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乡村记忆——“三转一响”之手表、收音机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最后说说手表和收音机。

与前两大件相比,手表和收音机属于“奢侈品”和“消费品”,因此出现地较晚,家庭保有率较低。老人和孩子对待这两大件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会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老人认为,刚刚填饱肚子,花闲钱买这些中看不中用的玩意败家。年轻人则坚定地认为,手表才能代表与时代同轨——“时间就是金钱”嘛,听广播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才不会落伍。不管老子愿不愿意,反正钱是我打工挣来的,给你来个先斩后奏,手表箍在腕子上了你还能给我扒下来?收音机除了放流行歌曲、说相声外,放黄梅戏、唱京剧的时候,你不也笑眯眯的听得很恣么?因此尽管有争吵,一家人还是为凑齐了这“三转一响”而心满意足,生活充满了阳光的味道。

鲁中乡村记忆——“三转一响”之手表、收音机

最初的手表以“上海”牌为尊,单就看看表盘上“上海”两个美术字,都会觉得心情舒畅。表链子一定要用不镀镍锈钢的,要松一些,割麦子垒猪圈时,不时地抬起胳膊晃晃手腕,让手表往下落一落,更重要的是明晃晃地让别人看看,咱也是有表一族!买不起上海牌的,其它牌子的也凑活。初中同学时田帮着家里收了一假期的花椒,父亲给他买了一块“宝石花”手表,在班里就格外牛气,不时地抬起手来看看,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特意告诉我们现在几点了。后来从南方走私过来了电子表,几点几分直接写在屏幕上,晚上天黑看不见,一按按钮,灯泡一亮,清清楚楚的。不过这电子表也不便宜,二三十块呢!而且总感觉南方来的这轻飘飘的东西没有上海牌的铁疙瘩靠得住,万一要是坏了找谁修去?邻村的齐肖文是能人,倒腾电子表,曾放在村里十几块让帮着代卖。既然是代卖,咱先戴上试试呗,于是一人一块,晚上戴上去浇地,不大霎就摁下按钮看看几点,摁一下自动报时,听里面标准的普通话“现在时刻,几点几分整。”几天后肖文来了,表一块没卖出去,倒是有两三块给使得没了电,弄得他很不高兴。

鲁中乡村记忆——“三转一响”之手表、收音机

收音机跟手表一样,是满足青年人精神需要的,因此尽管价格不菲,一家人还是努力挣钱尽早把它买回家。当时淄博无线电四厂、七厂生产的“海鹰”牌“双喜”牌收音机很有名,后来又有了红灯牌、宝灯牌等。这收音机下宽上窄,是个长方体的匣子,有些地方干脆叫做“戏匣子”。喇叭装在在里面,正前面的上半部分用带花纹图案的绸布装饰,绸布上有礼花或红灯,美观大气。下半部分用透明的玻璃盖住频率指示表,两边装有两个旋钮,左边的调频道,右边的调声音。这“戏匣子”当然是越大越好,因为越大越显得气派,摆在一进门的大桌子,上面盖上一块崭新的毛巾,旁边是擦地锃亮的马蹄表,这是当年鲁中乡村家庭的标准摆设。

鲁中乡村记忆——“三转一响”之手表、收音机

收音机白天播放的节目不多,而且大多是农林函授课程节目,广播中一男一一女,一问一答,显得很生硬很枯燥。小卖部的六哥书明对这些函授节目却很感兴趣,经常把音量开到最大,往往是听了节目,忘了买卖。一到晚上或者星期天,收音机里顿时热闹起来,调频率的手要很慢很慢地,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节目。兄弟姐妹们经常为收听哪个节目而意见不一。有愿意听流行歌曲的,有喜欢听广播剧的,还有喜欢听评书的。解决争议的原则是,大的让着小的,闺女让着儿子,老人让着孩子。喜欢的节目听不到也不要紧,第二天上午还会重播,因此最后都能搁置争议,共同收听。

收听节目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收听敌台”了。调频率的过程中,有时会“啾啾”地响,然后就有很怪异的普通话传过来,说的都是东南那个小岛上的事。学校里老师经常告诫,那就是敌台,不能听,听了就是叛国,就是犯罪。于是就不听,换台。还有时听到莫名其妙的数字:2078,3689,2433…后来才知道,这是特务在用密码传递信息。当时很奇怪,这一串串数字能传递什么情报啊?要是自己能学会用数字传递情报,那该多好!

鲁中乡村记忆——“三转一响”之手表、收音机

最容易流逝的东西就是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家喻户晓的“三转一响”现在几乎绝迹了,就连这种叫法也得努力跟年轻人解释一通人家才能听懂。中老年人怀旧,尤其是这“三转一响”对他们影响极深,是他们曾经的梦想和目标,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和深深的回忆。因此,不管年轻人喜不喜欢,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那些转动的轮子和响起的声音。值得庆幸的是,山东理工大学的张维杰老师退休后,在淄博周村自费建立了一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各种老物件琳琅满目,您不妨来追寻一下当年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