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第一位出家的男女衆爲何同時出現在這座蘇北城市?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入中國的年代,目前比較認可的史料,一般認為為漢明帝時期,「漢明感夢,初傳其道」,證據更充分。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同樣根據史料記載,中國第一位男眾出家人和女眾出家人居然都是來自江蘇的徐州。


第一位男眾出家人出生徐州睢寧?


中國佛教第一位出家的男女眾為何同時出現在這座蘇北城市?

嚴佛調


在中國佛教中,文獻所見之我國最早的出家人叫嚴佛調,又稱嚴浮調,關於嚴佛調,有三點問題需要去了解一下。

1、嚴佛調的出生地方在哪裡?

這裡會有人問,嚴佛調不是出生在徐州睢寧嗎?但是,祖籍同樣是徐州的南朝時期的高僧僧祐著作的《出三藏記集》記載:“佛調,臨淮人也。浮調綺年穎悟,敏而好學,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這裡的臨淮目前是江蘇泗洪一帶,又因為在江蘇盱眙縣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的鐵山禪寺最早就是嚴佛調主持修建的,所以據此有資料也將嚴佛調歸為盱眙人,今天的盱眙還有一個身份就是:龍蝦之都。

如果我們仔細查找關於東漢臨淮的範圍,問題就不難解開了。根據歷史記載,東漢建武十五年四月丁巳,劉秀封其子劉衡為臨淮公,改臨淮國。十七年六月癸巳,未及封王,無子,國除為臨淮郡。東漢臨淮郡仍治徐縣,領下邳縣、徐縣、高山縣、取慮縣、淮浦縣、淮陰縣、淮陵縣、下相縣、潘旌縣、睢陵縣、盱臺縣、夏成縣、夏丘縣等縣,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取消臨淮郡,置下邳國。改治下邳縣(今江蘇邳州市之下邳故城)。才能從中可以看出,下邳縣也曾經是屬於臨淮郡,所以《出三藏記集》中,寫“佛調,臨淮人也”也屬於正常。

中國佛教第一位出家的男女眾為何同時出現在這座蘇北城市?


2、嚴佛調是不是出家人?

為什麼會說這個問題?關於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的記錄,還有一個人叫朱士行,他的法號又叫八戒。為什麼朱士行是中國第一位出家人呢?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學沙門曇河迦羅到洛陽譯經,在白馬寺設戒壇,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當然朱士行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比起玄奘法師取經還要早三百多年,這是後話,在後面的文章中繼續介紹。

說這個問題,首先要給大家普及一些佛教常識。在佛教僧團中,出家有四眾,分別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這裡糾正社會上人對出家人的兩點不正確的認識,第一是社會成為女眾出家人為尼姑,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尊重的教法,一般學佛之人是不會這樣稱呼女眾出家人的;第二個就是和尚這個詞,在佛教裡,和尚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所以如果大家以後到寺院看到出家人,如果見到寺院住持,一般稱呼大和尚,如果是其他法師,不管是男眾還是女眾出家人,都可以稱呼師父或者法師,如果想了解法師的法號,可以說法師上下。

說回重點,佛教裡比丘、比丘尼必須要收具足戒,這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據《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條,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條。正是因為在嚴佛調時期,戒律不全,嚴佛調受戒不全,所以歷史上佛教史籍中並不承認他是第一位出家人。但是中國哲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作者湯用彤先生,認為他是中國第一位出家僧人:“浮調進人稱為善譯,則或擅長鬍語,巧與傳譯,而為中佛譯經助手只最早這者。夫調能譯,且以佛理著書,又發心出家之最早者,則嚴氏者,真中國佛教徒第一人矣。”

在這裡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東漢佛教翻譯家安世高,也是小乘佛經的首譯者。安世高來自西域,可以說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史載記載其門徒很多,漢代唯一的一位漢族僧人嚴佛調就是其中一位。

在這裡比較贊同湯用彤先生對嚴佛調的定位,首先是《出三藏記集.安玄傳》中稱“沙門嚴佛調”,又說他“出家修道”;此外,嚴佛調輾轉去洛陽,在鴻濡寺結識了安世高。安息僧欣賞他的博學多才,嚴佛調也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遂出家修道潛心研究佛學並參與了譯經,成為中國第一個(最早)的漢族僧侶,主要著作有《法鏡經》、《沙彌十慧章句》、《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等。安世高是到中國傳播說一切有部阿毗曇學說和禪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另外,根據當時的朝廷規定“只許胡人立廟,不許漢人出家”,所以嚴佛調並未像三國時朱士行那樣高調受戒,但是並不能排除安世高給他受以有部戒。所以這些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出家人的身份。

中國第一個比丘尼是淨檢也是徐州人


中國佛教第一位出家的男女眾為何同時出現在這座蘇北城市?

淨檢法師


中國3世紀末至4世紀中葉,在洛陽出現的第一個比丘尼,她就是淨檢法師。

西晉末年時期,在徐州仲姓的人家降生了一個秀氣可愛的女嬰,相傳,這個女嬰出生的時候房間內滿是淡淡的香氣,其父母見女嬰可愛至極,便取名為“令儀”(也就是淨檢法師的別名)。根據記載,令儀自幼不僅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子,關鍵是她聽話、勤快、好學,很是讓父母省心,即使這樣,父母教育她傳統文化,正式因為有超常的領悟和解讀儒家經典的天賦,善於接受豐富的文化教育內容,具有極高的文化素質和教養的女性。 可惜命途多舛,出嫁不久,丈夫過世,傷心之餘,深刻體悟人生變化、無常迅速。又因家境貧寒,她不得不常為官宦子女教授琴藝書法,以此維生。她聽人演說佛法後,虔心信奉,樂於受教,只是苦於無處諮詢請益。

此時,在洛陽有一位高僧名法始,精通佛法大義,於晉愍帝建興年間,在宮城西門外立寺定居。令儀就過去拜訪他,法始開始為她宣說佛法,她也因此豁然大悟。令儀想要趁著自己身強體健之時參經悟道,追求佛法功德利益,就從法始那裡借來佛經誦習,並且很快洞悉經中深奧含義。但是,即使有這樣的想法,也是經過一波三折,有資料是這樣記載的:

一天,淨檢對法始說:“佛經上說有比丘、比丘尼二眾,我是女子,能否歸依佛門,還請指點迷津!”

法始對淨檢說:“正是如此,西域佛門中有男也有女,中原地區則不具備這種成法。”

淨檢又問:“經書既然說佛門中應有比丘和比丘尼,難道我們這地方有甚麼不同法門?”

法始回答:“外國來華高僧說比丘尼有五百戒,而比丘僅有二百五十戒,這恐怕就是二者之間的差別。至於具體情況,我當為你去問另外一位和尚。”

那一位和尚說:“僧與尼受戒大同而小異,倘若不得其法,也就定然不能受戒。尼有十條戒律,應當從大僧處受戒。但若沒有大僧,尼僧就沒有依止師。”

法始回來告訴淨檢,淨檢就依那位和尚所說,剃髮出家,從之受戒。當時共有二十四人與她志向相同,一齊受戒,在宮城西門共建竹林寺修行。由於當時晉土僅在此寺有比丘尼,沒有其它尼師施教,因而她們一起請教淨檢,由此成就佛門功德利益。

法始所說那位和尚,乃是西域僧人智山。他住在罽賓國,秉性寬和,心智聰慧,素習禪誦。晉懷帝永嘉末年時來到中土,以化緣來維持生計,語必以弘揚佛法為職志。當時中原佛法初染,風化未全,信徒們體驗都比較膚淺,還不知道向他請教佛理。東晉元帝建武元年,智山西行返回罽賓。嗣後,天竺佛圖澄又來到中原,宣述智山和尚的道行與德業,聽者無不為當初未能當面聆教而感到遺憾。

淨檢教化徒眾,清雅而有節度。宣講佛法,施行教化,宛如風行草靡,受教之人無不傾倒,獲益匪淺。東晉成帝鹹康年間,有僧建和尚在月支國中,得到《僧祇尼羯磨》及《戒本》。穆帝昇平元年二月八日,他在洛陽將其譯成漢文。當時,外國僧徒曇摩羯多在京都為僧尼設立戒壇。晉僧徒釋道場,根據《戒因緣經》的戒律條文,對曇摩羯多提出疑問,認為這樣做於佛法有所不通。於是曇摩羯多浮舟到達泗河,因立戒壇。淨檢等四人也一起到了戒壇,在船上接受具足戒,史稱“船上受戒”,這樣就正式成為比丘尼。中土有比丘尼,就從淨檢開始。

在淨檢進行受戒儀式時,竟有濃郁異香徐徐襲來,在場人人都能聞到,個個欣喜萬狀,驚歎不已。因為這件異事,淨檢就更受人們的景仰,她又善於修自己的戒行,誦習經典,孜孜不已。她得到的佈施雖然很多,但卻隨得隨散,常常先給別人、後給自己。

晉簡文帝鹹安末年,人們忽又聞到以前那種濃郁奇香,並且看到紅光冉冉升起。人們又見一位女子,手執五色花束,從天空中翩然而下。淨檢見狀,十分欣喜,對眾比丘尼說:“你們好好處理未來之事,我現在先行一步了!”於是又和她們握手辭別,騰空而上,淨檢所行之路,宛若一道彩虹,直接天邊,良久始散。往生之時,她已經七十歲。

洛陽與徐州對佛教的影響


中國佛教第一位出家的男女眾為何同時出現在這座蘇北城市?

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在中國有個詞叫“走江湖”,又可說成“跑江湖”。其實“走江湖”一語產生於唐朝天寶至貞元年間的佛界,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南禪之盛況。南禪學人佛子為弘揚佛法,參學悟禪,不辭辛勞,雲遊四方,奔走於江西湖南等地,後人稱為“走江湖”。

從中國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共性,不管是嚴佛調還是令儀,都是從徐州到洛陽求法。洛陽和徐州這兩座城市,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

從徐州到洛陽之間的距離大概在500多公里,在百度上有人這樣算過:換人換馬:就是驛站急報,大約一天600裡,所以只要一天多就可以了;不換人不換馬:那麼一天最多300裡,三四天的時間應該也可以到了。

前面說過,佛教傳入中國有記載是的「漢明感夢,初傳其道」,漢明帝是東漢第二位皇帝,東漢首都就是洛陽,東漢時期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也在洛陽,洛陽很快成為中國佛教早期傳播和活動的中心。 很多來自西域的高僧大德都匯聚洛陽。

中國佛教第一位出家的男女眾為何同時出現在這座蘇北城市?

徐州佛教


但是徐州佛教也是漢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黃心川這樣評價:漢代是佛教的初傳期,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理解並不準確,統治徐州的楚王劉英是最早的信奉佛教的統治者,他把佛教理解為黃老方術之一種,雖然我們今天看來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漢代的佛教初傳是開天闢地的大事,由於有了佛教,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根本性改變,文化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其範圍與維度也擴大了,徐州作為中國佛教初傳之地,其開天下之風氣的歷史作用是不可抹煞的,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看完上面的介紹,你就會對徐州為什麼能出中國第一位比丘和比丘尼,就不會再覺得奇怪。當然徐州佛教還有很多歷史人物和故事,我們後面會慢慢一一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