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網際網路化」威脅?

文丨水諾

2018年上半年《中國有嘻哈》《創造101》等新晉網綜攜手實力碾電視綜藝。如今第三季度已然結束,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好聲音2018》《幻樂之城》沒能挽回電視綜藝的頹勢,強勢迴歸的《奇葩說5》幫助網絡平臺牢牢抓住了觀眾視線。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近兩年來為應對網絡綜藝的猛烈衝擊,電視平臺做出了包括推出了創新綜藝題材、推出“慢綜藝”、力邀巨星加盟等諸多努力。在視頻APP大熱的流行趨勢下,綜藝節目中也不乏試圖利用直播、互動模式接軌網絡以挽回民心者。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聲臨其境》《奔跑吧2》《我想和你唱》等節目頻頻藉助視頻APP、微博、K歌APP等渠道向互聯網拋出橄欖枝,有業內人士不免擔心衛視綜藝將會因此喪失自身陣地。電視綜藝網絡化是真問題還是偽命題?多屏融合時代,“直播”、“互動”對於綜藝節目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網臺全面聯動大幕開啟,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

2018年6月,今日頭條召開發佈會,宣佈與湖南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和浙江衛視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在綜藝、影視項目宣推、短視頻聯合出品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入探索。發佈會的主題“新娛時代”很好地概括了網臺全面聯動的全新形勢。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坐擁火山小視頻、抖音、西瓜視頻等多個熱門短視頻平臺的今日頭條是當之無愧的互聯網行業巨頭。此次戰略合作關涉範圍廣泛,勢必對衛視平臺的宣發策略及內容生產產生深遠影響。當然,今日頭條並不是進擊傳統平臺的先驅,快手、新浪、優愛騰等互聯網公司早已通過進駐外圍、介入規則、成為模式、參與生產等多種形式花式侵入電視綜藝。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第一,互聯網品牌進駐外圍,贊助綜藝以提升品牌影響力。近年來大量網絡品牌藉助大牌電視綜藝怒刷存在感。《我是歌手4》決賽時映客直播聯手芒果TV捐助百萬助力公益;快手贊助浙江衛視王牌綜藝《奔跑吧》以期扭轉平臺形象;阿里與北京衛視合作,《跨界歌王》播出時可通過“搖搖搖”進入淘寶押寶選手勝負抽取購物紅包。

第二,網絡平臺介入規則設定,深度互動影響綜藝情節進程。早在2016年,《奔跑吧兄弟4》就曾玩起了微博直播撕名牌。兄弟團成員們被節目組要求在微博上發自拍詢問粉絲,“我該先撕誰?”讓微博粉絲為自己選擇對手。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第三,網生模式登陸衛視平臺,網絡基因孵化節目模式。音樂節目《我想和你唱》是此等網臺聯動模式的典型代表。湖南衛視把網絡直播間平移到了錄影棚,基於短視頻平臺形成的唱錄模式得以保留。時勢造英雄,在短視頻愈加紅火的今天,《我想和你唱3》的表現甚至優於前兩季。而前些年央視推出的以幽默短視頻為內容的《博樂先生微逗秀》卻早就黯淡落幕。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第四,視頻聯手衛視平臺,合力打造頗具“網感”的電視綜藝。愛奇藝曾與浙江衛視聯手打造《我去上學啦2》;互聯網選秀節目大熱的形勢之下,東方衛視將攜手騰訊視頻重啟《中國夢之聲》這一王牌IP;優酷、天貓與浙江衛視聯合推出的青春籃球競技原創節目《這就是灌籃》已於8月25日開播。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反向輸出觀念成見頗深,三大警惕論調不足為懼

衛視綜藝親近互聯網的姿態讓人心生“電視綜藝互聯網化”警惕。互聯網平臺在衛視投放廣告、衛視綜藝藉助網絡平臺進行宣發的行為早已不足為奇,真正讓人擔憂的是網絡平臺和網絡綜藝在內容、風格和形式方面對電視綜藝產生的巨大影響。

首先,電視平臺運用網生內容是電視人警惕點之一。從網紅登上衛視王牌綜藝到網劇落戶衛視平臺再到網綜IP孵化電視綜藝,網絡內容的每一次“反向輸出”都會引起網臺雙方的密切關注。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事實上,所謂“反向輸出”的說法本就充滿成見,視頻網站和短視頻APP上又何嘗不是到處充斥著電視綜藝和電視劇的完整節目或大小片段?轉型為網絡綜藝的電視綜藝又豈在少數?有趣的是,在許多業內人士眼中,《明星大偵探》轉型為《我是大偵探》收視與口碑難達預期被視為是電視受眾老化的結果,而《爸爸去哪兒》初到芒果TV時的出師不利,《十二道鋒味》化身《鋒味》後的點擊慘淡卻也讓電視綜藝背上了“缺乏網感、不得民心”之鍋。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其次,電視平臺學習網綜風格是電視人的警惕點之二。《我想和你唱3》中有由李維嘉、沈夢辰、汪蘇瀧、楊迪、金志文、冉高鳴、劉羿等人組成的鑑客團成員負責插科打諢,充分營造了網綜一般喧鬧詼諧的節目氛圍。

《這就是灌籃》延續了網絡IP“這就是”熱血、燃情、混搭風,強化了場景設置的炫酷感和震撼感。《中國夢之聲·下一站傳奇》尚未播出,但從節目宣傳片風格和網傳偶像派導師陣容不難看出該節目意在從小眾切口入手,深耕圈層文化。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有網友調侃,《中國夢之聲·下一站傳奇》的風格定位彰顯了“上星節目最後的倔強”。細分受眾是網絡平臺的天然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衛視平臺一定沒有製作小眾綜藝的能力。而況,所謂的“網感”不等於網綜感,更多的是指互聯網時代文藝內容的“輕快感”,並非網綜專屬。

再次,電視綜藝利用網絡互動是電視人的警惕點之三。《我想和你唱3》將素人歌迷請上電視舞臺,是網臺互動的最佳踐行者。《我是大偵探》鼓勵觀眾掃碼參與節目,與明星嘉賓一起尋找關鍵人物K。《無限歌謠季》與酷狗音樂進行跨界聯動,為原創音樂提供了雙重展播平臺。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網絡互動對電視綜藝帶來的影響實在不應引起電視人的憂慮。這種形式早已有之,對電視綜藝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不僅能夠起到宣傳作用還可以延展其原創內容的社會影響力。而況,網絡互動的形式雖然撬動了電視綜藝創新,卻並未改變它有別於網綜的基本調性。

網綜與電視綜藝各據一方,“直播”非訣竅內容是王道

無論是“網感”概念還是“電視綜藝互聯網化”之說,本質上是網臺對立觀的體現。事實上,目前而言,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間,固然存有交疊之處,但並無絕對擠壓之說。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首先,電視綜藝和網綜內容有重合,立身之本卻不同。雖然《快樂大本營》《奔跑吧》等衛視綜藝偶有邀請“網紅”,而《吐槽大會》《奇葩說》等節目也不乏電視明星、電視主持人的身影,但總的來說網絡綜藝和電視綜藝得以立身的資源基礎有著本質不同。

衛視平臺仍佔有傳統意義上的“明星資源”,而網絡綜藝則佔有“網紅”資源。部分嘉賓和製作人只適合做電視,而另有一些素人和名人更適合網綜。如何炅一般在臺網雙平臺都能如魚得水的人確實存在,終究只是少數。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其次,衛視與網站定位本不同,後者有“網感”前者更寬容。小眾網紅走紅的背後,網綜的垂直深耕能力令人歎為觀止。就“垂直深耕”而言,衛視平臺自然不如網綜,畢竟,前者的受眾群體本就是大眾化的而圈層化的。但熱門電視綜藝的大眾影響力絕非網綜能比。

綜藝市場的份額有限,當網綜傾向於以“奇、深、快”取勝時,相應地,電視綜藝也就自動填空彌補上了“正,寬,慢”的綜藝風格。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電視綜藝只能夾縫求生。電視綜藝種類繁多,較之網綜有更高的寬容度,也有更為寬泛的資源佈局空間。

再次,衛視與網站絕非兩兩對立,移動互聯網值得警惕。電視平臺視互聯網為勁敵,卻也該明確互聯網生態下PC端內容與移動端內容也有不同。電視綜藝對手並不只有視頻網站和網絡綜藝,還有移動端口的視頻APP和短視頻內容。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短視頻的流行真正加速了“娛樂至死”的步伐,輕快、幽默、短小的娛樂內容成為全齡受眾的共同追求。不過,視頻APP的生產能力有限,仍需要緊緊依靠電視平臺和視頻網站提供內容。無論任何時候、何種文藝樣態,內容永遠是王道,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佔有內容資源,也便擁有了話語權。

反過來說,互聯網技術對綜藝節目的最大意義也不在於創新形式,而在於激活內容。手機直播固然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但是對於綜藝節目而言,盲目追求“直播”形式著實是一個誤區,更為重要的是用錄播形式保證節目質量或用“直播”形式催生互動型內容。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曾經,騰訊視頻推出了號稱是國內首檔24小時直播真人秀的《我們15個》,節目噱頭十足,開播之後卻反響平平,最終草草收尾。明星直播脫口秀節目《小哥喂喂喂》、歌唱類直播互動節目《歌手直播間》等直播節目也都未能掀起多大浪花。

如今,《中國有嘻哈》《創造101》等熱門網綜僅在決賽時啟用直播形式,但它們並未因此喪失與觀眾互動的機會,反而憑藉超強互動性從一眾網綜中脫穎而出;《我想和你唱3》的成功源於巧妙地保留了“直播”內容卻迴避了“直播”形式。

互聯網花式“入侵”電視綜藝,電視真的有“互聯網化”威脅?

“直播”不可刻意苛求,“互動”卻也不可輕易放棄。至於“網感”,網絡綜藝不可丟,電視綜藝未必不可取。畢竟,對於新生文藝樣態而言,界限清晰是其得以明確立身之本的前提;對於傳統文藝樣態而言,包容多元風格和形式創新才能有所進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