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資、機構、上市公司資本馳援A股,應正面看待

最近一段時間,A股受內外環境影響跌跌不休,三大股指創出數年以來新低,估值也跌出安全邊際。此時,國資、機構、上市公司等各路資本陸續入場,引發不少關注與討論。

和以往股市低迷期不同的是,國資成為此次增持的主角。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A股市場共發生股權轉讓185次,實際控制人變更80家,其中26家上市公司由國資系接盤成為實際控制人,10月15日午間就有美晨生態和康達新材兩家上市公司將控股權轉讓給國資公司。

隨著A股持續非理性下跌,特別是10月份以來波動加劇,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債務違約更趨頻繁,地方國資接盤民營企業股權的步伐不斷增加。迄今為止,包括深圳在內,山東、福建、四川、河南等地區的國資,均準備或已入場接手民營上市公司股權,為A股提供流動性支持。如延安國資旗下的鼎源投資有意受讓必康股份超50%股權,若上述交易最終完成,延安國資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對於股市低迷期間國資頻頻接手民營上市公司股權甚至成為實際控制人,市場上也傳出一些“國進民退”的聲音。這種理解頗為狹隘,從上市公司角度來說,在當前市場流動性收縮、股市不斷下跌、股票質押爆倉風險加大以及公司和控股股東資金鍊瀕臨斷裂的背景下,引入國有資本入駐不僅可以緩解流動性壓力,還可以幫助企業補充資金;國有資本角度而言,積極入駐這類價格低廉且安全邊際較高的上市公司,也有利於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有望在未來形成新的發力點,可以說是“雙贏”。

而且,就此問題國資委相關負責人10月15日曾公開解釋,所謂的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只是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市場選擇,不存在誰進誰退,國有資本、民營企業的進和退,都是基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的市場化行為。

事實上,為了化解市場持續下行可能帶來的流動性甚至系統性風險,各地也在積極安排資金準備馳援A股,最典型的是深圳日前已設立了專項工作小組,安排數百億的專項資金,負責統籌協調化解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股票質押風險事宜。

另一種擔憂則是“接盤”有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這種擔憂有一定的道理,國資馳援A股的確需要有所抉擇,不能當一些“網紅票”的接盤俠,而應該聚焦有發展前景或目前價值被低估的標的。但總體而言,目前A股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和安全邊際,截至10月16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只有12.70倍和19.71倍,即便此前一直被認為估值過高的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30.45倍,也處於歷史較低的估值水平。

除國資外,產業資本增持、上市公司收購上市公司也在近期的A股市場上演,券商、信託等機構則在積極尋找當前的併購業務機會。如10月15日顧家家居公告擬以總價不低於13.8億元價格,收購喜臨門不低於23%股權,若股權轉讓順利履行,喜臨門將成為顧家家居控股子公司。

以往在市場低迷時,上市公司回購或主要股東增持會率先啟動,頗為遺憾的是,受流動-性等因素影響,目前多數A股上市公司本身或主要股東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國資以及其他資金較為充裕的上市公司及產業資本能夠以近乎“白菜價”收購上市公司股權,乃至成為控股股東。總的來說,這些資本馳援股市,對整個市場的流動性、被增持的上市公司以及增持方而言都利大於弊,理應正面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