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對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滅國時卻最爲悲壯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周天子形同虛設,諸侯們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相互攻伐,佔地盤、搶人口,打得不亦樂乎。那時候的諸侯,似乎普遍缺乏大一統觀念,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強盛,才有鯨吞天下之志。

戰國七雄並列之勢形成後,秦國並不是最強的,反而被東邊的魏國打得節節敗退,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也正因為如此,秦國痛定思痛後才開始變法,而且執行得最徹底。然而,變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並沒有改變秦國的貧弱局面,直到司馬錯攻下巴蜀,秦國才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而此時,北方的趙國正悄然崛起。就在秦國如火如荼地進行變法的時候,趙國史上最偉大的君主趙武靈王即位了。


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對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滅國時卻最為悲壯


趙武靈王初涉君位,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機。父親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五國各派一萬軍隊前來弔唁。弔唁哪有帶兵前來的?顯然居心不良。十五歲的趙武靈王沒有懼怕,他重賂樓煩王、越王分別攻擊燕國、楚國,然後聯絡韓、宋兩國,形成“品”字防禦秦、魏、齊三國,另一方面命令趙國上下全境戒嚴,軍隊雲集邯鄲,枕戈待旦以迎強敵。

五國使者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不得不打消了趁火打劫的念頭。連消帶打之下,五國聯盟土崩瓦解,年輕的趙武靈王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


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對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滅國時卻最為悲壯


不過,趙國面臨的“國際形勢”依然很複雜:東北與林胡、燕國接界,東有中山、齊國,南有衛,西有韓、魏,北有樓煩,真正的中央四戰之地,處處是邊境,樓煩、林胡、中山、匈奴年年寇邊,中原大國時常打劫。夾縫中求生存,年輕的趙武靈王頭髮都要愁白了。

當時的中原正值戰國時期最混亂的階段,魏國已稱霸百年,秦國正強勢崛起,兩國在西河戰場打得不可開交;秦相張儀以“連橫”策略孤立魏國,魏相公孫衍則發起“五國相王”合縱運動反擊,興致勃勃地請趙國入夥。

趙武靈王理智地拒絕參與“五國相王”,不但沒有僭越稱王,反而自降尊號為“君上”。他認為中原混戰短時間內難以決勝,於是放棄南下爭霸,掉頭北上,一心一意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


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對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滅國時卻最為悲壯


在於北方胡人的作戰過程中,趙武靈王見識到了騎兵的優越性。胡人衣短袖窄,方便靈活,與中原兵車相比擁有明顯的機動性優勢;來如飛鳥,去如絕弦,往來馳騁,進退自如。於是在國中推行“胡服騎射”,改兵制、穿胡服、習騎射,華夏族有了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

趙國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強盛起來,四方征討,攻滅中山國,收復林胡、樓煩,攻取榆中,拓地千里,秦關震動。趙武靈王的一系列軍事改革,給趙國帶來了希望,假以時日,趙國鐵騎羽翼漸豐,自北向南席捲關東,天下有誰抗手?


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對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滅國時卻最為悲壯


趙武靈王在位二十七年,傳位與太子何,自稱“主父”。他的本意是好的,構建二元政治,兩位國君各主內外。但是,他的這番設想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沙丘宮變,縱橫天下、無往而不利的趙主父竟活活餓死於宮中。


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對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滅國時卻最為悲壯


此時,秦國尚未崛起,魏國霸權衰落,趙國雄踞北地,崇尚武力,多慷慨悲歌之士,又得兵法之教,崛起之快令六國側目。自趙武靈王以來,趙國君臣相睦,人才輩出,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都是不世出的良相名將。然而,趙武靈王的死使得趙國的霸權之路戛然而止,秦國後來居上,趙國取代魏國成為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大敵手。長平之戰,成為趙國突騎最後的絕唱。此戰過後,秦國元氣大傷,統一六國的腳步推遲了整整二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