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初識漣城,還是在幾歲的時候。 那時候,聽說縣城放映電影《少林寺》,是武打片,特別好看。於是就跟媽媽說我也想看,我要去看。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媽媽被纏得沒辦法,就請同村的二叔帶上我到縣城去看電影。至於是否給錢、給了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因為那時候還小,不懂這些。再說了,村莊裡的露天電影,搬個凳子就可以到大隊部門前看了,我不知道看電影還可以坐在屋子裡。我們是從大關河口坐船進的城。一路上,二叔馬不停蹄地告訴我“這是木材廠、煤球廠、磚瓦廠、醬醋廠、啤酒廠”。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 後來進城居住,才知道這些都是漣城西門口的重要單位,在計劃經濟時代非常紅火、非常吃香。現在全都倒閉了,一個不剩。這是後話。道路兩旁是高大的法桐樹,還有青磚青瓦的房子,灰不溜秋的。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到了縣印刷廠,二叔帶我們一趟來的幾個人到了我二姑家,把自行車放在那兒,然後直奔縣人民劇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打票,進場看電影。城裡看電影竟然這麼麻煩,這是生長在鄉下的我沒想到的。其實,那時候還小,根本看不懂電影裡講的是什麼,只是看到銀幕上打打殺殺的很熱鬧。縣人民劇場是東西方向,不是正常的座北朝南,所以,散場時我就轉向了,搞不清東南西北。電影結束後,二叔帶我們到劇場對面的高溝酒家吃了飯,然後拖車回家。

與漣城這匆匆一面,沒留下什麼印象,也沒想到後來能進城來住,更沒想到能成為其中一分子。

初一的時候,我跟隨父親到陳師中學就讀。初一快結束時,父親調進縣城工作。於是我順理成章隨父親進城讀書。等我進到三中初二(3)班的時候,人家課程已經講了十多天了,還有新開的物理課。聽說這個班級是整個年級最差的,事實也是,課堂紀律特別差,老師在上面講課,學生在下面該幹嘛幹嘛,互不干擾。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一次,老師問我一個問題,我沒答對,老師就說“還說你在原來那學校成績特別好呢,怎麼這個問題都答不上?”回家後我跟父親說這個班級不能待了,要求換一個班。後來,我調到了初二(1)班。但那班主任特別好罵人,就像鄉村裡的潑婦一樣,罵髒話像喘氣一般隨意。

那時候,我們居住在西門的縣淮劇團院內。劇團門前的那條石子路佈滿水窪子,並且堆放著木材,石子路與中山路交接的十字路口,有小食品店、小菜場,沿中山路向東不到1000米就是三中,三中的周圍是水塘。那時候,這一片沒有路燈,到了晚上,黑漆漆的。上體育課的時候,老師都是帶我們到體育場,離三中不遠,現在已經變成居民區了。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偶爾也帶我們到人民劇場看電影。這就是縣城與鄉村學校教育的差別,文化、體育都有了,所以學生的眼界自然不同。

父親常出差,哥嫂與我們住在一起。一個大院子共用一個水籠頭,吃水要用扁擔鉛桶挑。我的力氣不夠,挑不動,所以父親一回家就訓我沒幫著做家務。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在學校不如意,在家裡沒溫暖,所以我提出要轉回陳師中學去。父親同意了,併為我辦了轉學手續,於是我重回母校。轉回去的時候,與人家的課程進度又差了一大截。

我離開之後,不久媽媽進城生活。這算是我們的家正式搬到縣城了。有時候週五的下午我會回縣城的家。週一早上從西門走到當時的汽車運輸公司,途經五島公園後面的情人路,那時候情人路兩旁堆滿了木材、竹子,有人在叫賣,很有人氣。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經過幾年的努力,卻沒有把大學考上。痛苦、迷惘、失望、彷徨,整個人像是掉進了萬丈深淵,為安放自己那顆飄忽不定的心,我決定遠走他鄉,且想永不再回來。那年秋天,一個落葉飄飛的早晨,我踏上了走向異鄉的征途,一路無語,一路淚水。真正到了他鄉,卻又無比想念家鄉,想念夢中的小城,想念小城的桃花園,想念曾經用腳丈量過的每一寸土地。思念恰如春水氾濫,無法遏制。一年之後,我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小城。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很快,走上工作崗位,戀愛、結婚、生子,按部就班的生活。居住地也從西門搬到了北門,又從北門搬到了常青路,而後又搬到了城東路。對這個小城我是越來越熟悉,卻也越來越陌生了。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時代一路狂奔,漣城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城市化道路,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替代了青磚瓦房,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小區替代了背街小巷,縱橫交錯的道路改善了交通出行條件。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被炸燬的妙通塔獲得重建,如今它高高聳立在西門。縣政府從安東路搬到了紅日路,縣城已經外擴了很多。計劃經濟時代的很多企業倒閉了,又招商引來了很多大型企業。人民安居樂業,小城日新月異。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漣城印象,回憶中的漣水





只是,那記憶中淳樸動人的漣城不復存在,偶爾流連往事,心頭便飄過一種淡淡的哀愁,那或許也是對青春的緬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