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力说话,让那些说你”没能力“的人闭嘴

“这个人能力还差点儿!”

在人才盘点中,最刺耳的就是这句话了,尤其这句话指向的对象就是自己或是自己身边的人。

对“能力”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可是“能力“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太广、太宽泛,从而使得这个词显得太虚,不实在。

“某某能力太差”,很多管理者做出这样评论的依据往往只是某个员工的某一个具体的行为,或者某一方面的能力。

这其实是不科学的。

人的能力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并不能因为在某一方面的强弱,而去评判其个人整体能力的大小。

01 人岗匹配

尽管我不爱听这样的评论,但是这种评论从侧面反应出一个问题:这个员工现有的能力与职位的不匹配,即人岗匹配度不高。

说起人岗匹配,又想起PXT职业兴趣测评,这个测评从思维风格、行为习惯、和职业兴趣三个方面判断人岗的匹配性。

在正式迈入职场前,做一次PXT测评,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职业。

结合自己的职业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才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能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展示出自己的职业能力的时候,就可以让那些说你“能力很差”的人闭嘴了。

02 构建能力体系

对于能力体系的构建,包括知识、技能、思维三个方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探索如何构建能力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构建知识体系,也知道构建知识体系这件事情很重要,但是对怎么构建知识体系却没什么太多概念。

最初对构建知识体系的认知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用架构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这样表示出来: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而这种联系被梳理出来后,就容易搭建一个小的知识架构,就能够通过架构来以点破面。

几乎每一门功课,我们都可以找到这种内在逻辑,制作出这种类似于思维导图的架构出来。

然而可惜的是,当我们走入社会以后,将自己从学生时代的不自由状态中解放了出来的同时,也将一些学习方法和心得一并给舍弃了,其中就包括了这种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在用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在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自由学习状态后,我们就开始发现,与那些一开始就在有意识的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人相比,有了几乎难以逾越的差距。

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

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职场,我们总会发现有这样的一些人,其貌不扬,但说话做事总让人觉得特别有道理,学起东西来似乎也特别快,长辈会夸这样的孩子特别“灵泛”,老板会觉得这个的员工“悟性高”。

就像小时候我跟我弟弟一起学象棋,学了一段时间后,我爸就开始夸我弟弟“有悟性”,对此我有点小小的不服气,也挺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大人偏心而已。

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没过多久我弟弟就可以在下象棋这件事情上让我输得落花流水了。

我从来不承认人的智商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也不认为我弟就比我聪明。

排除智商的因素,经过总结梳理之后,发现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他比我更理解象棋里面包含的逻辑。

并不是因为他理解能力比我强,而是因为他比我对象棋更感兴趣,所以闲着没事就会研究一下象棋的棋谱,去理解为什么这个棋要这么下,而不是那么下。

这就是典型的由兴趣引发的刻意练习。

而我在干什么呢?

我对象棋压根儿就不感兴趣,也没有一定要赢了我弟弟,让大人刮目相看的意愿。对我来讲,只要知道马走日,象飞田就够了。

所以从来就没翻过棋谱,也没有去理解过象棋里面的内在逻辑。

这也就注定了我在象棋这个领域永远也别想有什么成就。

所谓的“悟性”只不过是因为理解了事物的内在逻辑,理解了每个点之间的联系。

每一个领域的知识架构都是从一个原点开始,持续向外扩展,加深,最终形成一个体系。

用实力说话,让那些说你”没能力“的人闭嘴

知识架构的搭建不仅需要兴趣,更重要的是耐心,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搭建都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

当然在构建知识架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海量的知识当中学会辩识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无用。

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只会存储知识的移动硬盘,我们知道移动硬盘的价值是相当有限的,即使里面可能容纳了许许多多的知识。

锤炼技能

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应用。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知识的运用上面。

当对知识运用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称之为“技能”。

比如说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首先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说色系的搭配、软件的使用等等,将这些基础知识熟练运用之后,就形成了基础技能。

然后设计师要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说熟知世界上先进的设计理念,了解设计趋势,甚至在他的知识体系里面还包括了营销、历史、计算机等等领域。

当然,并不需要精通,能够理解即可。

专业技能就需要谨慎选择了,设计领域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其中每一类里面还有细分的小类。

一旦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后,就要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到精通。

职业技能就是自己的颠峰技能。

比如说工业设计是自己的专业技能,其中对小家电类的设计是职业技能,在这个领域里面就要做到专家级别的精湛。

用实力说话,让那些说你”没能力“的人闭嘴

如图所示,最下层的基础技能越宽,才能够支持更加等级的技能值;

知识面在自己有限的精力之下越宽越好;

专业技能要根据自己的职业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谨慎选择,旨在对自己的职业技能进行补充,最好不要超出三项;

职业技能则是你个人能力的颠峰,是个人所具备的真正实力,需要经过自己千锤百炼。

用实力说话,让那些说你”没能力“的人闭嘴

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

人生最需要升级的是什么?是思维层次,即你看世界的方式,你对于各种事件的反应模式。

还是拿设计来打个比方,最近负责公司的VI,找了设计公司做VI设计,结果设计公司做了好几个方案都觉得不太满意,于是就让他们修改,来回了好几次以后,总觉得还是不太满意,但是又说不出来哪里不满意。

我正在发愁这个事要怎么办呢?

一位对设计很有心得的同事施施然说了这么句话:

“让不懂设计的人来设计东西,越努力结果就会越糟糕。”

当时不太理解,后来仔细一想,确实没错呀!

当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没有到达职业水平的话,越努力,就越会在作品上增加一些让自己感觉良好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东西,

最后出来的作品就会显得很累赘,也就是所谓的越努力越糟糕了。

后来我好奇的问他:“那要怎么样才能提升设计水平呢?”

他回答的大意就是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设计眼光。

设计眼光的提升需要多去观察和赏析一些优秀的作品,日积月累之下就具备了分辨好坏的能力,然后再去学习一些设计大师的理念,就会理解那些潜藏在作品好坏背后的东西。

我想,如果把“设计”这两个字换成“思维”,其实是一样的逻辑。

我们觉得自己现在的思维层次没什么不好,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让自己去接触更有高度的思维模式。

看过《穷爸爸富爸爸》的人可能会理解,要想富起来,先要有富人的思维模式。

穷人和富人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区别呢?

同样的一百块钱,放到有富人思维的人手里,他会想着去投资,让钱生更多的钱。这一百块钱给有穷人思维的人手里,他会想着每天少用一点,再少用一点,这样一百块钱可以用得更久一点。

思维层次的差异无时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要想提升我们自己,首先要做的是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

思维层次简而言之就是你内心能看到的高度,它决定了你的眼界、行为、决择,最终也决定了你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