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800公斤,年收入30萬,夫妻搭配養蝦賣蝦有自己的一招

----- 廣告,也是一種資訊 -----

9月27日清晨,二二二團三連職工姚學良和妻子門麗從池塘內捕撈起最後一網南美白對蝦(下圖)。

亩产800公斤,年收入30万,夫妻搭配养虾卖虾有自己的一招

“這一網是留給自己吃的。”門麗說道。

養殖白對蝦一年,每天忙忙碌碌,家裡人還沒吃上一頓自己養的蝦。“不留點,想吃時再去市場上買,就貴了!”

“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活蝦,都是從我們這出的,冬季市場上的蝦都是從內地進的速凍貨,吃著不新鮮!”姚學良和妻子說著話,把3公斤活蹦亂跳的白對蝦提進屋內。

從養魚轉向養蝦

二二二團三連距離冰湖水庫不遠,從天山博格達峰北麓徑流而來的三工河,在這裡形成沖積平原,連隊因地制宜發展水產養殖,形成魚塘面積230畝。今年,連隊“兩委”積極鼓勵職工發展多種經濟,通過技術培訓和外出觀摩學習,讓職工在水塘裡做好“富口袋”文章。

姚學良搞水產養殖始於2006年,那時候他響應連隊鼓勵職工發展庭院經濟的號召,和妻子承包了6畝魚塘飼養草魚、鯉魚、鰱魚等。剛開始,養魚利潤不錯,姚學良邊學技術邊幹,一茬魚養下來能收入幾萬元。到了2009年,周邊從事養魚的人增多,養殖利潤越來越少,2010年出現了虧損。

一次,姚學良來到烏魯木齊和朋友聚會,酒宴上一盤基圍蝦高達100多元。遠在四川的朋友告訴他,內地淡水養蝦已經很普遍,養蝦利潤也不錯。此後,他在烏魯木齊、昌吉的水產批發零售市場發現,當地銷售的都是從內地空運來的凍蝦,每公斤零售價120元左右。發現商機的姚學良決定養殖南美白對蝦。

2011年,姚學良每畝投入1萬元開始試養。一開始沒有淡水養蝦經驗,他通過電話向海南的蝦苗供應商尋求指導,結果,其中3個塘失敗,僅一個塘成功,收入僅8萬元。但從結果上看,養殖南美白對蝦有著巨大的利潤空間。

通過第一年的試養,姚學良知道了當地是可以養南美白對蝦的,之所以有3個塘失敗,一定是在養殖環節上出了問題,他決定再試試。

2012年,姚學良將養殖規模擴大到20畝。可誰知,這一年遭遇高溫大旱災害,投放的120萬尾南美白對蝦轉瞬間化為烏有,直接經濟損失達30多萬元。

至此,一波三折的創業路,讓姚學良再也不敢大意,開始謹慎求穩,並重點研究養殖技術。2013年,姚學良的養殖面積減至10畝,直到2015年才恢復到20畝。

勤學搏出新路子

由養魚向養蝦轉型,技術是一大難題。在經歷多次挫折後,姚學良漸漸摸索出了一套養殖經驗,南美白對蝦原是海水養殖,適宜生長在淡鹽水中,水溫要保持在15攝氏度左右。

姚學良多次前往內地養殖基地學習考察,不僅學習養殖技術,而且還學習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水質方面的知識。

“南美白對蝦屬於海蝦,養蝦時要嚴把蝦苗關,提前在池塘內挖一個36平方米的長方形池子,隔成三個片區,第一個片區放入海鹽,模擬海洋環境。蝦苗一來就投放進去,適應兩三天後再到放到下一個片區,直至完全適應這兒的環境。”姚學良說。

2016年,姚學良利用太陽能在水面上架設了葉輪式增氧機,水底鋪設微孔增氧設備進行增氧作業,給南美白對蝦營造了更加舒適的生長環境。

這一技術革新因成本較高,沒有推廣使用。但對延長養殖時間、增加對蝦養殖茬數是一次很好的嘗試。“這裡的養殖期是5至9月,如果利用這項技術,一年可以養兩茬蝦。”說起養殖技術姚學良娓娓道來。

今年,姚學良進一步改善了養蝦技術,先將蝦苗投放至育苗池中,讓蝦先適應淡水養殖環境,再將其轉至溫棚中,促其成長,隨後再轉至露天水池中,只需3個月,就可上市銷售。這樣一來,不僅縮短了養殖週期,還提高了產量,將原來一茬畝產白對蝦500公斤提高到600至800公斤。

如今,姚學良和妻子門麗在二二二團已成為養殖技術達人,夫妻倆被連隊聘為職工養蝦技術指導員。在他們的帶領下,連隊有5戶職工走上了養殖南美白對蝦致富之路,全連養蝦面積達60畝。去年,在姚學良的牽頭下,6戶職工聯合成立了對蝦養殖合作社。

對接市場收入好

姚學良養殖的蝦因個頭大倍受青睞,一到7月,各地批發商紛紛前來排隊購買。

“一共30公斤,湊個整數,付1560元就行。”阜康市水產批發商皮先生是姚學良夫婦的老客戶,9月27日8時就來進蝦,他要趕在11時前把活蝦送到市場水產銷售戶那。

就在皮先生裝蝦的時候,門麗又提議:“就剩5公斤了,你都買了吧。”皮先生還有些猶豫,門麗就開始誇獎起來,她說:“小夥子能幹得很,嘴皮子利索得很,做生意好著呢,根本不愁賣不完。”皮先生一聽,妥協道:“行,行,行,都買了。”

皮先生一邊裝蝦,一邊說:“門大姐養蝦是好手,做生意也不賴。”

“我性格有點內向,原先不知道怎麼和人溝通,都是這些年給鍛煉出來的,如果蝦賣不出去,損失的是自己,所以每次能多賣點我就多賣點。”門麗認為質量是銷售的保障,大家吃了都說好自然就好銷了。

記者跟著門麗一起去阜康市送了趟貨,遇到一家小散戶,她三兩下就把對方“征服”了。“阿姨,我送您幾斤蝦,您先賣賣看吧,試試行情?”門麗露出了真誠的笑容,讓對方無法拒絕。“行,就試試吧!”門麗趕緊到車裡取出已裝好袋的對蝦遞給她。

“市場就是這樣,可能今天要的少,明天要的多。只要努力推銷,就能抓住機會,能推銷出去1公斤是1公斤,要不然天氣轉冷,蝦就會凍死。”門麗說,其實能推銷出去靠的還是質量,只要腳踏實地地幹,就錯不了。

中秋節前,姚學良夫婦倆已賣了10噸蝦,他們對今年的收入充滿了信心,產12噸蝦收入30萬元沒有問題。

“我家是二二二團第一個養蝦的,現在養蝦的人越來越多,市場競爭激烈,加上北疆的天氣原因,露天養殖還存在著一定風險。”姚學良告訴記者,他打算10月去南疆庫爾勒、阿克蘇看一看,準備在那裡養蝦再運到北疆來賣。

除此之外,夫妻倆還計劃在已有的池塘上建溫室,蝦提前上市,價格會更高。

“想賺錢,就要居安思危,不斷創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姚學良說,這是他和妻子在轉型路上總結出的創業經。

聚焦 | 回顧

本文轉自【亞心網】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 廣告,也是一種資訊 -----

亩产800公斤,年收入30万,夫妻搭配养虾卖虾有自己的一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