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崗村

今天的小崗村

1979年前的小崗村十年九荒,是典型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到冬春之際大多數村民外出要飯。1976年全村人均口糧僅有230斤,人均收入32元, 1978年又遇百年不遇的旱災,小崗村的災情尤其尤其嚴重,11月24日夜晚,不甘心坐以待斃的18戶農民(兩戶外出討飯)藉著微弱的煤油燈光,在猶如“生死狀”的分田到戶保證書上“簽字畫押”。這18位農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張按著紅手印的“保證書”,如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陳列在國家博物館。

今天的小崗村

1979年,小崗村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糧食總產13.3萬斤,相當於1966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的總和;油料(主要是花生)總產3.5萬斤,相當於過去20年的總和;副業也得到大力發展,人均收入達400元,相當於1978年的18倍,並且歷史上第一次歸還了800元國家貸款。小崗村一夜之間成了“明星村”,全國各地掀起了學習“大包乾精神”的熱潮。

今天的小崗村

大包乾紀念館

然而,“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小崗村在剛開始包產到戶時紅火了幾年,在此後的多年裡,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糧食依然是小崗人的主要收益,直到200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體存款為零,還欠債3萬元,人心渙散,村裡連續多年沒有選出‘兩委’班子,村裡亂建房、亂倒垃圾普遍,環境很差。

今天的小崗村

沈浩事蹟展覽館

2004年安徽省委選派財政廳幹部沈浩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在將近6年的時間裡,他帶領小崗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建立大包乾紀念館,用小崗品牌發展紅色旅遊,鼓勵農戶開發農家樂;招商引資辦工業,進行農產品深加工。農村經濟邁上了新臺階。

今天的小崗村

友誼大道

今天的小崗村

當時,只有一條泥土路通往外界,交通極其不便,沈浩將村民組織起來,投工投勞,按勞取酬,修建了後來的友誼大道,讓小崗村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今天的小崗村

水稻生產基地

小崗人將承包的土地以集體名義入股,成立“合作社”,嘗試土地流轉。集中起來發展蘑菇、花卉、水果規模種植及家禽家畜養殖,發展觀光農業,助推生態旅遊;建立了現代生態農業研究所,安徽科技學院的專家團隊常駐小崗開展科研示範、農民培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建起了500多畝的現代化水稻生產基地。2018年2月9日,小崗村進行了首次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分紅,實現了從村民“戶戶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紅”的轉變。

今天的小崗村

隨後建設了小崗村大學生創業園、外來人員創業園等,通過招商引資先後辦起了小崗面業、鋼構廠、裝飾材料廠、節能電器公司等工業企業,金小崗、GLG產業園等項目相繼落戶。

今天的小崗村

小崗村農貿市場市場佔地面積12畝,門面商業用房48套,磚混攤位400個,內設有乾鮮、水產、家禽、肉類、豆製品、百貨、五金、糧油交易等功能區。

今天的小崗村

小崗村挖掘和保護大包乾起源地和沈浩精神等旅遊資源,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旅遊者,旅遊業成了村民創收的重要來源,2016年全村旅遊接待量突破85萬人次。 2018年10月1日,“紅色小崗 希望田野”小崗鄉村文化大舞臺首場演出正式開演,截至10月4日,小崗村實現旅遊總收入49651元,實際出票人數3483人。

2017年,小崗村集體收入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0萬元和18106元。

今天的小崗村

徽派風格的住房

勤勞樸實的小崗人不僅有美麗鄉村的中國夢,還有自己心中的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