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緣起

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如此異象,史所罕見,必是凡間生變,上天有所昭示。

承德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中,剛升格為聖母皇太后不久的慈禧正在閱覽一份題為《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的奏摺。這份摺子洋洋數千言,主要說兩件事:

一,請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在皇帝親政前垂簾聽政;

二、請挑選一兩位親王作為輔政大臣輔佐兩宮皇太后。

文切其題,章句不俗。文末卻被紅筆批了十三個字“是何誠心?尤不可行,應明發痛駁!”

奏摺是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所上,批語是上月十七日薨逝的咸豐皇帝欽定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所擬。

因即位的新君年方六歲,按先帝遺命,各地奏摺均由八位顧命大臣先行批示,隨後進呈“御覽”(小皇帝載淳還處於半文盲階段,所謂御覽其實是兩宮皇太后審閱),再請兩宮皇太后分別鈐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璽,才能作為正式詔旨頒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緣起

八大臣甫接奏摺,不覺啞然失笑。該折太過荒謬!

首先,本朝從無母后干政的先例。自世祖順治皇帝入京定鼎,鑑於前車,紫禁城內各宮門前都立著鐵牌諭旨“后妃干政者殺無赦”。董御史竟敢建言皇太后違背 “祖制”,“權理朝政”,是你活膩了還是想讓太后們不要命了!

其次,先帝臨終時欽命我們八位全權理政,其中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都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你卻要求“另簡親王”!是暗指先帝無知人之明,還是說我們顢頇無術?僅憑“枉顧大行皇帝遺詔”一條,你就百死莫贖!

但,換個角度想想,董御史的提議於法不合,於理於情卻是應當!

看看顧命的八大臣,怡親王載垣是康熙爺膝下老十三的五世孫,鄭親王端華和弟弟肅順是太祖胞弟舒爾哈齊的八世孫,全出了五服;下餘的壽恩公主駙馬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都是外姓人。

再瞧瞧慈安和慈禧,她們看“二手”文件,當橡皮圖章;而先帝的五位親兄弟——惇親王、恭親王、醇郡王、鍾郡王和孚郡王什麼差使都沒攬上!

且把清帝國想象為一個大家庭。

老爺去世,少爺懵懂,一幫子遠房親戚和管家打橫當著家。太太和老爺身後的兄弟們憋屈不憋屈,鄉親們瞧著入眼不入眼?

憑良心說,太太他們才是老爺最親的人哪!哪怕老爺的遺囑已定,靈活變動一下不可以嗎?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緣起

作者董御史是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的進士,高中二甲第十一名(全國進士榜第十四名),學霸出身。筆下花團錦簇,宦途卻不甚得意。

山東道監察御史的工作職責為“敷陳治道,彈舉官邪,覆本省刑名”,即提出治國良策,檢舉官場弊端,複核山東全省刑、民事案件。另外還負責審計刑部、河道總督衙門(掌管黃河、運河等河道堤防事宜)、五城兵馬司(京城治安、消防與城管部門)和太醫院。

管得夠寬,可論品級還不及知府(地市級行政主官,從四品。御史為從五品,略相當於副處級)。

這等微末小員一封奏摺明面觸碰了“祖制”、“遺詔”兩道政策高壓線,暗中攛掇瓜分“顧命大臣”的權力奶酪,敢是失心瘋了?!

董御史區區從五品,卻是正一品大學士周祖培的門生,周祖培現在北京協助恭親王同洋人辦“交涉”……

一定是渴望當家的恭親王指使董元醇扮演了仗義執言的“鄉親”,背後還連著兩位亟盼作主的皇太后!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他們想用小角色先探探風色。

因此,八大臣鄭重批示,董元醇居心叵測,必須剴切駁斥並公開下發予帝國各級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大批判的高潮,以遏阻這股危險的苗頭。

慈禧早有“垂簾”之意,看罷大不以為然,但她和慈安幽處深宮,承德大局不由自主,見八大臣明確表示反對,不便直接對抗,只能冷處理,將奏摺“留中”(留置於內不表態)。

十天過去,八大臣仍不見皇太后下發施行,心中惱恨,遂由焦佑瀛起草“聖旨”,逐句批駁董御史的謬論。行文完畢,再次進呈入內,請兩宮皇太后用印頒發,以為後來者戒!

誰知,該“聖旨”又被太后“留中”。

此風切不可長!鄭親王端華代表八大臣入宮同太后們理論。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緣起

慈禧溫言說,這道旨意辭意峻急,似可從緩。而且,御史上書是言官本色,公開批駁有堵塞言路之嫌。

55歲的老端華自恃皇叔身份,力陳“垂簾聽政”離經叛道,“另簡親王”不容置喙,捋袖揎拳,聲震屋宇。結果,6歲的小皇帝當場被嚇尿,哇哇大哭。27歲的慈禧和25歲的慈安也覺得顏面大掃,失聲垂淚,但仍堅持杯葛八大臣的動議。

端華無奈,悻悻而退。

第二天清早,慈禧發現,已蓋好章的詔旨仍然堆在案頭,不見取走發佈,新的草案和奏摺也沒有呈上。一問,才知道,在怡親王載垣的帶領下,八大臣“擱車”(罷工),帝國中樞停擺!

對峙到中午,慈禧不得已,屈辱地接受了八大臣的意見。

八月十四,痛斥“垂簾聽政”荒誕誤國的聖旨頒行全國。八大臣言笑晏晏地復工。

中秋之夜,慈禧對月傷情,輕吟東坡居士的《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先帝殯天,懿貴妃倏忽升為聖母皇太后,恍若大夢;世情變幻,正如秋涼;孤兒寡母,無人扶助,故此“常愁客少”;惡奴侵凌,直似陰雲妨月;悽然望向北京,上月末前來護駕的恭親王在迢迢關山何處?

注:1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為《清史稿.本紀二十一》所載。

2 本年九月初一,群臣才上母后皇太后徽號曰慈安,聖母皇太后徽號曰慈禧。為行文方便,文中直稱兩宮太后為慈安、慈禧。

參考書目:趙爾巽等《清史稿》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