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其實還有自慚

毛遂在平原君那裡當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顯,不驚不乍,不鹹不淡,平原君沒有正眼瞧過他,國有疑難怎麼也想不到問他。秦國圍住了邯鄲,平原君想從千兒八百食客裡挑選20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到楚國去遊說求救合縱於楚”,選了19人,想湊個整數,硬是想不起來湊誰,此時毛遂便自告奮勇,自個兒推薦自個兒,平原君還是有點不相信他,問他在這裡幾年了,毛遂說已有三年,平原君說:“你在我的布袋裡三年,是錐子應當早就刺破布袋顯露出來了,可是你一直沒露出來啊。”

毛遂其實還有自慚

毛遂說:“我今天就是要請求你把我放進你的布袋。”平原君見他如是說,就把他湊了個整數,同意帶他出使楚國。結果,毛遂不辱使命,在平原君結結巴巴、不得要領向楚君陳述得夾纏不清之際,毛遂抱劍上前,巧舌如簧,舌燦蓮花,以雄辯的口才說服楚王聯趙結盟,共同抗秦。

毛遂這番舉動,是人人皆知的事,但關於毛遂人們可能也僅僅只知這件事。毛遂這樣露了一把,我曾經想當然地認為他此後一順百順,人生就此撰寫滿輝煌篇章。其實不是,毛遂後來死了,在他自薦之事沒滿一年,就死了,死因還真跟他自薦有關。原來,公元前256年,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喘氣不贏之機,派遣大將慄腹攻打趙國,派誰掛帥出征以敵強敵?

趙王便想起了敢於自薦的毛遂,欲提拔毛遂為帥,統兵御燕。毛遂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趕忙到趙王那裡去,不是去“推薦”自己,而是去“推辭”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堅當馬前卒,不能掛袍任率印官,如是,則上可保國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為國家罪人。當年自薦,意氣風發;此時自辭,何其乃爾?一個毛遂,判若兩人,簡直讓人難以置信。趙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薦,才情高邁,真偉丈夫;如今脫穎而出,正是建功立業之時,怎麼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騏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貓。

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按說,毛遂此話說得人情入理,但趙王卻為了展示自己求賢若渴,怎麼也不聽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掛帥迎敵。

一個靠嘴巴子幹活的人,哪裡是人家拿槍桿子的對手?儘管毛遂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也無法抗敵,落得個一敗塗地。被趙國精心樹立起來的“人才”榜樣,是這麼個樣子,有何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除了以死謝罪,別無他途。於是毛遂避開眾人,到一個山林子裡,拔劍自刎,鮮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薦”的神話裡。

毛遂的悲劇是不是再次驗證了槍打出頭鳥?不,根本不是。毛遂不是死在毛遂自薦上,而是死在自己的“一時之能”上。在常人的眼中,只要有一能便想當然地一通百通,一專百專,一俊百俊,一能百能,文史哲,政經軍,無所不能,無所不通,趙王認為毛遂三寸舌頭轉得那麼出神入化,肯定是三尺劍也會舞得風生水起的,為了體現趙國對人才多麼重視,便霸蠻地把毛遂“濫用上了”。

我讀了小半輩子書,對大名人“毛遂”的事蹟到前幾天讀了鄢烈山先生的《毛遂之死》才知道,真算孤陋了,可是這怪不得我,要怪也只能怪老祖宗的“教育思維方式”,我們拿歷史人物來“教育”人,要麼是一俊遮百醜,要麼是一醜遮百俊,很少以“一切人,人的一切”來教的。可笑的是我們一些博士也跟鄙人一樣寡聞。博士從政近年來幾成風潮,卻沒幾人能展其長的,原因何在?博士們只知有毛遂自薦,不知有毛遂自慚,只有自薦,沒有自慚,讀毛遂只讀一半,顯然還是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