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夠不夠職業,一開口就知道了


你夠不夠職業,一開口就知道了

文丨焱公子

01功課充足,時間精準有助達成高效溝通

上月去跟一個老企業家談傳記合作。約的下午2點,我1點55到。

助理接我時說,老闆還在開會,不過等咱們上到30樓,應該就開完了。

我客氣地回,沒開完也沒關係,我等一會兒就是了。

助理抬腕看看錶,很篤定,3分鐘內,一定結束。我們老闆從不讓任何一個客人等。

出了電梯,將近60歲的老人家已站在辦公室門口。他微笑對我說,很準時啊年輕人。

進了辦公室,我將思維導圖和大綱草案遞過去,開始逐步闡述。

剛講到三分之一,他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

他指著思維導圖上方紅字問,小夥子,這個預計闡述時間25分鐘,是寫給我看的。每部分闡述時間,你心裡有預設嗎?

我點點頭,說有的。

第一部分介紹傳記選題方向,我預計用6分鐘來說;

第二部分介紹各章節內容,我預計用10分鐘來說;

……

他微笑著聽完我的預設,然後輕輕敲了敲桌子,好,簽約吧。

整個過程順利得讓我出乎意料。臨走前,他笑著拍了拍我的肩膀,年輕人,時間卡點做得很好,全程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我喜歡。合作愉快。


你夠不夠職業,一開口就知道了


簽了單子,我很高興,但更高興的,是“卡點”得到表揚。

99%的時間精準,都來源於事前的深度思索與做足功課。

我在見老人家之前,就花了數日,竭盡所能尋找他的創業資料。之後對著幾個不同版本的大綱,都分別做了時間分配的闡述演練。

做到卡點,高效溝通,是對彼此時間的最大尊重。我想,這應該是老人家願意跟我簽約的重要原因。

02能考慮雙方立場的溝通往往更容易獲得機會

前幾天有個哥們加我同事微信,備註是“商務合作”。通過後,那哥們連續發來五條50多秒的語音。

同事和我當時在外面,回他說現在不方便聽。對方倒是立刻打來文字:“那你方便時聽,我先說著。我公司很有實力,也很有誠意跟你合作。”

等我們辦完事,同事掏出手機,驚訝又苦笑地舉起給我看。

兩大屏的小紅點!


你夠不夠職業,一開口就知道了


老兄啊,我們不清楚你公司實力到底怎樣,但我們理解的誠意,絕不是隻顧自己方便,完全不考慮對方狀況與時間成本。

像這樣不懂換位思考,只站自己角度進行交流的人,我相信咱們大部分人都遇到過。

最讓人無力吐槽的,應該算是群發私信“朋友圈第一條幫點個贊哦”。

那些人不僅群發,有時還會刻意加一句,幾秒鐘就好哦。你若不點,會遭埋怨:就幾秒鐘,順手的事你都不肯幫忙嗎?

對,不肯!朋友嘉婕說,你能不顧我的感受草率請求,我就能直言不諱地拒絕請求。

若要我點贊,更職業化的做法,難道不應該是精心打磨朋友圈引導語,引發讀者共鳴,讓大家發自內心點贊?


你夠不夠職業,一開口就知道了


嘉婕有個閨蜜,是二寶媽。大家都很願意給她的“第一條”點贊。因為寶媽每次引導語都寫得很有意思。

例如想得到一張早教課的優惠券。她會寫:

小寶今天在早教教室對一個漂亮小姐姐,目不轉睛!看來二小子是想越過他哥,先找到女朋友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求點個贊。128贊幫咱們小寶領一堂早教課,撩小姐姐(哦不,是做同桌)。

只顧利己,草率開口,只會令人反感甚至被拉黑,而暴露出的,則是對人的不尊重與做事的不職業。

多從雙方角度考慮,是合作的基礎。你言語中對別人足夠尊重,才可能贏得對等的尊重。

03職業化地溝通事情,從“1分鐘原則”開始

從前在大公司上班,我們要遵循“1分鐘”原則。即:在開口的1分鐘內,必須闡明清楚想表達的核心內容。

尤其是跟上級彙報工作,無論通過郵件、微信還是PPT,都一定是這個原則。

郵件彙報,得是“總-分”結構,結論必須前置在第一段;

微信匯報,一屏之內,必須要包含全部關鍵信息;

PPT彙報,封面後的次頁,必須是提綱挈領的整體內容概要。

上級通常很忙,身為下屬,你需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告訴他事件的整體情況及可能需要的類項。

至於後續詳情,他若有時間有心情,可選擇繼續往下看。

即便不看,也絲毫不影響他對你工作進度的瞭解與把握。

我曾經的上司深得大老闆器重,核心的一點便是溝通效率奇高。任何複雜工作他都能口頭1分鐘內精簡彙報完,且條理清晰、邏輯分明

他教我們,領導事多,怎麼會願意浪費時間在聽你通篇廢話上?先別說一分鐘彙報做不到,事前的刻意練習你做過嗎?做過多少次?


你夠不夠職業,一開口就知道了


富蘭克林在總結自己成功的13條經驗時,將慎言列在了第二位。

慎言,只講對人對己有益之言,不說無聊瑣碎的話

談工作不是日常聊天,不著邊際侃大山式地交流,不僅折損合作雙方的時間,也暴露了說話者的溝通能力與職業素養。

你夠不夠職業,一開口就知道了!

04真誠利他,死磕自己是開口即贏的助推器

作為普通人,我們要如何才能抓住受眾,一開口就打動人心?

2016年,一個傢伙突發奇想做了個決定:要採訪100個牛人。

很多人都覺得他異想天開:你誰呀,牛人都很忙,憑什麼接受你採訪?

最開始時,他的採訪成功率的確只有20%,但這個比例很快提升一半,後來能聯繫上的80%的人,都願意接受他的採訪。最終,他順利完成了既定目標。

他告訴我,他沒有話術,也沒有技巧,無非做到了兩個詞:真誠、利他

他在採訪一個人前,一定會先靠近那個人,讀他寫的書、進入他的圈子、積極參與互動,建立初始鏈接。

比如採訪作家霧滿攔江,他天天跑到人家公眾號留言、打賞、持續表達想採訪的意願,終於成功讓對方注意到了他的存在,並最終被他的真誠與堅持所打動。

採訪知名生涯導師趙昂時,他上來說的第一句話是,我這幾天專門讀了您的書《人生拐角處》。我覺得您的書寫得很好,我希望能幫您推推書,“冒死一薦”。

趙昂後來感慨,這樣的人在職場上不會吃虧,因為他們總想著別人。開放和利他的心態,一定會贏來更多的支持。

別人喜歡他,願意和他合作。

兩年後的今天,這個傢伙的微信公眾號矩陣,讀者已超過一百萬,做一場直播聽眾超過11萬。他以自身的真誠和利他精神,幫助成千上萬的學員樹立了他們自己個人的品牌。

他就是近兩年逆襲成功的典範——剽悍一隻貓。我們都叫他貓叔。

▲貓叔年度分享參與人數超11萬

  • 在2016年的簡書作者排行榜上,他名列第二
  • 在知識分享平臺“一塊聽聽”,單場分享累計賣了11萬份,至今排名第一
  • 2017年,他成為在行學習大使
  • 兩年多時間,見了幾百位牛人
  • 微信公眾號矩陣讀者突破100萬,其中有一個公眾號還曾進入新榜中國微信500強
  • 他的讀書類音頻節目上線喜馬拉雅,播放量已過2000萬
  • 上個月,他在果殼旗下的飯糰平臺推出微專欄,訂閱人數迅速漲到8萬+

回溯貓叔的逆襲之路,他如何做到一開口就打動那些牛人的心?

除了他自己說的真誠利他

,當然還有——死磕

貓叔曾投入大幾萬買書、報課、參加各種社群;

他在卡里只有9000多塊錢的時候,花5000元報班學習;

為了提升演講能力,兩個月時間,他錄了1000多個視頻;

他的屋子裡堆滿了書,就連床的一半,也給了書;

最窮的時候,銀行餘額只有183.08元,但他還是堅持學,堅持寫,堅持見牛人;

……

死磕自己,時時利他,是一個職場人最好的品性與真誠


你夠不夠職業,一開口就知道了

但丁說,最聰明的人,是最不願意浪費時間的人。

職場上,能死磕自己、做足功課,最大程度節省時間;在溝通中從雙方角度考慮,時時真誠利他的人,也一定是最聰明的人。

願你我都能在2018年接下來的日子裡,與時間握手言和,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愛自己。

和貓叔一樣,成為剽悍成長的逆襲成功者,開口即贏的職業化職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