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醫共體」 造福千萬家——寧強縣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工作紀實

享“漢江源頭第一城”之美譽,成羌氐文化之厚重,寧強自古就被歷代詩人吟詠具有“五丁開關”的傳奇色彩。注重民生,順應民意,造福群眾,勇立改革潮頭,寧強這個轄18個鎮(辦)總人口34萬人的山區縣邁出了全面深化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的新步伐。

实施“医共体” 造福千万家——宁强县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工作纪实

山區群眾看病難、看病遠、花費大一直是困擾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突出問題。群眾擔心的是,到鎮衛生院看病,醫療技術和設備差,到縣城看病路遠不便,去省市醫院又人滿為患,且費用也高。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寧強縣積極探索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方便群眾就醫的醫改路徑。2013年,便確定了以縣天津醫院託管青木川鎮衛生院為試點,該試點成為寧強醫改的“破冰”起點。2017年,在託管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3家縣級公立醫院牽頭與11家鎮辦衛生院建立醫療服務共同體關係(簡稱醫共體)。2018年,根據改革實踐經驗,合理規劃縣域醫共體建設,確定由2家縣級公立醫院牽頭與18個鎮(辦)衛生院組建2個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形成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責任、利益、發展、服務、管理共同體。

实施“医共体” 造福千万家——宁强县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工作纪实

據寧強縣天津醫院醫共體總院院長張漢沛介紹:“醫共體的建立,不僅有力推動了“醫生、醫技、病人”的三個下沉。而且之前病人‘轉上不轉下’、醫療資源集中在縣級醫院,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都得到了有效緩解。”

出政策

健全機制 確保保障體系

堅強的領導是開展醫共體建設工作的基礎保障。據寧強縣政府副縣長王靜介紹:“寧強縣堅持縣委書記、縣長負總責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並多次召開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醫共體建設工作。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醫共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確保醫共體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記者瞭解到,2018年5月該縣進一步修訂完善了《寧強縣醫療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並出臺了人事、財務管理和績效考核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導、衛計局牽頭、部門聯合、縣鎮醫療機構實施的工作模式。將醫共體建設納入縣委、縣政府重點督查事項,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專項督導組,定期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建立以“服務質量、患者滿意、職工認可、費用控制、成本控制”等為核心的考核指標體系,將技術帶動、醫療資源下沉、群眾健康改善等作為重要指標,嚴格考核獎懲。

2家醫共體總院“一辦兩中心”(醫共體管理辦公室、醫保結算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的成立加大對醫共體分院人、財、物監管力度,保障醫共體建設縱深推進。明確縣衛計局主要負責落實縣醫改領導小組決策、醫共體工作的組織實施;縣合療辦由原來的經辦向督辦轉變,重點開展“隨機抽查醫療機構、隨機抽查參合住院群眾”檢查,嚴肅查處新農合違規、違約行為。醫共體總院管理職責得到加強和拓展,直接行使管理醫共體分院和合療經辦權力,工作重心下沉基層,服務理念由以治病為中心向防病為中心轉變,形成統籌兼顧醫共體內各醫療機構齊頭並進發展格局。

嚴執行

打破壁壘 深化兩項改革

深化管理體制和支付方式改革,是寧強縣醫共體建設的核心任務和目標。

寧強縣縣長黎建軍在漢中市醫共體建設推進會上經驗交流發言時指出,全面落實醫共體總院人事自主權,鎮(辦)衛生院隸屬於醫共體總院的分院,分院院長(衛生院院長)由醫共體總院任免,醫共體成員衛生院的人員統一歸醫共體總院管理。醫共體分院的財務、財產統一歸入醫共體總院,分開建賬、獨立核算。優化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允許醫共體將收支結餘部分的70%用於績效分配,提高了醫務人員工資待遇,激發其工作積極性。

據瞭解,寧強縣醫保支付模式改革,就是將原來的按診次、按病種後付制改革為按人頭總額預付包乾制,縣合療辦按醫共體轄區人口數將新農合基金預付給醫共體總院,由總院負責轄區患者住院及慢病門診報銷結算,基金結餘部分由總院、分院及村衛生室按一定比例作為業務收入進行分配,主要用於職工績效獎勵,超支部分原則由總院負擔。

“對我們醫院來說,原來是拿別人(醫保基金管理部門)的錢,看別人的病,現在是花自己的錢看自家人(醫共體轄區內患者)的病。這樣以來,就迫使我們總院要在控費提質上下功夫,要在疾病預防上下功夫,把服務理念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預防為中心’,群眾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才能保證合療基金的安全和節餘,同時,群眾就醫負擔得到減輕,群眾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這也是我們醫共體建設的核心任務和改革目標。”寧強縣中醫醫院醫共體總院院長杜永波對記者感慨地說道。

與此同時,寧強縣也積極推進“互聯網+醫聯體”建設。縣天津醫院與北京航天中心醫院結成互聯網緊密型醫聯體合作關係。實現了兩地醫療衛生信息資源共享和遠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

在記者提及醫共體改革這一話題時,寧強縣一百姓興高采烈地講到,“聽說鄉鎮衛生院就可以治療大病,會有縣醫院以及省、市專家會診,很是方便,還有強大的互聯網遠程醫療技術服務,一般的大病終於可以不用去大醫院排隊了······”

見成效

整合資源 確保群眾滿意度

“前幾年衛生院一天門診量不到50人,一般上午10點後衛生院裡就空空蕩蕩了,也沒有一個住院病人,現在6月份住院病人就有60多人次。”巴山鎮衛生院院長白玉哲告訴記者。改變源自今年縣中醫醫院與該院建立醫療共同體關係之後,縣中醫醫院長期下派專家醫生4名,還在鎮衛生院和人口較多的石壩子村衛生室設立了名醫專家工作室。

據記者瞭解,寧強縣自醫共體建設工作以來,總院累計下派常駐專家醫生36人,建立名醫工作室3個,指導基層查房210次,開展學術講座及技術指導60餘次,現場培訓分院醫護人員630餘人次。在有條件的分院開設了皮膚、肛腸、婦兒專科、中醫針灸理療、口腔等專科。總院下派的人員在保持原工資不變的基礎上,每月增資40%左右;分院醫護人員月增資20%以上。極大的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投身醫共體建設的積極性。

“有耐心,醫術好,花錢少。我的心臟病以前只能到縣上的醫院治療,上一次住了10天院,花了4500多元,除過報銷,加上路費和生活費,要自費2000多元。現在,寧強縣天津醫院的大夫來我們這裡坐診看病,我得的這個病在廣坪鎮衛生院也能治療了,這次住院10天,醫藥費花費2400多元,報銷過後加上我們的生活費,只花了300多元,而且離家近,家人照顧我也方便。”家住安樂河鎮石埡子村的饒應軒老大爺,逢人就誇家門口的縣天津醫院廣坪鎮分院的醫生團隊水平不錯,看病方便還便宜。饒大爺說的醫生團隊,在每個鎮(辦)衛生院都有,醫共體總院的專家醫生和分院的醫生一樣,平日裡除了坐診、開藥、會診、做手術,還會上門為村民量血壓、測血糖或是普及健康知識,做病情回訪。

在談及寧強縣整個醫共體建設工作,縣衛計局局長明勇介紹到,通過縣域醫共體建設,切實提升了縣域基層服務能力,推動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健康體檢、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大病專項救治等各項工作有效落實。充分發揮了縣域醫共體資源整合優勢,醫共體組建200個家庭醫師服務團隊、4個專家組和11個體檢組,採取集中或入戶等方式,開展健康扶貧政策宣傳、健康體檢、簽約服務等工作。貧困人口簽約55420人,簽約率達100%。

榮譽是在無盡的付出和汗水之後得到的,寧強縣醫共體建設工作能取得顯著成效是勇於探索和精心部署的結果;是領導重視、政策配套到位、監督機制完善的結果;是部門聯動、強力推進的結果。

而寧強縣在醫共體建設過程中,最值得再一提的是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縣域醫共體按人頭總額預付製作為驅動縣域醫共體發展的核心機制,對推動醫療資源合理流轉、促進分級診療發揮了重大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實現了“三個轉變”,即:“要我控費”向“我要控費”轉變;“患者無序就醫”向“有序就醫”轉變;“醫保”向“健保”轉變。真正形成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局面,達到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黨和政府贏民心、衛生事業獲發展的多贏效果。

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關係全民素質和民族的未來,寧強縣自全面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以來,將醫共體建設與推進健康寧強建設相結合,以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為目標,大膽探索實踐,努力打造醫共體建設“寧強模式”。正如寧強縣政府縣長黎建軍發言中所言:寧強縣將會再添措施,再鼓幹勁,推進醫共體深入發展,更好滿足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為早日實現脫貧奔康、富民強縣、追趕超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