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

(川財證券宏觀策略部)

事件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提出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點評

外需不確定性擴大下內需成為保增長重心。進入2018年以來,中美之間貿易摩擦陡然加劇,成為目前實體經濟運行當中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同時,去年年末以來,在美元持續弱勢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大幅飆升超過250BP,也對外需形成不利影響。從現狀看,3月出口總額轉負,一定程度上超出季節性波動。總而言之,毋庸置疑的一點是,目前外需市場面臨較大風險。另一方面,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增長10.1%,與1-2月相比上漲0.4個百分點,同時投資各主要分項仍維持一定韌性。在這一背景下,內需成為對沖外部風險的重要著力點。

兩次降準或對經濟產生重大結構性影響。

上週央行宣佈降準,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運行邏輯產生了較大震動。但實際上,此次降準並非央行近期第一次動用準備金率這一貨幣政策。去年年末,央行同樣推出普惠金融,向中小企業定向釋放了大約3000億-3800億元左右的流動性。從效果上看,進入18年以來,小型企業PMI指數重新站上50榮枯分界線,同時投資方面,民間投資增速持續大幅度回暖,目前增速已經回升至8.9%,大大高於去年6%左右的增速中樞,也成為固定資產投資整體保持一定增速的最大推動力量。這表明,去年年末定向降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預期的效果。而本次降準針對的重點仍是小微企業,後續或也將產生類似的結構性效應。

“調結構”仍是經濟發展的最終取向。短時間內促進內需有利於為經濟動能切換提供一個相對有利的環境,為經濟結構轉型爭取時間。而長期看,按照BIS統計數據,目前我國非金融類企業槓桿率為162.5%,大幅高出主要發達國家水平,同時長週期看,自2012年以來,我國勞動力人口已經出現連續下行,從這一點上講,單純依靠資本或勞動力要素投入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遇到了瓶頸。另一方面,按照penn world table的測算結果,我國TFP水平僅為美國的43.25%,未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空間依然廣闊。實際上,分項PMI數據顯示,計算機、醫藥、通用設備等高技術行業景氣度近三個月平均水平分別為56.42、58.25、56.08,均大幅高於整體PMI水平,新興行業維持高景氣或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

風險提示:民間投資增速不及預期;下游需求低於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