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職場2」《資治通鑑》拓跋宏教你,創業初期如何做管理!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關於有趣歷史故事,古學今用,乾貨滿滿!

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他當上皇帝初期,政權被其祖母馮太后把持。馮太后死後,他開始施展才能,實行一系列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陽。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改革”。

資治通鑑第八卷 秦紀三

原文:春季,正月丁卯(初三),南齊任命楊炅的兒子楊崇祖為沙州刺史,封他為陰平王。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於是始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於氏為於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

北魏孝文帝發佈詔令,認為:“北方人稱‘土’為‘拓’,稱‘後’為‘跋’。魏朝的祖先是黃帝的後代,以土德而稱帝,所以姓拓跋。土,乃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所以應該改姓為‘元’。諸位功臣舊族中凡從代京遷來的,其姓氏有的重複,要一律改變。”於是,開始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於氏為於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姓氏,不可勝數。

「古今職場2」《資治通鑑》拓跋宏教你,創業初期如何做管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要知道遷都容易,而改掉原來的風俗習慣、甚至是改姓可就不那麼容易了,畢竟在封建社會里,人們對“禮孝”還是非常重視的,這種“背叛老祖宗”的行為可是會換來一場腥風血雨。且不說孝文帝的這個決策是否正確,是否有“迂腐的儒化”、“消極的漢化”,是否使得鮮卑拓跋氏便徹底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單從管理的角度上我們來剖析,突破這種種困難,孝文帝究竟是怎麼做到改革成功的呢?

  1. 與下屬達成一致,有共同的目標和理念

齊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北魏皇太子在太廟舉行加冠禮,拓跋宏召見群臣,問:“你們希望朕遠追商、周呢,還是連漢、晉都比不上?”咸陽王拓跋禧回答說:“群臣都願意陛下能超過前代帝王。”孝文帝問:“那麼應當移風易俗,還是因循守舊呢?”拓跋禧回答:“願意聖上為政日益更新。”孝文帝問:“是止於一代,還是希望流傳百世?”回答說:“願意流傳百世。”孝文帝說:“那麼一定要改換風俗,你們不能違背。 ”回答說:“聖上下旨,臣下服從,誰敢違背?”

孝文帝說:“‘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 現在準備禁止說鮮卑語,全部改說漢話。三十歲以上的人,習慣已久,可以允許不立刻改過來。三十歲以下的人,凡是朝廷任職的,不許再說過去的語言。如果有故意不改的,就要降職免官,各位要謹慎。王公卿士們認為怎麼樣?”拓跋禧回答說:“一定遵照聖旨。”

孝文帝在一開始並沒有指責下屬,為什麼沒有按照自己的命令去做,而是先了解下屬的心意,是否能夠明白自己的用意,和自己的夢想達成一致,那麼既然大家都想國家興旺,萬古流芳,那麼為什麼不去做呢?

現實中其實有很多工作,管理者會發現,本來開會時提出的想法,大家一致通過,但是過一段時間發現,項目進展特別慢。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這個時候去指責大家的工作,員工肯定會抱怨,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的,項目沒辦法進行下去啦。與其如此,還不如先確定員工是否有想要做好的目標,讓員工自己發現困難,並且樹立起克服困難的決心,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才是一名優秀管理者應該做的。

2.分解目標,把控過程,不要坐等結果!

孝文帝說:“朕曾經與李衝討論過,李衝說:‘四方的語言,不知道哪一種是標準。帝王用的語言,應當作為標準。’李衝的話,罪當處死。”然後看著李衝,說:“你辜負社稷, 應該讓御史把你拉下去。”李衝脫下帽子,磕頭謝罪。孝文帝又指責留守洛陽的官員,說:“昨天朕看到婦女仍然穿著夾領小袖的衣服,你們為什麼不遵照前面的詔令?”官員們都磕頭謝罪。孝文帝說:“朕說得對錯與否,你們可以當面辯論。為什麼上朝就順從聖旨, 退朝就不從呢?”

很多管理者以為發佈完命令就可以坐等結果了,如果領導這麼好乾,那人人都可以做領導了。做好一個決策後,管理者的任務就監督進展,努力完成既定的目標。比如你想一年做1個億的銷售業績,不要只喊口號,把目標分解到每個季度,每個月,甚至是每天,記得,一定責任到人。每隔一段時間,驗收項目進展結果,解決遇到的問題,然後定下接下來要完成的目標,這樣長期下來,你的團隊一定會是一個目標感強、執行力強的團隊。

3. 犯錯不可怕,團隊中的不作為,才是拖後腿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在官員管理方面推出一項重大舉措:每三年考評一次官員,並將被考評者分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等和下等再分為三等,上等中之上者才提升,下等中之下者罷免,中等的原位不變。考評結束,孝文帝親臨朝堂,宣佈對眾臣百官的罷礎或提升,使低能者不妨礙忠賢者上進,使有才能者不總是處於低位,以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他對諸位尚書說:“尚書是關鍵性的要害職位,並非僅僅是管管總務。處理一下文書而已。朕的成敗得失,完全關係於尚書。你們擔任這職務,已經好幾年了,但從來沒有向朕建議過什麼事可為,什麼事不可為,沒有推薦過一個賢才,撤換過一個不稱職的人,這是罪過中之最大者。”

很多人在工作中最怕的是出錯,所以寧願不作為,也不讓領導批評自己的過錯。實際上這才是一個團隊發展滯後的最大毒瘤,團隊中的向心力,是要讓所有的員工都向一個目標使勁,力道均衡,倘若有一個人掉隊,那整個團隊很快就會分崩離析。所以作為管理者要有博大胸襟,能夠給員工犯錯的機會,並有能力承受犯錯。不給員工不作為的機會,建立有效的賞罰機制,讓每個人都有動力,不斷前進成長,這樣團隊的效率才會高,凝聚力強。

正是在這些有效的管理中,北魏在孝文帝的帶領下,改革成功,迅速崛起,併為中國的統一墊下了基礎!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吧,大家如果對內容感興趣可以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小編才有動力為你繼續更新哦!

「古今職場2」《資治通鑑》拓跋宏教你,創業初期如何做管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古今職場2」《資治通鑑》拓跋宏教你,創業初期如何做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