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改變影響良知的不良情緒


宗性法師:改變影響良知的不良情緒


影響良知的不良情緒,就是“中隨煩惱”。意思是它的負面影響不大不小,處於中間。這種情緒只有兩種:無慚、無愧。

我們常把慚、愧當做一個詞,說某個人“不知慚愧”。什麼叫慚、愧?在佛法裡,這是兩個概念。慚是慚,愧是愧。與慚、愧相對的,是無慚、無愧。

作為兩個不同的慨念,“慚”是幹了壞事,害怕社會輿論的指責;“愧”是幹了壞事,害怕自己內心痛苦。而“無慚”,就是幹了壞事不怕社會輿論的指責。被譏笑、被諷刺都不畏懼了;“無愧”,是內心喪失了良知和自我覺醒。因此,前者是對社會輿論而言,後者是對自己的內心而言。

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中,人的道德修養不僅是個人的事,還需要接受社會的監督。當你想幹壞事的時候,心裡就會警覺:“我不能幹,幹了人家會說我的不好。”所以,由於害怕別人指責而不敢幹壞事。

今天的人幹了壞事,有幾個存有廉恥之心?有幾個存有慚愧之心?甚至還有人覺得,幹了壞事沒有被發現很有本事。如果我們的社會發展到這種地步,道德的底線也快要崩潰了。

一旦無慚、無愧的風氣盛行起來,很多時候靠法律也解決不了問題。法律只能給幹了壞事的人以懲罰;只有良知,才能保證人的內心沒有幹壞事的想法,從源頭上遏制住。所以,我們的內心要存有慚愧心。當你幹了壞事的時候,要想到會被全社會譏笑,要想到內心會不安。

我常常講,如果這個世間發生了地震,房子垮了可以修,衣服破了可以補,鍋碗瓢盆壞了可以重新買,可人的良知壞了,就很難有救了。因此,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守望生命最後的綠洲——良知。用什麼來守望呢?用慚愧心。不但我們自己要守望,還要努力地耕耘,讓所有人都在我們的帶動下,能夠守住全人類的這片生命綠洲。

《佛法與情緒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