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老天坛医院!

再见,老天坛医院!

今天下午,在天坛公园的西南角,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会”。

——天坛医院将于10月4号正式停诊。明天,医院门诊全停,4号当天,急诊停止接诊。这座我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三甲医院,即将离开南二环,在花乡“新家”重新开始。

再见,老天坛医院!

天坛医院为什么要“搬家”?知道君(xjb-jingshier)了解到,这是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要求,为恢复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助力中轴线申遗,促进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听说天坛医院要“搬家”,许多小伙伴私信知道君,询问老院区何时停诊,医院“新家”在哪里,怎么去……别着急,知道君这就来回答一下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老院区什么时候停诊?

医院搬迁期间, 10月1至3日,天坛医院老院区门诊停诊。10月4日起,预约的患者请到新院区就诊,老院区门诊关闭。

老院区急诊10月4日早8点起停诊,同时,新院区急诊开诊。

10月6日,新院区试开诊,接待各科患者就医。

北京天坛医院将整体搬迁至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南四环花乡桥东北)的新院区。

新院区建设历时5年,总建筑面积35万多平方米,服务环境和条件较老院区有明显改善。

相比老院区,新院区内新增认知障碍科、心脏及大血管外科、脑肿瘤综合治疗、康复等学科。新院将强化人才培养、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发等功能,并强化“内外妇儿”等基础专业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连续、更优质的生命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

新院区怎么去?

目前,共有10条公交线路可到达“新天坛”:

乘坐90路、602路、845路、161路花乡桥北下车即到;

乘坐353路、627路、691路、692路、736路、845路四合庄站下车向东步行80米,随后向南进入樊羊路步行470米。

地铁10号线首经贸站出C口步行约2000米。

了解医院搬迁进展等相关信息可拨打24小时咨询电话:59976550 59975043,或通过北京天坛医院网站www.bjtth.org、官方微信“北京天坛医院”,以及“12320”热线等了解医院搬迁进展等相关信息。

坐落在天坛公园西南侧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8月23日,是一所以神经外科为先导,神经科学为特色,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这座医院有多牛呢?它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亚洲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伽玛刀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国家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WHO在中国的神经科学培训合作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肿瘤研究所……等一大批机构都设在该医院。

据统计,天坛医院的年门急诊量约140余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3万人次,年手术量2万余例次。

现场:再见,老天坛!

今天下午,知道君来到南二环边即将成为历史的天坛医院“老院”。相比以往熙熙攘攘的景象,门诊大厅中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少了不少。

再见,老天坛医院!

知道君在门诊楼和住院楼中转了转,以前总是能见到拿着检查报告的患者、推着小货车健步如飞的工作人员。而今天,一向拥挤的医院过道都安静了下来,不少房间已经熄灯、上锁,偶尔还能见到医生和保安一起从诊室里将打包好的箱子搬出。

再见,老天坛医院!

知道君获悉,天坛的搬家已经持续了一阵。为了不影响就诊,医院安排各科室错开搬家的时间。今天,很多科室已经完成设备的搬离,还有一部分则仍然接诊。下午三点多,门诊三楼仍有患者等待,这其中既有常年在天坛医院看病的本地患者,也有从外地赶来的病人。

再见,老天坛医院!

除了日常工作外,今天,天坛医院的医生们还举行了一场告别仪式,一位医生告诉知道君,大家在医院里工作多年,留下了宝贵的青春,也收获了很多回忆,因此对老院很是不舍。四点多,门诊大厅又自发聚集起一大群医生,和自己的同事、师长合影。

再见,老天坛医院!

在离开医院时,知道君也不断看见医院的各个地方,都有大夫拿着手机,希望记录下老院区最后的模样。

“和历史告别,也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2005年,我来天坛医院读博士研究生,天坛医院的神经方面学科是顶尖学科,是我的梦想。2008年毕业,留下工作,十年前就在这里出门诊看病,现在要和老院告别了。

当时门诊楼很旧,硬件不行,比现在还黑,刚来觉得自己进了大库房,后来慢慢习惯了,医院的环境也逐年改善。北京这些三甲医院里头,天坛的楼确实是比较旧的,但是专家很认真。我的第一次接诊、做课题、教学科研……数不清的第一次都在这里,有些舍不得。每次收拾屋子都有些伤感,就很慢,反反复复收拾了很久。

这里有一些我很喜欢的地方。比如五楼以前的图书馆,以前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复杂,经常跑上去看医学期刊,专业上最新的国际进展,都是在那里学习到的。后来习惯了,有事没事上去看会儿书,后来病人变多,就忍痛改成了会诊中心,现在已经没有了。我还喜欢二楼餐厅,平时同事各忙各的,但是到了餐厅里面,大家可以敞开来聊天,这是很愉快的时光。

告别很难,今天的告别仪式有一些同事没有来,感情上太沉重。我拍了很多医院的照片,留下很多记忆。这是和历史告别,也是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吧。去了新院,就是新的开始了。

伊九锡(患者 75岁):

“它搬到哪,我都跟着去”

天坛医院跟我们家关系大了。2008年,我老伴得了脑胶质瘤,自那以后我们就经常来医院。手术是在天坛做的,之后定期来医院开药和复查,十年了,现在老伴还很健康,我们对医院很信任,也很感谢。

我自己有疑似脑动脉瘤,今天来脑血管科取药,医生给我约了10月29日的号,复查就要去新院区了。我没有去过新院,但是一直很在意医院的信息,三年之前就从电视上知道天坛要搬,可以说从新院破土动工的时候就关注了。经常来医院我们都知道,大半个中国都有人来天坛看病,检查室外一等就是一家人,河南的、西北的、张家口的……新院面积大、条件好,对这些患者是件好事。

十年中,天坛医院的就医环境在变好,从硬件到人文条件都好了很多。我家住劲松,以后去新院,路要远点儿,但是以后需要就医,我们还会去。它搬到哪,我都跟着去。

记者 戴轩

摄影 新京报记者王嘉宁

再见,老天坛医院!再见,老天坛医院!
再见,老天坛医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