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潮流是什麼?


對當下的潮流文化、時尚服飾乃至年輕文化你是怎麼看的?

當時針對的採訪對象是“千禧一代”的朋友們,但反而不少 90 後也參與了討論,大多數朋友的意見都贊成“做自己”,也提及了當下跟風、搭配和國潮現狀的看法,其中一位 96 年的朋友的留言讓我茅塞頓開想到了一個問題:


你當潮流是什麼?


很久沒聽到 HTM 了吧,看似只有簡單骷髏 logo 的 MMJ 年代造就了多麼繁盛的潮流時期,於是延伸出一個想法:

“當作興趣和搭配愛好是不少朋友的興趣愛好,那麼作為文化形態的一種,現在街頭文化、潮流文化(包括年輕潮流時尚文化和球鞋文化等)如今是否還存在‘傳承’一說?”

資訊的發達反而是毒藥?

互聯網傳播的發展,電商領域與物流的發達讓全球溝通不再有距離,即使我們有比長城更偉大的牆,也能看到 Instagram, Facebook, Twitter 等外部的資訊。當資訊爆炸讓你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時,你不再對它們產生過多的依賴與期待,失去“距離感”後,你知道資訊隨手可得,錯過了的單品你可以加價通過 Ebay, Instagram, Facebook,淘寶閒魚和各種二手交易 APP上買回來,因此藤原浩在《HIROSHI FUJIWARA by Rizzoli》一書的引言中也放言:“當你能從 Ebay 上買到心儀的球鞋時,其實早就沒什麼球鞋文化可言了”。

你當潮流是什麼?


在那個相對封閉的時代,紙媒、博客和僅有的幾家傳統外國媒體成為了潮流資訊的來源,獲取業界動態和新聞的渠道單一,加上語言理解難免有偏差,自然對來之不易的內容反覆咀嚼。潮流文化作為舶來品來到中國 20 年左右,是一個新生態的文化產物,在沒有“潮流”或年輕文化沉澱的文化輸入情況下,更需要對外來資訊小心翼翼地過濾,當下資訊爆炸與新品發佈更多表現為形式主義,在國內消費主義盛行的主流氛圍下尤為明顯。


你當潮流是什麼?


你當潮流是什麼?


當時影響不少人(包括筆者)的三本潮流雜誌

難道資訊發達不是一件好事嗎?是的,如果沒有信息社會的進步,你我甚至還無法穿到最新的球鞋和其他大牌的新品。但每週平均 3 ~ 4 雙球鞋和新品的發佈的頻率,過度了。在聯名合作早已不是新鮮事的今天,不少也變味了。商業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讓品牌積極推出新的設計與產品,但如何拿捏調性設計與商業卻不是易事。

潮流→商業→買賣

商業是文化的支撐之一,當下潮流產業更是如此,並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形式能遺世獨立,Martin Magiela 曾就職 Hermès 擔任創意總監,川久保玲開設琳琅滿目定位不同的支線,都是以商業來維持個人主線運作的事例,他們也清楚明白商業與藝術的分水嶺,這也是他們成功的地方。


你當潮流是什麼?


Martin Magiela 掌舵 Hermès 後的首秀,張曼玉穿得真好看

你當潮流是什麼?


被譽為川久保玲 CdG 王國最商業化的其中一條支線 BLACK

隱約記得某潮流文化名人說過“你無法通過各種媒體淺層地去了解潮流文化,只有投身其中才可以”的觀點,這意味著你需要以其中一種形式去參與,文化的推廣,品牌的運營,媒體的傳播,這些都難免有門檻,而買賣是如今參與人數最多,最直接、有效、甚至能反哺你賺錢的方式。

在潮流生態圈的每個人都得參與買賣的環節,對於編輯或者相關從業者而言,“買買買”是從事職業的基本項,你得親自去感受品牌新品的變化與特色,這樣文章才不會有隔靴搔癢嫌疑;出入各大發佈會與活動,想在重要的場合被拍,讓同行看到自己的搭配風格,也是一種個人風格標籤的建立,在個體都是品牌的時代,你的裝扮也是一種公關手段。


你當潮流是什麼?


你當潮流是什麼?


“可我就是不想被拍!”

在我們發出問題後,粉絲們集中討論了個人搭配風格與當下風潮的看法,我們也有意問到有關是否會從事潮流相關行業,大多都持否定態度,原因不言而喻——沒有厚實的經濟基礎,沒有個人的想法,或許只能被這股風氣牽著走,而我們更希望看到更多“做潮流的主人”。在消費主義佔據社會主流意識下,潮流難免會淪為金錢與你我攀比的成人遊戲。

與買方市場對應的賣方市場如今也是一塊大蛋糕。作為在傳統服飾行業裡小眾領域而被不少人看作是藍海,熟知的陌生的,細分到不同風格的“國潮”品牌在電商平臺比比皆是,確實能夠滿足不少因消費力不足的“夾心階層”愛好者。潮品限量延伸出的二級市場讓潮流 APP 和個體 reseller 群體興起,潮流文化也隨之普及化和商業化。


你當潮流是什麼?


Raf Simons 2003SS 的 "Consumed" 主題就是訓斥當代社會因資訊爆炸導致的消費主義盛行,暗諷消費者只在意圖案或浮誇吸睛的 Slogan 買單的行為。而 Raf Simons 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各種單品上肆意添加各種圖案。

那麼潮流文化是否有“傳承”一說?

正如前文反覆提到的,資訊爆炸早已讓人應接不暇,別說過濾就連分辨主次國人也沒這個心思。加之新媒體的興盛,傳統媒體的衰落,每日一更的資訊植入,快餐式的信息傳播不得不反思是否還有有價值的東西能沉澱下來,傳承給年輕一代。

靠什麼&誰傳承?當年繁榮的延續?與時裝奢侈大牌相結合的新生出路?陳冠希余文樂的帶貨力量?還是你我每天接觸的各大媒體?

我想,靠的是為此哪怕貢獻自己微小力量的每個個體。

靠的是每天你我接觸到的品牌、人物、單品。

靠的是努力從表象(發售單品、合作系列、人物特點)探討背後更深層次的影響、經濟層面、社會人文等啟發意義。

靠的是百家爭鳴,用不同聲音表達自己觀點看法的主流大戶與獨立媒體。

靠的是你我自身的經歷,內化成個性特色,形成你自己價值觀與觀點。

靠的是大大小小線下實體交流的展會、店鋪和活動。

單品終究會消逝,而設計與精神卻能繼續傳播和影響。即便是搭配與風潮也並無絕對的永恆,反倒是一些經典單品卻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它們更像是承載一段歷史的遺產,甚至是現在大部分品牌的風格、定位與靈感的來源。

你當潮流是什麼?


常青藤風格今年似乎又迴歸了,Supreme 2003AW 也推出經典的棒球外套,它也不曾忘記這是美式風格中最純粹的標誌之一。

後記

不扯太遠,如今業界人手一件,新媒體的點擊救星 Supreme 5年前的某個單品/合作早已被大部分人遺忘在信息流裡。越來越少人的衣櫥鞋櫃裡的單品使用壽命超過 5 年甚至更久的也沒幾件吧,當然 Tee 什麼的就更不用說。

不少朋友提及搭配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當你熱愛想融入,但不瞭解,自然每個部分都想參與。

尋找自己,街頭、工裝、時裝、球鞋、美式復古都想插一腳,過程迷茫、徘徊猶豫,很正常。

認識自己,量變引發質變,一大堆單品無處安放,會激發你發現什麼才是自己喜歡的。

適合自己,確定和明白自身氣質後,會結合客觀條件(膚色、身高、體型、髮質)來選擇適合自己,不暴露自己缺陷的單品,當然前提也是自己喜歡的。

這幾年資本干預,與大集團的相互融合跨界,街頭文化背景的設計師入主國際大牌等一系列現象中看出,潮流文化短時間還是以街頭為主流,其他小眾分支為輔的不同風格紛呈的局面。主流視頻媒體把各種地下的說唱街舞搬上主流舞臺,在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宣傳,商業與主流思想的介入並不完全是壞事。

圈內的每個人都抱著不同目的進出,“做自己”如同真理般的生存道理在這圍城口耳相傳,可是潮流、商業、文化,誰懂?


你當潮流是什麼?


“年輕人的潮流商店&穿搭指南”

下載APP:斑斕G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