,怎麼定音?如何定音?這個只能在不斷摸索和實踐經驗中才能獲取,他在銅響行業幹了10多年了,才摸出了門道,沒有捷徑,音調的不準,鑼就廢了,定音錘力氣過大,鑼就碎了。

不忘先輩匠心傳承

“現代人可能對於銅響樂器瞭解的並不多,可是在1970年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從太空向全世界播放的樂曲就是周村編鐘演奏的。”談起銅響樂器的歷史,蔣義東驕傲的說道。

對於銅響樂器的沒落,蔣義東無奈的說,銅響樂器製作需要純手工完成,技術要求高,工序繁瑣,工作量大,學習的年輕人又少,伴隨時代的發展,銅響樂器行業逐漸走向衰落。

蔣義東出生於銅響樂器製作世家,16歲繼承父業,開始學習銅響樂器製作技藝。為挽救、傳承古老的周村銅響樂器製作工藝,1995年,蔣義東自籌資金成立了周村東盛民族樂器廠,從事周村銅響樂器的製作生產。2005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更名現在的周村魯東樂器廠。目前,周村銅響樂器行銷全國,並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回憶過往經歷,蔣義東神采飛揚,似乎沉浸在鏗鏗鏘鏘的鑼聲中,“我今年已經55歲了,我們這個家庭與銅響業息息相關,銅響業成了我的生命,我這一輩子就喜歡銅響樂,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啊,我要盡最大力量把周村銅響技藝傳承下去。”後繼有望,傳承有人。蔣義東的兒子蔣皓旭大學畢業後便來到了蔣義東身邊,跟隨父親學習銅響樂器製作,目前已經正是成為第八代傳承人。“不只是他,現在還有幾個徒弟跟著我學習手藝,相信老一輩的智慧、手藝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周村銅響樂器老字號將會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蔣義東自信滿滿地說。(文/圖 記者劉琳 陳菲菲 通訊員杭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