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又到一年植樹節。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並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佛教源於佛祖釋迦牟尼的教化,佛陀的生平與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降生於無憂樹下、得道於菩提樹下、涅盤於娑羅樹下、弟子首次結集於七葉樹下……並且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和樹有著不解之緣。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佛教傳入中國,改變了早期佛教持缽行乞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僧人們建寺而居,置地自種。寺院常建在這些山勢奇特、林深木茂之處。魏晉以來,佛教興盛。寺院建在幽靜的山林之中,一方面利於僧人修行。又由於文人與僧人交遊往來,過一種閒雲野鶴般的、適意會少的生活,又可以超脫“紅塵”,有利於文人“澄懷觀道”,甚至還包括希冀延年益壽的生理需求在內。唐以後的禪宗,更講究人與自然的融合關係。禪師們常常沉浸在青山白雲、流水清泉之中,領悟生命的真話。馳名中外的少林寺,位於河南登封縣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對少室山,群山環峙,眾峰聳立,溪水環流,林木茂盛,景緻幽雅。因其位處少室山林中,故稱少林寺。正如清景日眕《說嵩》雲:"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除此之外,“叢林”還是寺院的雅稱。 

中國的寺院又成為叢林,和樹有密切的關係。《大智度論》卷三:“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後泛稱寺院為叢林。

種樹愛樹,自古就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以樹來舒服內心的境界,最著名的公案就是五祖弘忍門下神秀和慧能的偈頌。弘忍禪師準備傳法給門人,驗其功夫,於是就命大家寫出體悟的境界。神秀大師寫的是: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六祖感覺悟禪不徹底,於是他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臨濟宗義玄祖師當年也在寺周圍種了許多樹,人問:“深山裡種許多樹幹嗎?”義玄答:“一為山門添景緻,二為子孫樹榜樣。” 

後來,很多寺院還以樹命名,如廬山“五大叢林”中的萬杉寺,重慶雙桂堂、廣東六榕寺、河北柏林寺、長沙松柏寺、石家莊白果寺、天津薊縣桃花寺、成都白楊寺等。

最主要的,佛教的修行也和樹有很密切的關係。僧人們習慣在樹下經行,樹下打坐,甚至睡覺。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也離不開樹。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說:“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唸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極樂世界的樹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

所以,“五樹六花”即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六種花。

五樹就是指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和糖棕。這些樹木因獨特的形態被賦予了深厚的佛教內涵。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菩提”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高榕的果子雖然較小,但結得特別多,果熟時枝頭無數小果如同紅色的珊瑚,引來了多種鳥獸爭食,熱鬧非凡,真是“動物的天堂”難怪西雙版納傣族的歷史長詩《釐俸》中說它是“附有神靈”。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佛教上赫赫有名的"貝葉經"也就是用貝葉棕之葉片製作而成的。有人認為貝葉棕是一種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標記樹。只要是熱帶地區,哪裡有佛教,哪裡就有貝葉棕。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檳榔樹的外貌與椰子樹相似,高幹挺拔,枝葉迎風,清秀可愛。檳榔的果實可食,南方一些地方人民,有咀嚼檳榔的習慣,愈嚼愈香,醇味醉入。檳榔也是一種藥材,有止瀉治痢、殺蟲去積等功能,別名“洗瘴丹”。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糖棕也稱為砂糖椰子。人們喜歡用小刀刻劃花序,然後花序汁就會順著刀子流向桶裡,其汁液十分甜,像砂糖一般。一個花序可以產出4小桶甜汁液。糖棕的羽狀葉片常年油綠,巨大而稠密,猶如天然的華蓋,遮擋住熱帶熾熱的陽光;又好似一支支綠色的大綠傘,給人們一片涼爽的綠蔭,可作庭院成片栽種。

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植樹節也要漲姿勢

所以,在寺院能種植一棵菩提樹,哪怕只是挖一鍬土,澆一瓢水,都跟阿彌陀佛結上了法緣。願我們所種植的菩提樹福廕廣大,清涼一切眾生!通過植樹,啟發我們建立對佛教的信心,以正直之心,廣修六度萬行,成就諸佛一切種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