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胃”遇上“健身梦”,申花俱乐部揭秘“冠军菜谱”

“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健身?”全民健身热情高涨的今天,这一“金句”反映着饮食作为健身“神助攻”的重要性。人们想吃饱固然不难,但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就不那么简单了。

那么,配合运动健身的餐饮怎样吃才科学?时下流行的“吃草”、“代餐”、水煮鸡胸肉、蛋白粉……是否成为普遍标准?吃惯了水煮鱼、毛血旺、咕噜肉的“中国胃”们,科学饮食该如何跟上、更新“升级”,进而成为全民健身的“神辅助”吗?

当“中国胃”遇上“健身梦”,申花俱乐部揭秘“冠军菜谱”

发胖可别都怪“中国胃”

“不要怪我体重减不下来,实在好吃的不忍辜负”。现在的“吃货”人群,一边频频去网红餐馆“拔草”,一边却为自己有些丰满的体型发愁,“虽然我也曾经尝试‘减肥餐’,但我的‘中国胃’实在受不了那些菜谱,往往不到半个月就作罢。”

与他们怪罪“中国胃”不同,某餐饮集团董事长周智佳却在中餐的帮助下完成了“健身大业”。自2002年起进健身房锻炼,周智佳一直保持“正常口味”,在他看来,中餐和健身并不矛盾,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总量控制、原材料的搭配选择。

周智佳说,自己是湖南人,湘菜传统特点就是“火大、油多、味精开路”。但要健身,少油少盐的清淡饮食是必要的。“健身还需要多吃牛羊肉、鸡肉等高蛋白的东西,食材需要新鲜、时令。”低油低盐不代表必然能减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是重要指标。“碳水含糖比较高,假如长期低油低盐,可一天吃二十桶饼干,还是会发胖。”

此外,主食吃得太多,是国人目前饮食习惯的一个误区。“这跟长期以来的历史因素形成的习惯有关,总感觉一顿饭要吃很多主食才会‘饱’。”但通过米饭、馒头等主食带来的“饱”是短时间内使血糖含量增高,饥饿感降低,但“不抗饿”,而高蛋白食物等则不会,因此在饮食习惯上应该逐渐做一些调整。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院长王茹坦言,现在与运动相关的食物很多,需要有正确的选择和一些基本的知识。对“碳水化合物是一切慢性病的罪魁祸首”这一“论断”,要区分来看。王茹说,中国的五谷杂粮种类丰富,这些是很健康的食物,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够减少毒素吸收,降低血糖,增加饱腹感,促进胃肠蠕动等。

“西方的汉堡、可乐、薯条等,碳水化合物含量确实很大,但中国也有这样的食物,比如肉夹馍就是典型。”王茹指出,很多时候并不是中西方的差异,而是要看食物本身,避免进入饮食的误区,不能违背人体对食物的基本需求。

当“中国胃”遇上“健身梦”,申花俱乐部揭秘“冠军菜谱”

申花队的食谱是什么样的?

对普通人来说,健身和美食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方面。而对于专业运动员,一日里的“N”餐,是职业性的一部分。“讲究”或是“严苛”,“专业队”的餐盘里,食物是怎样搭配组合的?据记者采访了解到,运动员的饮食在日常训练与大赛及备战期间有所不同。平时,菜品种类丰富,限制较少,而备战大赛或“连续作战”后,或“清淡”调整或“高能”大补,饮食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

上赛季问鼎足协杯的中超申花俱乐部非常重视运动员饮食。据介绍,俱乐部有专业厨师和营养团队,针对球员身体状况、天气时令、赛程节奏来专门安排餐饮。队员们的自助餐中,荤素均匀搭配,虾、羊排、鸡肉、牛肉以外,还提供水果、饮料和茶点,保证每天训练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的补充。

复旦大学排球队队员陆洲腾介绍,训练队伙食形式基本是自助餐,约20种菜品荤素都有,种类繁多。“具体在其中选择吃什么,是个人根据自己胃口决定的,没有强制性的要求。”陆洲腾介绍,

对于体型明显瘦或胖的运动员,则由专业营养师制订饮食方案,运动员需严格执行相应的饮食和训练安排。

当“中国胃”遇上“健身梦”,申花俱乐部揭秘“冠军菜谱”

在申花俱乐部,球队连续客场回来后,队里会提供甲鱼、鲍鱼、海参、鸽子等高补食物,补充体能损耗。但有些大赛前,运动员的饮食会相对清淡。陆洲腾解释说,这是因为平常训练量比较大,但备战全运会前那一两个月,反而运动量会下降,为了防止队员、特别是主力队员因为运动量下降而出现发福增重的情况,伙食会搞精瘦一些,比如多牛肉、鸡肉,少猪肉、动物内脏等。烹饪方面也会减少红烧、油炸这类菜品的出现。

专业的餐饮安排是一方面,运动员自身的“专业”饮食意识也不可或缺。申花俱乐部主教练吴金贵在足协杯夺冠后的假期中和队员们“约法三章”:归队集中后进行称体重,如果在半个多月的假期里超出允许的体重,不仅要罚款,还会在接下来的海外冬训中被“惩罚性地加练”。

“运动和饮食是非常重要的搭配,日常饮食要自觉养成好的习惯,这是职业化的体现。”陆洲腾说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