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生不逢時之人,與曹操相反,他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

導讀,本文關鍵字:劉表,三國,治國

縱觀歷史風雲,品味三國人生,《三國演義》裡面有許多家喻戶曉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講三國時期,一位“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的生不逢時之人。

三國生不逢時之人,與曹操相反,他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

我們都知道這麼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無不表現出曹操對於孫權的讚歎之意,現如今也被人多用來表達讚揚和激勵。但很多人也不知道的是,後面還有一句話,“劉景升之子若豚犬耳”,我們也都只注意到前半句,往往也忽略了後半句。“劉景升之子若犬耳”,一字一句無不表現曹操對於劉表的貶低。而且在我們的映像之中,劉表確實是一個草包無疑,彷彿不值得一提一般。

三國生不逢時之人,與曹操相反,他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

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為,歷史學家何茲先生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那麼劉表就是“亂世之庸人,治世之賢臣”了。可這是在三國,逐鹿群雄的一個時代,因此曹操便能如魚得水,而劉表只能是個看客,彷彿就是個庸人一般。天下之事,猶如與他毫無關係。

三國生不逢時之人,與曹操相反,他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人,東漢末年宗室,名士,漢末群雄之一,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而且劉表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也算是一表人才了,而且劉表參加過太學生運動,這個“八俊”正是由此而來。可惜在第二次黨錮之禍的時候,劉表作為其中的一員,只得走上了逃亡之路。後來黨錮之禁被解除,這些流派自然也被啟用了。到了後來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如此嚴峻之勢,朝廷把這塊燙手山芋交給了劉表。

三國生不逢時之人,與曹操相反,他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

劉表至荊州後,單馬入宜城,說服了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及襄陽人蔡瑁等這才站穩腳跟,與他們共謀大略,之後,他讓蒯越派人誘請宗賊五十五人赴宴,將其全部斬殺,一併襲擊了他們的部眾。只有江夏賊張虎、陳生擁眾據守襄陽,而後劉表單騎前往說降。荊州的郡守縣長聽說劉表威名,解下印綬逃走了。至此,劉表才控制了除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理兵襄陽,以觀時變。

而且劉表出任以後,由於儒家思想的貫徹,他不主張開疆擴土,而是安定民生,他沒有招兵買馬,而是興修學院。

三國生不逢時之人,與曹操相反,他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

由於荊州的政治較為清平,所以引得一大批學者源源不斷從關西,豫州等地前來投靠,光這些人都有上千人之多。而且這些人投靠劉表之後,他們都被劉表加以重用,能專心於學術。劉表辦的這些事都是利國利民之事,他做的這些事只能說明他有遠見,可是光有遠見是遠遠不夠,在亂世之中,沒有足夠的實力,怎能站住自己的腳跟,滅亡之時遲早的事。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只有先站住自己的腳跟,在這亂世之中存活下來,才能安心興修學校。

三國生不逢時之人,與曹操相反,他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

或許劉表才是真的生不逢時,假如他能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就會是一個清流名臣,如若為帝,必能傳頌千古。可惜他生在這個亂世,所以他的形象在這個時代裡只能是一個草包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