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打破自身的局限

我发现我们的大脑很神奇,它会自动的在潜意识里把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梳理,然后整理进你的知识体系里面,成为思维认知的一部分。

到后来,你可能分不清楚,这些认知的来源到底是哪里,但是你的思维认知的确会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就拿现在来说,我们学了《异类》,又开始学《拆掉思维的墙》,这是两本不同的书。

但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却又发现不但这两本书中的道理在互相的验证,就连别的书里面提到过的概念和内容也开始融入进来。

今天来梳理一下我看完这两本书以后的认知吧:

拆掉思维的墙,打破自身的局限

1、 成功的定义

什么是成功?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有不同的定义。古典老师的建议就是不要把成功定义在外部,比如说权力和金钱,而是要把成功定义在内心,比如说精神的富足、幸福感和成就感……

《拆掉思维的墙》里有一句打动了我:

“对于我来讲,人生即事业,除了人生,我别无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性。”

简而言之,对于古典老师来讲,成功就是体验各种生活,挖掘出人生的潜力。

这种事业有没有终点?没有,因为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成功其实就是离你想要达到的目的越走越近。

“当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走在高处的人,也没有必要轻视那些走在你后面的人,因为成功就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维的墙,打破自身的局限

2、 无趣和有趣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记忆很深刻,说A和B走到一个三岔路口,A高高兴兴地去探索了三条路,在每条路上都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而B则一直在路口处等着,期待有人路过能够告诉他应该走哪条路。

等到天黑的时候,实在没办法了,只好选了一条路出发,结果走了三个小时以后走到了一条河边上,他懊恼的不得了,连回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一段时间以后B碰到了A,A很高兴的告诉他,那一天的经历非常有趣,自己有非常棒的体验,很值得回味。

可是B却说自己这一天过得糟糕极了,自己太倒霉了。

A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到河中的景色很美吗?B说自己又累又饿,哪有什么心思看风景。

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

有些人会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其中,结果越来越发现解决问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就更加愿意在其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另外一些人,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期待有人帮自己解决。

如果没有人支援的时候,便第一时间放弃了,放弃的时候还表示自己对这个事情不感兴趣。

其实说到底只不过是自己对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便假装觉得无趣罢了,只是装到最后,便培养了这种固定思维的心智模式,认为自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解决问题。

于是有趣的人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碰到了更多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幸运;

无趣之人对事事都提不起兴趣,于是很多机会从指缝中偷偷的溜走,空余一声“又走霉运了”的哀叹。

拆掉思维的墙,打破自身的局限

3、舒适区和安全感

今天在快乐驿站的社群里,同学们在讨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觉得很有意思。

在我看来,这两者其实是互为因果的,长久的呆在舒适区,便会产生过多的安全感,结果当外界有危机时,自己便感受不到,失去了对危机的警觉意识;

而人在没有足够安全感的时候,便会不断迫使自己逃离舒适区,逼迫自己成长,最后反而呆在了相对安全的区域。

想起罗胖引用的红桃皇后的话:“你必须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你必须不停的逼迫自己成长,去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持续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保持自己原有的位置。

这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奔跑,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昨晚一个北京的朋友说前些年家里还没拆迁,手上也没钱,不赚钱就要饿肚子,于是拼了命的努力工作,就为了能够好好的生活下去。

后来家里拆迁了,分了两套房,工资不用支付房租了,便有了盈余,结果对于赚钱便失去了兴趣,随之而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也没那么多了。

因为反正不管怎样,有两套房足够在北京都够好好的生活。

这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因为那两套房子产生了过多的安全感,安全感过多的情况下便对走出舒适区没有什么动力了。

同样这也说明,他之前追求的目标其实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

当人生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外在的东西,比如说钱、房子之后,那么在这些目标达到以后,人便会失去动力。

眼下看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因为机遇,使自己在物质方面有了更高的起点。

但是所有人都在不停的奔跑,而他如果一直在原地,注定就会被人超越,失去因为运气而带来的一点点先机。

真正丰盛的人生,是去寻找新的,来自内心层面的目标,让遥不可及的目标刺激自己走出舒适区,找到人生的乐趣,并因此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

拆掉思维的墙,打破自身的局限

4、心智模式与马太效应

这世间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马太效应来解读,连心智模式也是这样,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当人们在先期获得一点点优势,又获得了一些正面反馈的时候,便会因为这些外界的反馈对自己有更强的信心,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具备优势,比别人更能干。

这个认知便会转变成为心智模式的一部分,很奇怪的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具备这种能力,便会更加乐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与此相关的东西。

结果,他的优势一点一点的被积累,一点一点的被强化的巩固,使得“我很强”变成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又在反复加强他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认知,使得“我很强”变成了一种心智模式。

另外一些在先期失去优势,处于相对弱势的人,则会因为一些来自外界的负面反馈,不断的加强自己不行的认知,开始因为恐惧外界的负面反馈而假装自己对这个事情不感兴趣,也不再投入任何时间在上面。

结果,这个本来只有一点点弱势的人,果然没有构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于是人们以为自己真相了,你看吧,我就说他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只有在最初处于相对弱势的时候,便看破这一点:暂时处于弱势并非自己不行,而是因为缺少足够多的练习。便有可能奋起直追,最终扭转败局。

任何时候,不要被“我不行”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影响自己的发展。

拆掉思维的墙,打破自身的局限

5、先知先觉,打破局限

以前在《销售心理学》这本书上讲过这样一个案例,说是研究发现销售人员在销售的时候达到某一个度就停止行动了。

人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销售额不能再往上升很多,也不会低很多,每次都是差不多刚刚好达标呢?

后来发现销售人员在潜意识里为自己设了个限,比如说他觉得自己的销售额是50万,结果就真的像他内心所设想的一样,差不多50万。

因为低于50万,他就会有危机感,会拼命的找机会将销售额往上加,他也知道自己有做出50万的能力;

但在销售额达到50万以后,他就不再努力了。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自己就是做50万的能力,不可能做到100万,更加不可能做到500万……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在潜意识的受着自己的心智模式的影响,而在心智模式里面,我们又不停的为自己加上了各种限制,设上了各种不可能。

突破,必须从打破这种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开始。

只有从心理上意识到,突破50万是可以做到之后,这种心里设限才会解除,剩下的就只是方式方法的改善问题了。

拆掉思维的墙,打破自身的局限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已经搞不清楚这些概念具体来自哪一本书了,好吧,知识无边界,随时可跨界,我们不同的心智模式都在对知识进行不同的加工,每个人看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拆掉思维的墙》。

愿你从中能所有收获!加入我们,请随时找我私聊或在后台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