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当自媒体在刷屏第一批90后已经头秃了/胃垮了/掉牙了/出家了的时候,五十出头的田稳荣,依然喜欢开跑得很快的车。


在谈及儿子并不打算接班,在学漫画的时候,他只是皱了皱眉,“虽然我现在还是二三十岁的精力,但思想会老化确实是个问题。”


我们这几个日常互相分享养生帖的二三十岁人,听罢面面相觑。


在茶界行走数年,出于文字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每每得见成功的企业家,总喜欢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揣测他们的性格特征,从而窥探他们的“成功秘诀”。


有不善言辞,只用茶来说话的“技术型老总”;也有纵横捭阖、精于商道的“经营型大佬”;更有茶逢知己一杯醉,喝开心了就开启送茶模式的“江湖型老板”……


但面对着旺盛精力和童心壮志的田稳荣,我们在词汇库里好找了一番,最后“少年心气”四个字浮出水面。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 青年田稳荣


“其实,我是一个体育老师。”


茶桌前的田稳荣一直在玩着手机,尽管勾着头,但他依然脊背直挺,这是经年的体育训练留下的习惯。


他一身运动装,清瘦,即使坐着,仍比同桌的同龄人高出一大截,忽略掉他已经花白的头发,再看他专注着迷的程度,仿佛一个刚得到心仪游戏机的“网瘾中年”。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 爱玩手机的田稳荣


翻到某条感兴趣的朋友圈,他兴致勃勃地与人分享,眼中有光。


这样的神气,在他聊到汽车、哈雷和体育的时候出现过几次。当然,还有茶。


田稳荣的茶叶事业,始于1989年的“下海”。但他与茶更早的缘分,其实始于他的出生——


出生于普洱市江城兵团农场的田稳荣,父亲就是茶叶方面的主管,主要负责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出口销售。


绿茶、红茶、普洱茶,只要是当时在生产的茶叶工艺,田稳荣看了十几年,门儿清。


十几岁的时候,田稳荣离开了兵团茶山的小世界,来到了上海的花花大世界,读体育院校。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 上海体院读书时代的田稳荣(左4)


“刘翔的教练是我师兄,孙杨的父母也是我同学。”田稳荣每每提到母校上海体育学院,都不无得意之色。


“我的专项是练三级跳的,但是呢,我1米78,在这个项目里个子矮了,哎。”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 当年八块腹肌的田稳荣,放在今天看也算是“小鲜肉”了


八十年代末毕了业,田稳荣回到昆明当体育老师,却陡然发现工资到手还没读书的时候学校和比赛补贴拿得多,心理落差一下出来了。


“那时候我喜欢一套音响,可是很贵,要一两万块钱,而我跟我爱人两个人工资加在一起才两三百块钱。我当时觉得,日子太难过了。”


彼时正是“下海潮”的大时代,田稳荣转念一想,不如做点什么副业赚点钱好了。“正好家里原来就是江城农场做茶叶的,从小看到大,于是我干脆也开了个小店卖茶。”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始于1989年昆明火车站的小小茶店,就是今天的“巨无霸”中国茶企——昌宁红的前身。


(关于田稳荣的昌宁红做得有多大,点击此文了解一下《旗下13家茶厂、产能20000吨,这家布局全球的“巨无霸”中国茶企是怎样炼成的?》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直到2013年,企业的发展已经实在让田稳荣无法脱身了,他才恋恋不舍地从“体育老师”的岗位退出。


“岁月磨砺在教师队伍23年……今天的我,是一个茶农。”


9月10日教师节那天,田稳荣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写道。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我是个唱反调的人”


虽然从小到大在茶厂茶山泡了若干年,田稳荣却丝毫没有传统思维的包袱,在做茶这件事情上,田稳荣甚至是“反权威”的。


“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是个唱反调的人。”田稳荣说。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传统滇红讲究汤色红酽,而昌宁红主打的特色却是“琥珀金汤”。


“为什么不可以?”田稳荣反问。


“过去穿衣服都穿中山装,没有T恤衫,但是现在我们大多都穿T恤衫,没人觉得不可以啊。但是为什么到了茶,跟传统不一样,就不可以呢?”


茶专业的老师们来到这里跟田稳荣聊工艺,聊到最后老师们拂袖说,“你这样说,我们今后上课都没法上了。” 田稳荣得意,“那是你们编写的教材还停留在五十年代。”


“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总说人的运动有极限,说人百米是跑不到9秒7的,后来有人跑到了,再后来又跑到了9秒58,未来难说不会有人突破9秒,但我们是如何突破的呢?这就要采取一些新的科学训练方法,包括康复方法、营养搭配的方法、科学训练方法……在动作技术上提升,体育的科学尚且如此发达迅速,但是茶叶的发展却是崇尚止步不前的。这肯定不合发展的逻辑。”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尊重传统,但田稳荣不赞成只能照本宣科地做茶。“我觉得所有的工艺都可以借鉴穿插,你甚至可以借鉴其他茶类的做法,只要它最终依然具备红茶的基本特征,有优秀的口感、香气、滋味,并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就可以了。”


“任何一个去过茶叶工厂的人,都不可能不喜欢茶叶的。”


“那个鲜叶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觉得一百个人进去,一百个人都会喜欢那个原始自然的味道。你呼吸进去都会想要多闻一下。” 田稳荣说。


“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片叶子的味道是非常丰富的,但你能不能把它留住,通过什么方法,把它最好的味道留在茶汤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你不能说,这个茶就只能是这个味道。”


“我的目光从来都是放眼全球的。”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同路人。


而从一开始,就是从出口贸易起家的田稳荣,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一样的高度,“我要的是与国际同步,与立顿、川宁这样的企业同行。”


而这不一样的同路人,也决定了其要走的路,跟多数人的不一样。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国内国外对茶叶的标准要求,并不相同。


在国内,对口感滋味的追求,始终是第一位。但想要把茶叶卖出国门,首当其冲的第一要素,是这杯茶的安全。


从90年代末,欧盟等西方国家地区,陆续出台了关于农残检测方面的一系列条案之后,我国茶企的茶叶出口变得越来越难。


面对挑战,很多企业放弃了出口市场,转战正在崛起中的国内市场,而始终具有国际化雄心的田稳荣,则开始从做贸易,转战做基地、做工厂。


万亩雨林认证茶园的建设,欧陆国际检测中心的建设,美国FDA认证,欧盟、日本、美国的有机认证,全球道德茶叶合作联盟ETP的认证……这一系列茶叶及茶园体系的认证,不仅为昌宁红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也在国内树立了一个榜样。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而在朝着国际合作伙伴看齐的过程中,田稳荣如水到渠成般,拿到了数万棵古树开发权、60万亩优质茶园的覆盖,13家茶厂的建设,以及“中国最大的CTC生产企业”的头衔。


“你以什么样的伙伴为对照,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层次与未来。”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从1995年,田稳荣成立的茶叶公司“稳隆”,到今天的“昌宁红”,24年,一步步走来非常稳健。


有人说是“稳隆”这个名字起得甚好,几乎为田稳荣这二十多年的企业发展定了调子。


对此田稳荣哈哈一笑,“每个企业家,哪怕开个小店的人都有很多不容易的故事。但是旁观者只看到了结果,个中的种种,没有一起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所有举重若轻的背后,都有过负重前行的努力。


我教过书、卖过茶、现在企业做很大,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岁


* * *


茶叶的海洋里,行船如织。有筏有舟,有船有艇,规模大小不一而足。但“航空母舰”级别的存在,却屈指可数。


无论规模、产能,今天的昌宁红,无疑已是一艘茶叶界的“航空母舰”了。


而驾驭航空母舰的人,应该有张怎样的脸?


田稳荣给我们的答案是,要有尊重内心直觉的勇气,和不随波逐流的坚定,始终用少年般的自信、骄傲,以及旺盛的生命力,挑战人所不能。


撰文:摆尾鲸

部分图片摄影:夏小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