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一體化改革顯成效 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駛上快車道

“我宣佈,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8月9日上午,武漢市市長萬勇一聲宣佈,作為武漢航運中心重要功能平臺的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

隨著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的封關運行,武漢陽邏港、中歐(武漢)班列和天河機場等湖北省三大國際口岸配齊了綜合保稅功能,實現了國際物流通道上的“鐵—水—空”互聯互通。

近年來,湖北省不斷加大區域港口一體化的整合力度,以武漢新港為龍頭,港口整合步伐日趨加快,一系列一體化建設成果逐步顯現。借力港口一體化,湖北省在打造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同時,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也在不斷夯實。

用變革鍛造“核心港”

近年來,隨著港口吞吐量增速放緩,港口建設過快、缺乏整體規劃、惡性競爭加劇等一系列困擾長江中游航運發展的問題日益凸顯,長江中游區域港口的一體化整合,顯得重要而迫切。

在變革的呼聲中,2009年,武漢新港管理委員會成立。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機制呼之欲出。

2010年,武漢新港成立。新成立的武漢新港,由武漢及鄂州、黃岡、咸寧的27個港區組成,湖北省港口一體化整合建設初具雛形。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武漢新港,作出了“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的重要指示。2014年9月,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隨著國家層面的日益重視,港口一體化進程也日趨提速。2016年湖北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的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港航行政主管部門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一系列整合政策的出臺,讓湖北港口服務航運的能力不斷增強。

過去5年,武漢新港集裝箱吞吐量努力突破百萬標箱,成為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港口“朋友圈”遍及全國,成為中西部最佳“出海口”;與漢歐班列“鐵水聯運”,西接“一帶”可達西歐、中亞,東進“一路”可抵日韓、東盟,承接湖北省80%的外貿運輸任務。

目前,武漢新港已開通“江海直達”、“瀘漢臺”、“武漢—東盟四國”、“武漢—日韓”等一批品牌航線,通達7個國家和地區。集裝箱運輸年吞吐能力增長1.3倍,由初期的56萬標箱增長到106萬標箱,邁入世界內河集裝箱港口第一方陣,核心港、樞紐港地位加快彰顯。

整合資源服務國家戰略

港口一體化的持續推進,消除了管理亂象,提升了整體效益。

“水北為陽,憑水納江,兵家必爭,古有子路問津,今有深水良港。”近日,記者來到武漢陽邏港,耳邊響起陣陣汽笛聲,眼前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景象。此前,海岸線多頭管理、無序開發等亂象讓長江中游的岸線資源無法“好鋼用在刀刃上”。

隨著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港口公益性與經營性設施分類管理,建設效果也有很大提高,行政審批更加規範,行政效能方面實現了統一。此前為人詬病的“未批先建”、經營許可不同地市各異等亂象得以有效改進。

港口一體化為實現港區聯動,更有效地服務國家戰略創造了先天條件。

武漢新港陽邏保稅園區開發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迎凱向記者介紹道,武漢新港空港綜保區一方面能對接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綜保區和陽邏港是區港聯動,提供更好的開放環境;另一方面,可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以陽邏港為起點,順長江而下,經上海出海,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可深入“絲綢之路經濟帶”腹地。

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的陽邏港園區和東西湖園區,均設立了“一站式聯合辦公中心”。園區內資企業註冊僅需3天,外資企業註冊只需15天。

上海泛捷集團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海運拼箱企業,年營收超過70億元人民幣,將成為綜保區驗收通過後首批入駐企業。該集團商務總監王彧介紹,泛捷拼箱業務必須依託於港口周邊的綜保區進行,其客戶將分散的貨物運入綜保區,馬上可享受出口退稅。同時,泛捷在綜保區內進行拼箱裝運,全程由海關監管,可減少查驗環節,提升運輸效率。

此外,綜保區啟用後,陽邏港與漢歐班列的多式聯運無縫銜接,也有利於泛捷打通歐洲—中亞—武漢—東部沿海的全球物流閉環。

攻克掣肘打造航運中心

專家坦言,要實現將武漢打造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大目標,不少問題還亟待解決。比如作為武漢新港核心港區的陽邏港,目前存在核心港區的集疏運通道不暢、後方陸域制約了港區規模化發展、港區集裝箱未實現一體化經營等三大問題。

解決發展難題,還需要省市政府拿出“魄力”,出臺系列政策,加大港口一體化的整合力度。

“近期通過設立經營管理公司、碼頭租賃公司的方式來過渡;遠期以資產資本為紐帶來徹底實現整合,消除藩籬。”專家建議,要實現將武漢打造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目標,不僅需要政府來引導,資本和市場的力量也不可忽視。

今年7月18日,《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武漢通過專家評審。該規劃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武漢航運中心;到2030年,全省港口吞吐能力達到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1100萬TEU,船舶總運力達到1500萬載重噸以上,全面建成規模化、現代化、國際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規劃》確立了8大任務:建設以長江干線為主軸的黃金水道;構建武漢港等主要港口的集疏運網絡;發展鐵水聯運、江海直達為主的多式聯運;推進航運服務業發展;打造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優化航運中心發展軟環境;促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增強平安綠色發展能力。

《規劃》同時確立了7大重點工程:高等級航道暢通工程、規模化集約化港口建設工程、核心功能區重點園區建設工程、公路鐵路通道完善工程、港口集疏運銜接工程、航運服務提升工程、綠色航運創新工程。

隨著一系列規劃的出臺和政策的落實推進,湖北省港口一體化的整合工作日趨完善,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發展建設也駛上了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