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感谢你,妈妈

有一天吃午饭时,面对一桌山珍海味,上小学的儿子却正襟危坐,嘴里念念有词: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念完,便大快朵颐。

我有点哭笑不得。现在很多学校在做感恩教育,初衷是让孩子学会感恩,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前两年,网上也报道了某些学校举办类似的如替父母洗脚,跪拜父母,感动,流泪等痛哭式感恩教育,造成了“万人齐哭”的景象,形成了“中国式”的感恩教育。

如果仅仅通过某种形式就能让孩子拥有感恩的心态,我们当然拍手称快。可事实当真如此吗?

不久前,媒体上报道了一则新闻,小学一年级不到8岁的杨锦麟写了一首“我不感谢妈妈”的诗刷爆了朋友圈。该诗历数妈妈逼着他刻苦学习,对他严厉管教,“逼我写练习册”、“每天给我出卷子”、“每天让我写生字”,但最后神转折出现了,“我不感谢她,我还感谢谁呢”?

网络上,一片赞叹声,孩子小小年纪构思很是独特。然赞叹之余,我们也不由得深思,也许,除去最后的神转折,前面的话才是杨锦麟的心声吧!因为据说杨锦麟妈妈让他写感谢妈妈的诗歌时,他还不太高兴,说:“我不写,妈妈太厉害了,老让我做这做那……。”

我不感谢妈妈!

为什么?

不感谢的理由几乎都是与学习有关,包括站墙角,也可能是因为不想学习而被妈妈体罚。为什么妈妈含辛茹苦教育孩子,孩子却不感恩呢?这种讽刺,简直是生生的打脸。其中的怨怼渗透在字里行间。为何亲子关系会出现这种情况?

无独有偶,有媒体报导,一个90后学霸因为找不到工作,竟然大踹母亲,并且大吼“都是你的错”。这位90后,非但不感谢母亲为了他念书,竭尽全力提供好条件,反而作出有违人子的事情,实在是令众多父母唏嘘痛心。

我们发现,孩子缺乏感恩心,除了娇生惯养,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之外,与父母面对应试教育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破碎有很大的关系。

我不感谢你,妈妈

中国的应试教育像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石头。

西西弗斯因为在天庭犯了法,被天神惩罚,降到人世间来受苦。对他的惩罚是:要推一块石头上山。每天,西西弗斯都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可是,在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又要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

每个家长都成了西西弗斯,一刻不停地在推着应试教育这块石头。

从幼儿园开始,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惜代价将孩子送进昂贵的幼儿园。每天教孩子认字,学英语。杨锦麟在5岁时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书架上,摆放着大字注音多图提示、我的第一本口头作文书,说说事、说说物、说说景、编故事小学生想象作文、话题作文、分类作文等多种应试书籍。

当这块石头终于推到幼儿园时,我们觉得可以休息一下了。石头又在上学的各阶段落下来了。小学,初中,高中。于是,我们又成了西西弗斯,继续推石头。

买学区,进各种补习班、艺术班、培优班。

民进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显示:通过对部分上海中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有84.15%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

家长们普遍焦虑,升学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家长的头顶。

父母与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快一点,赶紧写作业。孩子抱怨,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亲子关系变得破碎紧张。有网友吐槽辅导孩子作业:不做作业是亲妈,一辅导作业变成后妈。各种抓狂,每天都在上演。

“央视一姐”董卿谈起童年父亲对她的严厉教育,黯然落泪。幼年时的董卿必须每天抄写成语、古诗词、古文,并且大声朗读和背诵。

也许大多数人会说,正是父亲对她早年的严厉,才成就了今日的董卿。董卿应该感谢自己的父亲。但是,董卿的回答却更多的是伤感。

“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

我不感谢你,妈妈

“父亲非常非常非常严厉”,这是董卿对父亲的评价。董卿一连用了三个“非常”,实在让人震撼。

这和杨锦麟的感受何其相似。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在乎的好像永远是他们的好成绩,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

很多学校追求升学率,无形中把压力转嫁给了家长,家长又把压力推给了孩子。

让幼年时的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命令她每天不许多照镜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此外,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孩子的一切都必须围绕学习,任何有碍学习的障碍,都会被扼杀,包括穿衣打扮。花一样的年龄,却没有花一样美好的心情。

而有些家长的做法却恰好相反,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满足。“你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事不要你烦”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口头禅。做家长的总是说:“这是为你好。”孩子觉得毫无乐趣,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甚至产生抑郁倾向,自杀行为。每年开学之初总会发生学生自杀事件,这与父母对孩子学习上过于严厉有密切关系。

如果教育仅仅把成绩摆到了第一位,而情感教育却退居其次,甚至缺失,那么,不感谢妈妈,踹妈妈,殴打父母,甚至杀害父母的事件屡有发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孩子的品格养成中错失了这部分最重要的教育。孩子没有或者很少能感受到父母真切的爱,包容其作为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

我不感谢你,妈妈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王淑贞,生于1897年,一个平凡又具有传奇色彩的母亲。

她生养了 13 个孩子,历尽千辛万苦将13个孩子养大,培养了 13 个博士,其中有 3 位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

王淑贞教育子女非常成功,而她的教子经却只有 15 个字。

“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这15个字分别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来教育孩子。

待人要好即孩子善良的品格;做事专心,即要求孩子做事专注,避免三心二意;少说话,多做事,即要求孩子内敛,避免口舌,培养孩子踏实的品质。

她的教育理念的确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王淑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了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理念,因此,13个孩子个个成才也是情理之中的。

可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教育的本质始终应有清醒的认识。

教育家尹建莉曾说: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好的教育,不需要恐吓,也不必诱惑,言传身教,让他逐渐明白:读书求知,是为了将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教育的本质是成为他自己。爱他,尊重他,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循循善诱,让他感受,家是孩子的避难所,母亲的怀抱是孩子温柔的港湾。

那么,感谢你,妈妈!也将会成为孩子最本真的心声。

我是笑钟,如果您有不同观点,请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