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把如懿扳倒炩妃只看作報私仇就錯了,她更是爲皇帝著想

塵歸塵,土歸土。《如懿傳》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壓抑窒息也好,憤怒絕望也罷。如懿終究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世俗眼光裡,她懦弱,她不爭,她甚至不懂得利用手中的權力。所以,她一直處在弱勢中,被一群居心叵測的女人陰謀算計。一路走來,如懿可以有一千種方式讓自己凌駕後宮之上,讓那些女人臣服。她也有一萬種能力把這個後宮變成她自己的宮鬥場,任嘉妃、炩妃之流成為她手下敗將。可是,她沒有活在別人的想象裡,她只是如懿,用悲劇的方式活出了自我,那個自我是後宮所有女人都觸摸不到的高貴。或許這就是編劇流瀲紫要呈現給觀眾的獨一無二的如懿。

如懿傳:把如懿扳倒炩妃只看作報私仇就錯了,她更是為皇帝著想

如懿這個角色是讓人沉重的。其實,她有千萬般的好,可總是感覺她不該生活在深宮內,她在那裡水土不服。然而,為了她心中的少年郎,她願意相知後相伴。或許所有女人在最初的時候,都願意把愛情當做信仰,把當下的兩情相悅當成地久天長。可一旦心中的那個夢遇到現實考驗時,有的人開始動搖,有的人開始改變。最終利已主義把一張張美豔動人的臉變得猙獰不堪。放眼偌大的後宮,所有人都在改變,似乎都在變得更像宮裡人,更適合宮鬥氛圍,更具有宮鬥特質,在那種奇特的生存法則下,如懿故我。她的純善、明淨、真愛,一點都不曾改變。

這部劇從開播直到現在,對如懿人設的爭議始終沒有停過,甚至對流瀲紫寫出這樣一部讓人渾身不爽的劇感到氣憤和不解。是的,表面看起來,這部劇中正派角色一直受苦受難,反派角色卻是陰謀得逞,活的滋潤。而且在各種花式陷害中,簡直是把人性的惡來掘地三尺,直到讓善良、美德變成虛設。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反觀這部劇,或者來做一些深度思考,如懿雖是世俗眼光裡的失敗者,但是她能在那種陰風詭譎的後宮中,始終保持自我不去同流合汙,順境如是,逆境如是,這樣的女人還能有誰?

如懿傳:把如懿扳倒炩妃只看作報私仇就錯了,她更是為皇帝著想

活著,是為一份尊嚴。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記得如懿進入冷宮之前,她仍然面不改色,認真裝扮。惢心曾說,主兒,都進冷宮了,還要裝扮給誰看?如懿言,無論在哪都要活出一份體面。這話說的不動聲色,卻是道出,女,不僅要容為悅已者,更要已悅。這樣的態度,已非普通的優雅。

因凌雲徹一事,受到衛嬿婉陷害,如懿想抽身逆襲完全可以,但前提是要犧牲掉凌雲徹。她不肯,因為她絕不能讓自己的成功薄寫上無辜者的姓名。所以,她隱忍,甘願敗下陣來。這一類的事,屢次發生,如懿看起來,越來越讓人灰心。因為以她的智慧,想整治炩妃易如反掌,可她自始自終都不屑於用低劣的手段來爭寵或者固寵。包括皇后之名,中宮之位,這些身外之物她都不在乎,她心裡只有一世情緣。

如懿傳:把如懿扳倒炩妃只看作報私仇就錯了,她更是為皇帝著想

整個後宮中,已沒有第二人可以像如懿那樣為皇帝著想,即便皇帝一再薄情寡義,如懿仍然一往情深。表面看起來,如懿已萬念俱灰,但她硬生生的用藥物強撐了幾個月的生命來扳倒衛嬿婉,似乎是為報私仇,或者是為祭奠死去的亡靈,可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因為如懿知道衛嬿婉藏著更大的野心,一旦得逞,勢必影響江山社稷,做為中宮,如果她不去識破,皇帝必然繼續受到蠱惑。這也是她為皇帝、為社稷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花開花落自有時。整部劇看起來,如懿悲劇收場。可一身傲骨的她寧折不彎,一切都是她的自我了斷,從斷髮到棄皇后之名再到主動剪開了與皇帝一起的畫像,她完成了所有關於愛與不愛的儀式。緣起時,她在,緣滅時。她主動退出。皇帝秋獮前去看望如懿,看起來已回心轉意,可是對如懿內心的傷害怎能癒合。她微微一笑,對皇帝輕聲:此次秋獮,一路保重!

如懿傳:把如懿扳倒炩妃只看作報私仇就錯了,她更是為皇帝著想

微微一笑,含著一生悲喜。這一世的愛情終究是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