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求不如内求,求人不如求己

“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中国社会6等人,你是第几等?

外求不如内求,求人不如求己

电视剧《黑冰》里,王志文饰演的郭小鹏说: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他们残酷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最高层的人,可以最大程度的享受物质和精神的供应。

随着层次逐渐递减,最底层的人所拥有的物质能量,通常只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生存,精神供应几乎为零。”

有人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有人贫病交迫,尝遍人间冷暖。

这就是贫富差距。

13年前,我刚上大一。

一个周末,我和几个女同学约好去东湖磨山游玩,我正研究怎么倒公交车时,一个家在本地的同学说,不用查了,等下我爸爸的司机会来接我们。

不一会儿,一辆黑色广本轿车停在我们宿舍楼下,同学轻车熟路地招呼我们上车,她的表情恬淡而自然,毫无炫耀的意思。

这是我19岁生命里第一次坐小轿车。

那一瞬,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贫富差距。

我老家是红安。

在外我们喜欢说是黄冈人,因为黄冈名气响亮些。

2005年时,我家还没有一个亲戚有私家车。

从我们村去镇上,我都是步行,20多分钟,从镇上去县城,坐班车,5块钱,从镇上到武汉,坐大巴车,25块钱左右。

到武汉上大学,平时出行都是公交车,从不敢打出租车,虽然那时候起步价还是3块钱。

在东湖游玩后,同学带我们逛街买衣服。

她们对艾格、美特斯邦威、以纯这些品牌如数家珍,我却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局促不安。

同学喊我试衣服,我赶紧摆摆手,“你们试吧,我帮大家看着包。”

后来,我们又去KFC。

同学们买了薯条、汉堡、鸡块、可乐等。

我什么都没买,默默地从包里拿出早上买的一个馒头。

这里的东西太贵了,我一个月只有300块钱生活费,可得省着花。

那个同学看我啃干馒头,就不动声色地从包里拿出一瓶雪碧,悄悄地递给我。

那年,她只有18岁,能这么体贴、顾及别人感受,实属不易。

她家境优越,父亲是高知,母亲从商,良好的家庭背景让她自信爽朗,充满阳光。

在我眼里,她就像盆栽里一朵娇艳的玫瑰花,明媚动人。

而我呢,就像生长在野地里的一株狗尾巴草,灰头土脸。

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穷让我异常节俭、极度自卑。

当宿舍同学用MP3练习英语听力时,我只能利用没课的时间去机房练习,因为一个MP3要200块钱,买了MP3我就要饿肚子了。

当同学们计划暑假去新东方培训英语四六级、雅思、小语种时,我默默地整理好行李,倒两次公交车去餐厅打工,虽然一个月工资只有600块,却可以维持我两个月的基本生活。

当同学们积极投身各种协会开阔眼界,锻炼口才,积累人脉资源时,我在用高考的劲头准备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我每学期都必须拼命考专业第一,只有这样才能拿到最高奖学金,才不用为下一年的学费发愁。

8000块钱,对于有些城里孩子来说,也许只是一次出国旅行、一台笔记本电脑,但对于我来说,它是八九千斤稻谷,码起来是八九十蛇皮袋,堆起来是高高的一堵墙。

每一颗稻谷,从播种,移栽,除草,施肥,收割到脱粒,都浸润了家人的血汗。

当同学在股市投入2万块钱试水时,我在毕业前夕,用国家奖学金还了国家助学贷款。

同样是学经济学出身,哪怕我成绩比他好很多,理论知识比他掌握得更牢固,但是,那一刻,我知道,在未来,他会把我狠狠地抛下,因为贫穷限制了我的思维和胆量,我没有拿钱去赌的资格。

外求不如内求,求人不如求己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一名在校大学生借高利贷炒数字货币期货,负债十几万,最后被迫辍学,被债主逼债,亡命天涯。

这个故事让我震惊,也让我反思,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要形成怎样的金钱观,才能不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迷失?

老话说,小富靠勤,大富靠命。

小时候,我问爸爸,为什么我们家这么辛苦种这么多田地,却仍然贫困,而邻居家似乎不种庄稼,靠赌博、搞些副业,却经常有肉吃。

爸爸回答说,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谋生的本领,我赚不了那些轻松钱,只知道种地卖苦力,做一点,得一点,穷人输不起,但是只要勤快肯干,我们不会一直穷下去。

20多年过去了,“穷人输不起”这个观念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形成了我朴素的价值观: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赚快钱,也形成了我保守的金钱观:我可以不赢,但是我不能输。

于是,几乎一切有风险的投资行为都被我自动过滤屏蔽掉,小到买2块钱的彩票,大到买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

我知道,我的保守决定了我们不会大富大贵,但是也同样规避了风险。

为什么最近裸贷、借高利贷炒币、赌博的事情层出不穷,上演了一场场悲剧故事?

也许,就是年轻人的金钱观、贫富观出了问题。

外求不如内求,求人不如求己

70后、80后普遍比90后、00后吃了更多物质上的苦。

贫穷塑造了我们坚韧、不服输、能吃苦、不怕脏累的品质,也给了我们自卑、保守、不善交际等弱点。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有机会一夜暴富、一举成名。

穷人和富人,除了金钱、资源、人脉等硬实力的差别,还有观念、视野、情商等软实力的高低。

很多时候,我们穷尽一生,想要达到的高度,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决定下一代的起点。

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奋斗一生的意义。

外求不如内求,求人不如求己

有人的地方,一定有等级。

有了等级,才有了江湖,有了社会。

以下六个等级,从下往上依次堆彻:人的数量从多到少,人的能力从低到高,不妨找找自己的位置。

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第六等人:等死

中国有句话:哀莫大于心死。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没有理想、没有兴趣、没有爱好,整日无所事事、唉声叹气、昏昏沉沉,生活无聊乏味,人生一无所成,他们的人生已经开启“等死”模式。

的确,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

或许是逃避现实,或许是受过打击,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绝望,浑身的负能量,而且从不想去主动改变,苟活于人世。

他们放弃了世界,世界也放弃了他们。

▌第五等人:等便宜

中国有个成语叫——守株待兔。

有个农民想改善生活,但他又懒又胆小,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有一天他正在田里睡觉,一只被猎人围追的兔子拼命的奔跑,竟然一头撞死在身边的树根上。从此他便天天守着那颗树根旁边,等着下一个奇迹的出现。

读起来荒唐,其实这种人大有人在。他们最大特征是总想不劳而获,从没想过去创造,一直幻想去获取。

他们游走在单位的夹缝中,为人八面玲珑,虚情假意的讨好周围的一切人,只为能摊上别人或者集体的功劳。

他们胆小谨慎又热爱占小便宜,总为占一点小便宜而斤斤计较;常常因为心胸狭窄而闷闷不乐。

他们最主动的一件事就是去买彩票了。不过,还有句话想提醒他们:骗局永远留给想占便宜的人。

▌第四等人:等工资

中国有个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等下班、等工资、等放假的日子。他们喜欢上了这种稳定、安逸的生活,没有风险,也不用漂泊。

他们中的大多数生下来就是相对安逸的,因此也不用主动想着去改变什么,他们觉得人生无非如此:吃喝拉撒,贪嗔痴癫。

他们是社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搬。看到公司或者团队不行了,就赶紧去投简历,找下一份工作。

他们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工资,但是由于能力限制,拿到的工资总是有限的。以前我们称这种群体为“白领”,但是这个群体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社会越来越公平、细化,你所拿到的回报将跟你创造的价值直接成正比,有能力和有想法的都去创业了,或者成了一个独立个体。

所以,这个等级的人可上可下……

▌第三等人:等运气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这句话曾经激励了无数年轻人。看到别人成功了,他们也不甘于现状,于是开始寻找各种能借势的风口。

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理想,但是迫切的想成功,看什么热门就去凑一把热闹,他们奉行投机主义,运气好了就赚一把,运气不好就搅合一把,崇拜抢先机、抢市场,期待能遇到“好运”,让自己赚的盆体满钵,赚一把就走。

因为没有定位,所以就像无头苍蝇乱撞,走别人的路,别人就无路可走。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无论什么样的新兴行业,都能很快从蓝海变成红海。

▌第二等人:等机会

机会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他们身上最难得品质是“匠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有想法、有爱好,有原则、有底线,不浮不躁,踏实兢业。他们知道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自己认真做事,总有一天会看到惊喜出现。

他们的人生只差一个机会,因此他们随时都做好了准备,随时投入到战斗中来。

他们才是社会财富的主流创造群体,尽管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平凡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基石。

▌第一等人:等东风

中国有句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普通的人等待机会,优秀的人创造机会。

这就是借东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他们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有理想、有担当、有勇气,敢为天下先,不随便与别人苟同。

他们是新世界的创造者,无论世界变化多么快,总能立足于时代潮流。

他们时刻都充满激情和正能量,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存在机会这个词。

外求不如内求,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就是自己的机会。

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耀眼辉煌,但是每一个人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