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發表專家文章:謹防人工智慧晶片成炒作噱頭

鐵 流

近期,國內不少互聯網及通信行業巨頭紛紛追捧人工智能芯片。雖然很多廠商的人工智能芯片還處於PPT狀態,或者只是堆在倉庫裡積灰塵,但這並不妨礙資本對這些企業的青睞。在一輪又一輪資本助推下,一些噱頭很大,但規模化應用範例寥寥無幾的廠商估值不斷被推高。然而,這種現象對於中國解決當下“缺芯少魂”的局面於事無補。

首先,我們現在最缺的並不是人工智能芯片。在中國每年進口的超2000億美元芯片當中,人工智能芯片的佔比非常低。更關鍵的是,由於佈局較早,中科院計算機所等一些單位已經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技術成果,已有成熟的商業貨架產品和應用。而在CPU、GPU、DSP、FPGA、NAND Flash、DRAM等芯片上,國內自主設計和製造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微乎其微。

其次,中國也無法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實現彎道超車。在人工智能芯片這個概念“火”了之後,一些媒體預測:人工智能芯片將對半導體產業造成顛覆性變革。但實際上,人工智能芯片更像一款解決特定問題的加速器,並不能取代CPU、GPU等類型的芯片。一些媒體宣稱的所謂中國應該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芯片,打破英特爾、AMD、三星等巨頭壟斷的論調缺乏基本的行業常識。簡而言之,人工智能芯片只是飯後甜點,而不是信息產業的主糧。

再次,人工智能過熱導致資金無法被用在刀刃上。由於人工智能被炒得火熱,海量商業資本開始扶持一些“PPT造芯”的創業公司,互聯網、通信行業巨頭也投入重金開發人工智能芯片。這一方面造成人工智能芯片行業的亂象,很多和人工智能關係不大的企業紛紛給自己貼上人工智能標籤,玩起人工智能概念股。甚至一些公司在連芯片都沒有的情況下,就開發佈會大吹大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過熱導致資金錯配,在大筆資金投入重複建設同時,CPU、GPU等類型的芯片卻得不到資本青睞。

最後是教育資源上的錯配。人工智能芯片過熱將高校教育的大方向帶偏。現在每個大學都在成立人工智能學院,但紮實做體系結構研究的人卻越來越少。誠然,“核高基”對芯片體系結構領域有一定支持,但支持力度是有限的,而且主要面向產業,而不是基礎研究。目前國內大學還保留體系結構研究的已不到10所,如果我們每年能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少,這對於中國在芯片領域實現趕超將非常不利。

對於人工智能芯片,應當辯證地看:一方面看到這類芯片潛在的市場前景和進步意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侷限性,以及被過分炒作帶來的一系列惡果。在追趕的車道上,我們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追趕,而不是投機取巧。(作者是科技金融觀察家)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構思維方式,

AI+時代,讀互聯網思想(wanging0123)

聯繫方式: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