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社交輿情監測?

如何做好社交輿情監測?

社交輿情監測,英文 Social Listening,是一個在社交營銷領域耳熟能詳的名詞,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工具去聆聽社交媒體上的討論並加以分析,從而得出指導營銷決策的情報。

談到“情報”二字,相信我們立刻就能感受到它的價值;而且隨著大數據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已經把社交輿情監測整合到營銷調研和敏捷營銷(Agile Marketing)的工作中。

然而,有價值的情報並不是免費的,也不是用免費工具按個按鈕就能輕易得出的。一般需要請專業的輿情監測公司、營銷代理公司等進行專項服務,進行數據的蒐集整理,加上有行業經驗的分析人員進行分析加工,才能得到能夠指導實戰的情報。

按照經驗,一份輿情分析報告,價格範圍很大,在幾千到十幾萬不等,取決於抓取的數據量、時間跨度、分析深度、涉及到的分析師數量和資深程度等等很多因素。

一般都是單獨立項按照需求量身定製報價的,標準價格的套餐也有。是要“巨無霸”套餐,還是自己搭配薯條漢堡,看客戶具體需求。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收費服務,客戶自然是有期待值的,希望得到的是有用的情報,這是很合理的要求。

而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輿情監測公司和公關營銷公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比如用了四周數據蒐集,兩週人工分析,最後得出了七條結論,客戶一看說,這裡面五條都是“common sense”(常識),做我們這個行業久了,不用分析也知道。

如何做好社交輿情監測?

我之前在公關公司、創業諮詢公司和廣告公司不同的角度都參與過社交輿情監測的項目,類似的問題不止一次碰到過。那麼有什麼解決方案呢?

1. 服務團隊的客戶及行業經驗

這屬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如果進行輿情分析的分析師具備豐富的行業經驗,甚至比客戶對於所在行業都熟悉,得出的結論自然是有說服力的。這個是有一定難度的,可能也會導致價格的提高。

由長期服務客戶、熟悉客戶和行業的營銷代理公司把關,與輿情監測公司優勢互補的方式,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很多營銷代理公司和品牌都是多年甚至幾十年的合作關係,有些長期服務同一甲方的乙方資深人員,可能比客戶團隊都更熟悉品牌。

  • 第一步,輿情監測公司做第一輪分析得出初步結論;
  • 第二步,與營銷代理公司溝通,進行常識檢驗;
  • 第三步,營銷代理公司結合自己的營銷實踐經驗進行補充,雙方溝通得出進一步的結論。

然而,有些情況下更瞭解客戶的還是客戶自己,即使通過上述方式,有可能仍然無法滿足客戶對於情報深度的要求。這時應該怎麼做呢?

2. 參考管理諮詢公司的操作經驗

類似於麥肯錫這樣的企業管理諮詢公司,其實也會經常碰到類似的問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需要得出的結論已經不只是營銷層面,而是企業管理層面,面對的對象也往往是行業經驗幾十年的CxO或高管。

如何做好社交輿情監測?

《The McKinsey Way》一書中,針對這一問題也有一套系統的解決方案,我認為值得借鑑。主要由3個要素構成:

a) Fact Based / 以事實為基礎

事實(Fact)是得出高質量洞察(Insight)的基礎,也可以彌補行業常識和直覺的缺乏;而且,事實有助於提升可信度,彌補信任度鴻溝(credibility gap)。

想象一下,一個工作2-3年的分析師,給一個從業20-30年的五百強CEO去提出企業管理方面的諮詢建議,儘管分析師可能是名牌大學MBA畢業並且有大公司的品牌背書,還是很容易得不到足夠的信任;但如果得出的每一條結論都有強有力的事實作支撐,情況就不一樣了。

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算法的嚴謹性(比如使用有市場信譽度的輿情監測工具和公司),並對社交監測數據做出第一輪的清洗和挖掘,排除噪音,人工調整正負面標籤,保證樣本量大小等等,得出有可能指導後續結論的事實,是大前提也是第一步。

b) Rigidly Structured / 嚴格的結構化

在得到了大量的事實之後,如何進行進一步挖掘與分析呢?

書中提到了一個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用最高的條理化(因此困惑最少)和最大的完善度理清思路。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邏輯性的歸納總結過程,把類似的事實或問題歸類到同一個類別下,保證每一個類別“相互獨立”,直到無法得出更多的類別為止(完全窮盡)。從數量上來說,清單裡的一級內容最好2-5個,3個最佳。對於很難歸類的內容,一個有魔力的類別是“其它事項”(但不能濫用)

按照嚴格的結構化,對社交輿情監測發現的事實進行梳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就會有一些亮點值得進一步挖掘,並逐漸產出高質量的洞察。這是承前啟後的一步。

c) Hypothesis driven / 以假設為導向

書中提到的“最初的假設”其實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式,即在開始之前就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聽起來好像自相矛盾,但其實這很正常。

先提出一個可能的方向,然後蒐集事實來支持這一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事實最終支持這一方向的正確性,恭喜你問題解決了;如果逐漸發現的事實證明這一方向可能有問題,那麼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調整方向。

對於社交輿情監測也是如此,可以大膽的拋出一些洞察和假設作為導向,再用發現的事實來驗證。這些假設不見得一定要自己拍腦袋得出,可以參考一些行業評論(PGC)、用戶評論(UGC)等,也可以和客戶坦誠溝通,聽一下客戶的假設。

通過上述系統化的步驟,可以有效地改善分析產出的結論質量。然而,這一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如果碰到需要實時決策與優化、時效性要求很高的情況怎麼辦呢?

如何做好社交輿情監測?

3. 有客戶參與的整合社交情報系統

中文說起來有些拗口,英文其實有標準名詞:Social Listening Command Center。

類似於情報戰電影中滿是屏幕的指揮室,大家各司其職,基於實時情報迅速採取行動。

這並不是一種全新的形式,不止一家知名企業已經進行過這樣的營銷戰役,比如多年前經典的耐克“活出偉大”營銷活動,手法至今仍被很多企業所借鑑。

包括客戶、創意、媒介、執行等跨職能團隊,奧運期間在同一間“war room”辦公,牆上有社交輿情情報和奧運實時節目等進行播放,各部門緊密配合,實時根據最新的賽事情況得出情報,併產出相應的社交內容進行借勢傳播。

在特殊項目(比如奧運)期間可以有這樣“物理”上聚在一起的整合團隊,在沒有特殊項目的時候,這樣的合作機制其實也可以以另一種形式進行。

不見得需要專門的一間指揮室,虛擬的社交監測儀表盤(Dashboard)可以把大家連接在一起。客戶、營銷代理公司和輿情監測公司作為並肩作戰的戰友,共同為了完成品牌的商業或營銷目標而努力。

比如,分析團隊可以在月報、專項報告等有相對充足時間進行深度數據挖掘、以及按照上述第二點進行系統分析的情況下介入,進行深度報告的產出;

而如果客戶更看重的是每日實時討論話題、負面聲量變化、競品動向等,與其說輿情監測公司每天花4-6個小時費勁做一個漂亮的PPT或者寫一封很長的郵件,客戶還不見得每天有時間看完;

不如考慮直接量身定製一個實時更新儀表盤(real-time dashboard),把客戶最希望瞭解的情報彙總在一個界面上,客戶和營銷代理公司在前線戰鬥的人員可以隨時登陸訪問,也可以第一時間應用到實戰中。

比如競品或某位意見領袖發佈了一條微博,帶來了大量互動,引發了儀表盤上的聲量圖表變化,而這條微博裡面與我們的品牌是有關聯的。這個時候一線作戰人員就有機會順藤摸瓜找到這條微博,並迅速借勢傳播。

如何做好社交輿情監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