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接上篇,產業保險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太保產險是中國太保集團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從保費收入來看,目前產業業務保費收入在太保總保費收入中的佔比在40%左右。2015年,太保產險的賠付率為64.8%,較2014年下降了3.2個百分點,有明顯的下降,因此綜合成本率也有所改善,為99.8%,重新實現

盈利。2016年,太保產險的賠付率分別為61.2%,較2015年又有所下降。但對承保質量的把控意味著要篩選出部分風險偏高的客戶,要求更高的保費,導致了部分客戶流失,因此產險保費增速遠低於此前。2015年和2016年,太保產險業務收入增速1.7%和1.7%,遠低於太保產險2015年之前的增速,也遠低於行業平均增速。

正在講《中國式價值投資》告訴我們在這個特殊的市場怎麼做好價值投資。醫藥類分析專業性強,篇幅大。如果文章篇幅過長不便閱讀,原稿找李康研報或留言,歡迎持續關注。

常用社交平臺,分析了白雲山,終於解決王老吉問題的它將會怎麼走。體檢龍頭美年健康,白酒加醫藥廣譽遠,復星醫藥等等醫藥類公司。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2017年,太保產險的賠付率為59.9%,較去年略有下降,而產險業務收入為1046億元,同比增加8.8%,增速遠高於前兩年;2018年一季度,太保產險業務收入為313.94億元,同比增長19.5%,增速已高於行業平均,部分原因是太保產險保費收入的回升主要從2017年才下半年開始,2017年一季度的基數還相對較低。總體上看,太保已成功解決了賠付率過高的問題,並度過了追求承保質量的過程中保費收入增長緩慢的艱難期,目前已步入質量齊升的新階段,預計能在未來保持保費增速的同時控制住賠付率,穩定綜合成本率,實現穩健增長的盈利。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與同為龍頭的人保財險和平安產險相比,目前太保產險的綜合成本率仍然偏高,還有下降的空間。截止到2017年末,太保產險的綜合成本率為98.8%,而人保財險和平安產險的綜合成本率分別為97%和96.2%。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太保的非車險業務保費收入在近十年間保持增長趨勢,從2008年的81.9億到2017年的208.1億,複合同比增速約為12%,其主要險種包括企財險、責任險、意外險和農險等。太保的非車險業務在2014年-1016年綜合成本率在110%左右,處於浮虧狀態,在此情況下,太保選擇優化業務結構,摒棄高賠付導致浮虧的劣質業務。意外險在2016年剔除高賠付的劣質業務後,綜合成本率從2015年的109%降至2016年的95%,在原來浮虧的非車險主要險種中首先實現盈利,而責任險也在之後的一年實現盈利。2017年,太保的非車險業務實現四年來首次盈利,非車險綜合成本率為99.6%,主要險種中僅有企財險處於虧損狀態,但企財險在非車險的佔比由2014年的29.8%已下降至2017年的21.2%,負面影響下降,因此非車險在總體上實現盈利。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太保在農險業務上持續擴大經營覆蓋面,加快產品、服務模式創新,推廣"e農險"新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2016年和2017年,農險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18.7億元和27.4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66.3%和43.6%,成為推動非車險業務保費收入增速的主要推動力。

太保車險業務的核心渠道主要有三個,包括電網銷渠道、交叉銷售渠道和車商渠道。太保著力推動核心渠道發展,從已有的年報公開數據看,三大核心渠道的保費收入佔比從2014年的49%提升至2016年的55.7%,兩年提升了6.7個百分點。2017年,太保加強了產壽合作,讓部分壽險的營銷員能夠同時銷售產險,交叉銷售渠道的保費收入同比增長了34.2%。聚焦核心渠道能夠讓公司將主要精力投入重點渠道,促進保費收入和利潤的有效增長。

資產管理業務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太保的資產管理業務主要以集團投資資產為主。截止2017年末,集團管理資產總計14,184億元,其中集團投資資產10,812億元,佔比約為76%;第三方管理資產3,371億元,佔比約為24%。固定收益類投資佔比長期保持在80%以上,而權益類投資佔比則長期低於15%。在二級市場行情較好的2017年,太保的權益類投資佔比也僅達到了14.6%,遠低於另外三家上市險企(國壽、平安和新華的權益類投資佔比分別為15.8%、23.7%和19.8%)。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太保的非標資產配臵包括債權投資計劃、信託計劃和銀行理財產品等,在近年來有明顯提升。從年報公開數據看,太保的非標資產規模在2014年末僅有646億元,佔總投資資產的8.5%,到2017年末,非標資產規模已達2,034億元,佔總投資資產的18.8%。從2014年到2017年這三期間,非標資產規模年複合增速為46.5%,佔總投資資產比重提升了10.3個百分點。非標資產的收益率相對較高,期限也較長,增加非標資產的配臵能夠拉長資產久期,提高淨投資收益率。太保穩健的投資風格決定了其非標資產也都以高評級的優質資產為主,截止2017年末,在具有外部評級的非標資產中,AA+級的非標資產佔比達99.7%,AAA級的非標資產佔比達91%。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淨投資收益包括存款利息收入,債券利息收入,股息收入,投資性房地產租金以及應占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損益。太保配臵了大量的優質的固定收益類資產,能夠提供穩定的利息收入,在近年來提高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債券、非標資產等的比重,並降低了收益率相對較低的定期存款的比重的情況下,淨投資收益率穩中有升,2017年淨投資收益率為5.4%,優於同業。總投資收益是在淨投資收益基礎上加上投資資產買賣差價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資產減值損益,因此總投資收益率受二級市場表現的影響。太保由於權益類資產尤其是股票的配臵比較相對較低,受二級市場影響相對較小,波動小於同業,總投資收益率也處於中游水平。

財務分析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太保的營業收入每年均保持正增長,其中2017年表現最佳,在壽險保費收入大幅增長的驅動下,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高達19.8%。太保的歸母淨利潤總體保持向上增長的趨勢,但受保費收入、投資收益和各類支出等影響,波動相對較大。2012年受管理費支出增長和資產減值增長,歸母淨利潤下降39%;而2015年受投資收益上升和綜合成本率下降的共同影響,歸母淨利潤上升了60%。

估值分析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中國太保近五年最低市盈率是12倍,最低市淨率是1.4倍。根據目前太保的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長12%,淨利潤平均增長8%。給予公司平均增長10%估算。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公司平均股息率都是在2%以上,再加上目前屬於熊市末期的判斷,給予公司15倍PE,和2倍PB。2017年每股收益1.62元,每股淨資產15.17。對應股價分別為24.3和30元。根據2018年中報推算每股收益為1.8元,每股淨資產為15.5元,對應股價分別為27和31元。綜合,太保的合理股價為30以下。目前股價34元,略有高估。

李康研報|綜合業務僅次於平安,太平洋保險主攻產業險板塊

不過前段時間股價跌破30元,立刻拉起,進一步證明市場的低估價就是30以下。目前是前期漲起來了,所以已經到過低估價。屬於建倉區間內。可以進行定投,這樣它再跌就可以買到更便宜的籌碼。國家的富裕程度,會很大程度依賴各種保險。所以對中國的保險行業非常看好。

前面分析了海康威視,格力電器,蘇寧易購和貴州茅臺等大家熟悉的公司,找李康研報往前瀏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