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舞蹈是腳步的詩歌。臺前,他們的舞姿在藝術範疇中彰顯著極致的表現力,深邃,靈動,且毫不乖張……當帷幕遮掩住燈眸,掌聲迴響半空,下一個故事又將在此刻講述。

雲南青年舞蹈家的“聶耳緣”

與袁志平的第一次見面,緣於3個月前在昆明落地啟幕的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聶耳》,作為雲南本土題材節目且首次公開亮相舞臺而備受外界關注。賽前,我們如期見到了正在排練舞蹈的袁志平,一個面相清秀,且常帶微笑的舞者。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他,隨著音律起伏,由靜而動,步調沉澱中帶著一絲輕盈……在一個類似鼓風機的大型鐵質框架道具上做著由上而下的反覆練習。風起,裙襬中依稀可見右膝蓋上血跡滲出的斑駁紗布,那是他前些日子訓練時剛受的新傷。

正是在那個凹凸不平的鐵質框架上,袁志平每天要堅持練舞6-7小時,且每一個動作都要求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提速。我曾嘗試著在鐵網上進行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隨即而來的擠壓感讓人疼痛難忍,十餘秒過後,只得暫停嘗試。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聶耳》的重塑,需要經過大量排練,解讀人物性格及遭遇,才能在僅有的5分半的時間裡用肢體語言向觀眾詮釋出最真美的人物形象。”袁志平說著,微微調整了膝蓋的紗布,在他堅定的眼眸中很難看出傷痛的影子,“只要能塑造好這份角色,一切都是值得的!”

說起聶耳,袁志平第一句話是“緣分”。1997年1月19日,袁志平出生於玉溪市華寧縣,5歲半時,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接觸到舞蹈,並受到當時舞蹈老師的極大讚譽,或許是孩子天生的榮譽感激勵著他一直在這條孤獨的路上堅持向前。6歲,袁志平完成了第一支聶耳童舞,至今那個穿揹帶褲的男孩身影依然揮之不去。12歲時,他學習中國舞(古典舞和民間舞範疇)。到了大學,便開始專修現代舞編排。而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在聶耳音樂周開幕式上那曲《少年聶耳》……冥冥之中都有聯繫,在袁志平眼裡,這就是緣分。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然而,這一路並不平坦。“讓我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高考(藝考)。因為自身條件在藝術這個圈子裡並不佔優勢,藝考的路上佈滿了艱辛和失落,我一度準備改行,想重新拿起書本補文化知識。”袁志平回憶著,“但我也幸運。回到老家後,一位同學告訴我就是在這裡(雲南省歌舞劇院與上海戲劇學院形成了一個為雲南文化人才培養的委培班)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當天晚上,我就從老家趕到了昆明參加考試,一連兩天,最終以雲南省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那是2013年。”

重塑聶耳,給觀眾存有一份留白

排練現場,為數不多的幾盞舞臺燈光“全神貫注”的追攝在袁志平移動的身影上。衣裙每一次擺動劃過的細響在這個舞臺都顯得格外明亮……正前方,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女性身影一直注視著舞臺,時而揮手示意,時而隨樂而舞。她,就是《聶耳》編導,袁志平的親密師友——張馥羽。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手再向外翻一些……這段的步調再快……停兩秒別放……”

在舞蹈《聶耳》的創作糅合中,張馥羽一直扮演著大姐姐的角色。每一環動作的設計都要經過上百遍的編排,枯燥乏味卻不失激情。挫折是每一次創作必經的環節,他們沒想過放棄,反而在舞蹈中觸碰到聶耳最動人的一面,改變,糅合,再改變……與其說這是一段獨舞,不如說這是兩人日復一日相互敦促才有的聶耳人生。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間休時,袁志平和張馥羽並排而坐,兩人談笑風生,要說不緊張那是假的,但從二人的交流中我們也只能看到彼此的激勵與期待。袁志平說:“去年,我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回到雲南,聽到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落地雲南時,起初想以教員身份在幕後做些工作,但張馥羽老師對我說‘對於舞蹈演員,能在舞臺上多停留一天,多展示一些,都是難能可貴的機會,別錯過!’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句話,我們一拍即合,從3月份便開始全身心創作這段舞蹈。”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在聶耳形象的藝術重塑上,《聶耳》以“復活”開啟了人們對他全新的認識,中段時,肢體語言的節奏逐漸加快,詮釋著聶耳在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時的那份迷茫與探索,最後愛國激情化成了雄壯、激昂、不朽的旋律,一條紅色的綢帶從天而降,寓意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伴隨著他的音樂一直延續……

袁志平介紹說:“以往人們對聶耳的印象都是中山裝或揹帶褲,而我們的服裝則衝破了這種觀念束縛,衣服上繡有各類音符,包括開場時的大紅綢也是想給觀眾存有一種留白,讓他們在音樂中想象,聶耳是否復活?還是來到了另外一個空間?”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張馥羽補充著:“其實這個作品最初的名字並不叫《聶耳》,我們將它取名為《塑》,是想以一種單純的現代舞方式表現出一尊雕塑從復活到掙扎再到破碎的過程。而後幾個月,行業內的老師及專家都向我們給予了寶貴的經驗和建議,我們也在舞蹈中探索,感知……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聶耳》。但即使是這樣,我們的作品也還在不停地改變。”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再過幾日,萬眾矚目的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就要在這座城市拉開帷幕。“人生第一次站在如此高級別的平臺,與全國最優秀的舞者同臺競藝,緊張且也期待。我們會盡全力,在這個舞臺上少留一些遺憾。”這是袁志平和張馥羽相互鼓勵中最常見的一句話,質樸,有力。

7月16日,燈光漸亮,獨舞《聶耳》在雲南藝術學院實驗劇場起舞綻放。5分半鐘的時間裡,我並不知道袁志平和張馥羽內心的波動,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成功了……

首次亮相全國舞蹈展演,這位雲南舞者就把聶耳演“活”了!

“大學裡,恩師董潔給我灌輸一個概念:只有熱愛,堅持,你才能出彩,哪怕有更多的平臺,只要脫離了舞蹈,就不再是一個舞者。所以,我還是想純粹一點,舞蹈就是我事業的全部。”這是採訪中袁志平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