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移民搬遷:走出大山,搬出新生活

回憶起三年前那個夏天的兩次滑坡,43歲的任廷軍至今心有餘悸。

“泥水夾雜著石塊、樹枝,從山上滾下來,房子差點被沖垮。”他說,後來,這棟曾為三代人遮風擋雨的木屋被政府認定為危房。

任廷軍住在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白沙鎮小巖村,這裡地處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區腹地,群山環繞、溝壑縱橫。

一個月前,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搬到兩百多公里外的大龍開發區,給自己、也給孩子換個環境。

大龙移民搬迁:走出大山,搬出新生活

龍江新區航拍

“我這一輩子,最深的體會就是選擇太重要了。”任廷軍苦笑著說,自己上過大專,要是當年和同學一樣,找個穩定工作而不是“下海”,不至於混成今天這樣。

當初因為缺資金、技術還有信息,創業失敗的任廷軍只好回鄉務農。不料,幾年前一場車禍卻讓他的命運再次跌入谷底,妻子離開人世,他左腿也落下了殘疾。

受夠了貧窮落後,當任廷軍接到幹部易地扶貧搬遷的意願徵詢電話,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願意啊!”

大龙移民搬迁:走出大山,搬出新生活

小區一角

如今,在他居住的“龍江新區安置區”,十幾棟樓房整齊排列,綠化帶、公告欄、小商鋪,諸多配套讓這裡儼然城市社區。在寬敞明亮的新家裡,電視、電暖爐、沙發等10多件傢俱家電也一應俱全。

而更讓任廷軍開心的是,11歲的小兒子任煜芸比他適應得還快,已經認識了一群小夥伴,每天只要過一條公路,就能到新建的學校上課。

“學校今年招收了200多個學生,未來可以容納1600多人。”龍江小學校長楊宗槐說,今年新學期已有19名骨幹教師到崗,教室內能多媒體教學,下一步還會更加完善。

大龙移民搬迁:走出大山,搬出新生活

龍江新區航拍

“我會想念那座老木屋,但我更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任廷軍說,目前大女兒還在上高中,自己的當務之急是找到一個工作掙錢,然後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發生在任廷軍身上的轉折不是個案。事實上,為了擺脫貧困,一場規模浩大的人口遷徙正在中國廣大農村發生。根據規劃,自2016年至2020年,約1000萬貧困人口將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告別大山。

大龙移民搬迁:走出大山,搬出新生活

德龍新區航拍

從數量上看,這次搬遷的人口為三峽工程移民的7倍多;從時間上看,三峽移民安置用了近17年,而這次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規劃,只有5年。

僅貴州一省,在過去五年中,搬遷人數就達到173.6萬。“2018年,全省計劃實施搬遷66.8萬人,其中整體搬遷貧困自然村寨達5278個。”貴州省扶貧辦主任李建介紹。

他表示,將完善社區管理和後續服務,解決安置戶生計和就業問題,促進搬遷群眾的社會融合和穩定,確保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大龙移民搬迁:走出大山,搬出新生活

漂亮的小區

“我們正在對移民們的就業技能摸底,有針對性地培訓。”“大龍·石阡”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工作組負責人陳盛廣說,截至目前,大龍開發區已承接石阡縣、德江縣扶貧移民三批,共2668戶、12913人。

50歲的冉叢華原本住在德江縣楠杆鄉中壩村。今年1月,他也和十多戶村民一起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深山。

談起搬遷的好處,在外打工20多年的他說:“每天能吃上老婆做的菜了,我吃不慣工地的伙食。”

現在,他做起了“小包工頭”,帶著新鄰居們一起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他有一個賬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大家的工時。上個月,他自己幹了27天半,每天收入200多元。

大龙移民搬迁:走出大山,搬出新生活

小區一角

除了這種體力活,記者瞭解到,針對一些就業弱勢群體,安置小區還成立“勞務專業合作社”,承接工業園區內紡織、箱包等企業勞動強度小的手工活,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此外,當地還組建為民服務中心,為搬遷群眾提供一站式就學、就醫、就業等服務,真正讓過去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石山區群眾,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