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角色」中感悟「德」與「榮」

最初知曉鄭德榮老師,是大學時期在網上看的一篇文章,具體的文章內容已經記不太清楚了,當時只知道文章大致介紹他是位黨史研究領域非常厲害的老師。接觸組織工作之後,才慢慢知道鄭老師在黨史研究中做的突出貢獻,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諸多領域填補了學術空白,匡正了傳統學術觀點。隨著對鄭老師事蹟的深入瞭解,越來越被鄭老師一生中所扮演的幾個“角色”所觸動、所震撼,雖然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那些“角色”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心裡,猶如燈塔般指引我們不斷前進。

廣其學而堅其守,是他真理至尚的“學者”角色。1948年,還在讀大學的鄭德榮毅然投奔解放區,從此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教育。他曾感慨地說:“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就堅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這一邊!”在從事黨史研究的數十年間,他視學術為生命、視學問為終身事業,結合時代發展,不斷開拓新領域,提出新見解。正是基於這種嚴謹求實、開拓創新的學術態度,使他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色理論家”,而對黨的理論研究也逐漸內化為他的行為準則和理想信念。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形勢如何變化,鄭德榮同志對黨的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堅定不移。

傳其道而盡其責,是他默默耕耘的“園丁”角色。鄭德榮同志的畢生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學為黨、為國家多做貢獻,盡職盡責地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幾十年間,鄭德榮教授桃李滿天下。他告誡學生,作為黨史工作者,要永遠站在黨的立場上;他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從不以權壓人。無論是黨的高級領導,還是普通群眾,他總能因人而異,深入淺出,讓黨的理論在廣大黨員群眾心中開花結果。1986年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後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來,他出版了40部專著,發表200餘篇學術論文,培養了49名博士生,培養的學生中多人成為中共黨史學科和毛澤東思想研究領域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社會各界領軍人才。就在辭世前兩天,他的學生還在醫院給他讀了兩個小時的文章,老先生聽後拔掉氧氣管,用盡全身力氣說:“要分段,要有條理。”

存一息而不墮志,是他無限忠誠的“黨員”角色。鄭德榮同志,1953年入黨,他曾說:“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黨和國家。”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晚年的鄭德榮,飽嘗結腸癌的折磨,但絲毫沒有因為資歷和身份而有所鬆懈。他的友人回憶說:“先生在自己90歲生日的時候曾經說過,再過5年,當他95歲時就是我們黨百年誕辰,到那時他會和我們一起慶祝。”90多歲的他,仍然堅持過組織生活,凡是要求黨員和群眾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表率,帶頭為青年後輩樹立起共產黨員的榜樣。彌留之際,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其終生熱愛的黨的事業,仍是其畢生追求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可以說,鄭德榮同志把個人融入時代,把研究融入生命,實現了“黨史人生”的完美閉環。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鄭德榮同志的一生是信仰堅定的一生、學養深厚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作為身處基層的青年黨員,我們要學習鄭德榮同志至純至粹的精神品質、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從鄭德榮同志不同的“角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