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扫黑第一大案:第三十一章 内鬼“失踪”

中国扫黑第一大案:第三十一章 内鬼“失踪”

冬天的兰州,是永远也明朗不起来的混沌,天空灰蒙蒙,两山光秃秃,地上是土灰灰,一切都显得十分单调呆板。

这样的日子,对兰州市城关公安分局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一周前的那场北滨河路的围捕战早已无人提起。虽然在现场发现了刘梅和马玄召与黑道头目有联系这一重大问题,指挥部紧急磋商,采取了封口措施:知密范围仅限于市局已知人员和城关分局的两名远距离观测人员和三名近距离抓捕人员,除此,均不得外泄:谁外泄,谁造成后果,谁负责!

大家都知利害关系重大:谁也不敢对任何人有半点透露。连当时藏在鲍鱼翅馆里八名城关分局刑侦人员,也不知任何一点风声。

刘梅、马玄召诱敌不成功,于第二天又去了西安,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从西安坐飞机到广州,和李捷见了一面,又飞回兰州。这一去就是五天。

机关里一切正常,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刘梅暗自得意。第二天,她若无其事地打扮得珠光宝气去上班。

安排完几项工作,刘梅就开始写一个材料。在写材料的间隙,又接了几个电话,打出几个电话,都是外边朋友打来的,有的让她打问案子情况,有的要给儿子报户口。她一一地轻松地接下来,然后又拨出去。

所以,刘梅让派出所办点小小的户口身份证的事,就太不值一提了。大家几乎是带着一种巴结讨好的心态对待她交待的任何一个事情的。因为此类事情本来就是属于派出所的正常业务,按挂在墙上的规定,只要材料齐全,一次就必须办完。即使材料不全,也应详告缺什么材料,第二次办完,绝不让群众跑第三趟。可是,并不是所有人责任心都很强,个别人态度恶劣,让群众跑四五趟的事多的是。因为个别人态度恶劣,群众就不敢去派出所,只得把正常事情也当后门来办了。

“刘所长吗?我是刘梅,你好啊,我有个朋友要给儿子报户口,他去你那儿别为难啊。”

“哪里哪里,你叫他来找我就是了。”

“好,再见。”

接着,她又拨出一个电话:“吴所长吗?我是刘梅,我一个朋友的孩子被人打了,他在你们辖区,打人的不在,在伏龙坪辖区。太恶劣了,麻烦你处理一下,别让吃亏呀。”

“没问题没问题,本来就应该秉公处理嘛,让他先写个报案材料就行了。”

这些事搁在外人头上,办起来都比较麻烦怵头。虽然被人打了,告到派出所,不处理的事有的是。可她一个电话就解决了。虽然这是一件本该处理的案件,可没有这样一个人打电话,有时挨打的人就会白挨打。

刘梅刚在广州和李见了一面,交流了一下对形势的看法,她只知金山佛主办此案,却不知具体的进展,尽管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问,可因为城关分局就涉及几个人,她知道金山佛这几个人原则性强、嘴牢,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是掏不出话来的。其他的在市局省厅有的人不太熟,她硬是打问不上。在广州,他们共同的看法是:“形势紧张,无碍大局。”刘梅向李捷建议,她托一个关系在河南登封县少林寺附近租住一套房子让李捷暂躲一下。

李捷说他考虑一下。

刘梅心里很踏实,她自信自己干的一切是没有任何人知道的。即使有人知道了,也不会把她怎么样。

由于自信自己干的一切无人知晓,知道了也奈何不得她,再加上她觉得自己有靠山。所以,她的心情一直比较好。

轻轻松松、忙忙碌碌地上了五天班,开会,学习,写材料,看各派出所报来的关于治安处罚、劳动教养的材料案卷,为局机关的部分业务处开具拘留证。不知不觉就到了11月20日。这天,她在写一个行政复议的答辩材料,一起治安案件当事人不服,已将分局告到法院,领导指派她作为法人代表去法庭答辩。她正在全面熟悉材料,包括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胜诉的把握性才大。她的口才很好,曾代表分局打赢过不少这样那样的官司。

“嘀铃铃”——

桌上的电话猛不丁清脆地响了起来,把此刻还在集中精力写材料的刘梅吓了一跳。

办公室就她一人。她接了电话,是局长打来的:“小刘吗?我是老于,现在干啥着呢?”

“唉,局长。你好,我正在写一个行政复议材料。”

“我在西北宾馆开会。你先放一下,赶快来一下。有个案子,领导过问,我说不上。你快来。领导们正在等着。”

“带材料吗?”刘梅问。

“不用,你过来就行了,快一点。张书记的车过去接你。”

“好。”刘梅放下电话,心里一阵高兴,可以面见区上领导了。这正是她表现的最好机会。

刘梅下意识地拿起桌上的镜子把自己的发型和脸蛋儿照了一下,觉得挺满意,才下了楼。她不知会问哪一件事情。不过,她自信,凡是她主管的工作没有她答不上来的。这一点,她有充分的把握。

没等五分钟,区委张书记的车就到了门口接她。

在西北宾馆南楼门前她下了车,乘电梯上楼朝张书记办公室走去。

她按习惯敲了一下门。

“请进。”里边有人应。

推门而进,是一个套间。

里边坐满了人。张书记坐在中间的大沙发上,于局长、刘副局长,还有分局纪委王书记、刘干事,还有几个不认识的人,个个一脸严肃,坐在一圈的沙发上,望着她。

她略显不好意思,但来不及细想,略带微笑地问:“张书记找我?”在宾馆开会,见这么多人,这是常有的事。况且,她是奉命而来,也是堂堂的公事。

张书记点了点头说:“你先坐下。来,我介绍一下。你们局长同事就不用介绍了。这是区委纪委的刘书记、马干事,这是市委纪委的赵书记、高书记,今天找你来,是有些问题想向你了解一下,希望你能积极主动地配合。”他说完,又向局长望了一眼,说,“于局长,你也说说。”

于局长清了清嗓子说:“你一贯表现不错的,比较能干,进步也快,组织上对你是比较了解的。也是对你做了充分肯定的。但是,近来有群众举报你和咱们搞的一个案子有联系,到底是真是假,组织上有责任调查清楚。希望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配合纪委把问题查实,从我们本心讲,不相信这是真的,也不希望这是真的,可是,结论总是在调查之后才下的,这也是对你的解脱吧。盼你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上来……”

于局长还没说完,刘梅就大叫起来:“污蔑,污蔑!我不配合,我凭什么配合。”说着,她就转身往外走。

两位年轻干事迅速从沙发上站起,一人一只胳膊将刘梅扭了回来。

张书记、于局长立起告辞。张书记对大家说:“你们按正常工作程序去搞吧,我们告退。有问题及时汇报。”

刘梅大声叫骂:“张林,刘玉亭,你们是骗子,把我骗来了,我不接受!”

张书记、于局长没理她,走了。

她又高声咒骂在场的干部。

纪检干部开始好言相劝,希望她冷静一下: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组织的目的是澄清事实,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可刘梅一句也听不进去,干脆在房子里跳上跳下,耍起泼妇的无赖来。

两个年轻干部走过去,将站在房子中央谩骂的刘梅强行按住,戴了手铐。她不服,挣脱得很厉害,两个小伙折腾了好半天才给她戴上手铐,累得气喘吁吁。

可刘梅仍在不停地叫骂:“你们凭什么给人戴手铐,你们这是非法拘禁!”

区纪委高书记冷笑了一声:“是的,手铐永远是铐坏人的。不错,你办过不少案子,审问过不少罪犯,可是今天,你也已坐到了被告席上,沦为阶下囚了。我们绝不会轻易叫你来的。如果你还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话,你对‘请君入瓮’这个成语的出处肯定不陌生,此时用在你身上,倒比较确切。你若好好配合,念及你也是警察,环境气氛放宽松,咱们就慢慢谈,我们特意选了这个条件不错的宾馆,伙食也不错。如果你还胡闹腾,我们也就按你办案的办法来。有的是治你的办法。”

中国扫黑第一大案:第三十一章 内鬼“失踪”

高书记一席话,使刘梅的泼妇气、霸王气略微收敛了些,可她仍不服输地说:“我倒要看你们怎么收场。”

高书记略带讥讽地说:“我们把城关分局一个人物双规了,当然得首先考虑如何收场。”

刘梅在城关分局确实算个人物。

说她是个人物,一是因为她是一名副K长,在这层机关,这个职位当然就是独挡一面的诸侯了。

同时还因为她的美貌和韵致。刘梅个子高挑,一米七〇以上。身材不胖不瘦,圆圆的脸,留一个没有烫过的剪发头,显得大方而随意。虽然年龄四十有二,可因为长期坐机关,一个孩子也大了,没有拖累,再加上她用的化妆品高级、会保养,所以显得十分年轻、漂亮。她的皮肤细腻,富有弹性和光泽,脸上没有一丝皱纹,给人一种面如桃花的少妇感觉,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中年妇女的成熟韵味。她也很会打扮,加上身材好看,无论什么样式什么颜色的服装,只要穿在她的身上,都显得十分合体。

她穿警服的时候,更显光彩照人。98式新警服是给每个人量体裁衣定做的,穿在她身上,加上佩挂复杂的警徽警号警衔,使她漂亮之外又加了威严的气质了。

还在当姑娘的时候,分局的不少小伙就把她一顿死追,可没有一个能追上。最后她在外边找到了如意郎君。分局的小伙子遗憾了好一阵。迈入中年时,风韵不减当年,而且愈加比先前丰满韵致,加上她能干,有一双能说会道的嘴巴,尤其外向的性格和善交际的特长,就使她更加招惹男人。此时,她也才真正懂得了人应该怎么活法,所以充分显示了潇洒,这使许多中年男人忍不住对她常存非分之想。有时在一起熟了,在工作吃饭之际,这种情绪免不了流露出来。

当遇到此情况,刘梅总是大方地一笑:“谁叫你当年魅力不足。”要么就说:“好,你把你老婆离了咱就结婚。”

她的人缘关系颇佳。

年轻时,大家把她叫局花,到四十岁左右时,大家把她叫交际花。这也是人们说她是个人物的主要方面。

她也是城关分局最活跃的女人,社会联系非常广泛。她的电话也最多,找她办事的人也很多。

刘梅热衷于给大家办事,越能办事,求他的人就越多。

佛家有一句劝人修身养性的话叫:“过分热情招祸端”。刘梅应了这句话。那永远办不完的事越办越多,反过来大家认为她能办事,也就求她的人越来越多。

小事、正常的事求她倒也罢了,可是,那些违法的事,她也办了,人家给她送来礼物。

她的事越办越多越办越大,收到的礼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刘梅认为自己是个人物了,活得有价值了。别人也认为她是个人物了,就格外看重她。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拉拢她,哪怕办一点小事,也请她吃一顿,有好玩的项目就专门邀请她参加。若没人邀请,那些高级的玩艺儿,一个小警察永远是玩不起的。玩一次,一个月的工资就没有了。

她觉得她并没有办什么大事,没费什么劲,也没费多少口舌,却得到价值不菲的回报。起先不习惯,后来见这些人的钱很多来得很快很容易,也就习惯了,觉得很荣耀。这是有本事的一种象征。

他们请客,她在上席一坐,听着一遍又一遍的恭维话,心里十分舒坦。他们恭维她漂亮、能干、荣耀显贵的职业,这种感觉妙不可言。

李智一伙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她拉进他们的团伙的。

李智出手阔绰,对人大方。这是江湖上但凡见到他的人的一致评价。刘梅对他也是如此印象。刘梅觉得,李智没有什么“长”的头衔,可他能呼风唤雨。在他那里,可以说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所以许多人愿意为他肝脑涂地。她也很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讲个哥们义气,扎堆抢团。

李智找她,说他的人被抓了,让她打问情况,如谁办的案子,用什么方法送礼,有的让她摆平。她使出浑身解数,果然摆平了许多。

她就这样成为李智的座上客,继而成为其中一员,再后来,就是李智团伙中的主要成员了。出谋划策,拍板定事,是集团里的核心人物了。

刘梅的日子过的也确实潇洒。她的衣服很多,而且全上档次。手上戴满了戒指,而且“十·一”、“五·一”、春节常常乘飞机去外地旅游,还度周末。周五飞机去,周日下午就回到兰州了。这使其他的女干警十分羡慕,称她为城关分局第一富婆。都知她有钱,又都搞不清拿一份与自己相差无几的工资,她咋那么多钱?

于是,有人说,不明财源是她成为一个人物的主要标志。

9月份,刘梅和丈夫马玄召飞到西安玩,和李捷、董海俊夫妇见了一面。董海俊去西安是要一笔账:有一个兰州人在陕西宝鸡开矿,买走了他的价值40万元的高级车,钱没给全。

在西安期间,酒席上几个人反复分析到底谁杀了李智,分析来分析去,认为陈叔陇、杨一凡的可能性最大。陈叔陇是个粗人,杨一凡戴眼镜,是个文人,是陈叔陇的诸葛亮。江湖上盛传,陈叔陇若没有杨一凡,就没有今天的这片天下。刘梅给李捷做着“参谋”,女诸葛的意见一言九鼎。

金山佛等人欲抓捕董海俊、杜振海等人时都去了法制科开拘留证,刘梅闻悉当即通风报信。领导们早就怀疑分局内有内奸,可到底是谁,当时未下论断。11月8日的北滨河路围捕战中,刘梅不经意地凸现出来,这使领导们既感到高兴,也感到气愤。

11月9日上午,省市区三级公安领导和市委区委的主要领导召开了一个会议,一致决定,对刘梅及其丈夫马上采取措施。责成城关分局对刘梅进行控制。可是,刘梅趁纪委干部的疏忽,逃出家门,和丈夫坐火车跑到西安,从西安又乘飞机到深圳,和李捷见了一面,并打算给李捷在河南少林寺附近找一处房子隐藏一段时间。同时,她还到广州机场和一个民航警察见了一面,打算开辟一条生意之道。

当刘梅飞往广州后,纪委才掌握以上情况,可为了使其充分暴露,沉住气没打草惊蛇,而是通知在广州的杨剑、朝天野等同志对其跟踪监控。

11月14日,刘梅飞回兰州。

没想到,这次广州之旅,成为她和李捷的最后一次见面,也是她的“最后晚餐”。

对刘梅的抓获,是秘密进行的。

局里说找她有事,一进去就铐上了。

继刘梅之后,先后又抓获了几名败类,全是秘密进行,于是在城关分局,造成了一片有趣的恐慌。

专案组战果不断扩大,每天都在抓人、审人,一审又审出许多同伙,所以,抓获的人和犯罪事实像滚雪球一样每天都在膨胀扩大,原有的几名上案干警已不能满足需要。

由最初的仅有金山佛、李维柯、石武等六七名干警、领导介入到增加至八九名、十几名、二十几名。天天都有人被突然抽走上案子。谁也不知他们去了哪儿、干什么去了,全失踪了。对上案的同志的要求依然是严格遵守纪律,不得泄露案件的任何情况,也不能对人讲干什么去了,不得和机关的人有任何联系。

于是,几乎每天都有人“失踪”,头一天还在办公室,临下班还给手下布置工作,或者接受领导交办的任务:明天干什么,可第二天早上再没来上班。

左等右等不来,已安排的工作无人干,相关领导就急了,以为他病了、家里出了什么事,就打电话到家里问,回答都是“上班去了”。

“没有呀。”班上人说。

家属也急了,就打电话给老婆或老公,得到一句答复:“我在上案子。”其余一句话也不多说。

搞案子加班,几天不回家是平常事,家属们便懒得管了。倒是这个失踪人的科长急了,去找局领导:“我的人呢?”

“别问了,另有任务。”也是一句话封门。

科长们心里有点气,都不太舒服:你们把我科长当啥呢,抽我的人也不给我打声招呼!可同时心里也明白准是办案的规矩。他们也只能认了,被抽的同志的原有工作只能安排给别人了。

渐渐地,大家觉得在这个时候失踪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至少证明领导信得过,自己很能干,同时也希望在把危害十年的李捷团伙彻底消灭过程中自己能为这个战斗贡献一份力量。

所以现在一听说背地里搞案子,都嗅出味了,猜到谜了,认为被抽调去办案是件风光的事情。当警察,谁不希望痛快淋漓地办几件惊天动地的大案子呢?况且,这次是省厅直接组织,再不必为平日必须的粮草发愁,更重要的是庙大菩萨大,神的能量大,肯定能彻底镇住恶魔。

不过,大家也逐渐发现,失踪的人中也并不是都去办案子的,也有的风言风语,说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并不是去办案子,而是被纪委抓走了,被办案子了。可是到底谁被纪委抓走了、谁立案了,一时谁也说不清。

说不清不敢乱说,可心里又不能不想,只有和极要好的知心朋友偷偷议论一番。

两三个月过去,城关分局内有关失踪干警的传言引发的思想混乱逐渐归于平静。

同一个案子,有的警察立了人民群众永远难以忘怀的赫赫功劳,有的却咎由自取地一头栽了进去,成了罪人。

两种结果,令人喟叹。

中国扫黑第一大案:第三十一章 内鬼“失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