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1畝頂50畝!零用藥、存活率高3成,料比更低,這個養魚模式必火

美國奧本大學為中國養殖戶設計的養魚模式,提高了養殖效率、減少了養殖成本、提高了水產品質,700平方米養殖量相當於傳統養殖方式的50畝


“跑道養魚”


水庫水塘養魚司空見慣,但是“跑道養魚”想來絕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聽說。那麼什麼是“跑道養魚”呢?為了瞭解其中奧秘,我們專門拜訪了浙江諸暨的一位資深養魚大戶——王家井鎮沿江新村的周恩平,帶大家一起看看何為“跑道養魚”。


養1畝頂50畝!零用藥、存活率高3成,料比更低,這個養魚模式必火



為響應“五水共治”的號召,有著30多年水產養殖經驗的周恩平多次前往蕭山、餘杭以及安徽、江蘇等地考察相關先進養殖經驗,並一次性投入100餘萬元建成了紹興地區第一個“跑道養魚”實驗基地。據周恩平介紹:“這種養殖模式由美國奧本大學設計,通過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引進,學名叫池塘內循環流水養魚,也叫‘跑道養魚’。”



“跑道”施工期間

所謂“跑道”,其實是由304不鏽鋼構成的5個養殖水槽,每個水槽長28米寬5米深3米。在傳統的養魚模式中,一般水塘或者小型水庫中的水是相對靜止,魚在水中自由活動,而這種新型的養殖模式顛覆了傳統,一字排開的養殖水槽兩頭裝著攔魚柵,前面的“推水增氧”裝置使兩邊塘水24小時循環流動,後面的吸汙裝置則時刻收集魚糞殘餌。把魚限制在相對狹小的空間裡,而讓流動的水不間斷地在“跑道”內流過,帶來氧氣、食物,帶走糞便、殘渣。


養1畝頂50畝!零用藥、存活率高3成,料比更低,這個養魚模式必火


位於“跑道”前方的增氧水泵房

推水增氧讓一塘靜水動起來,養殖過程中產生的魚糞和殘存的飼料,順著循環水流進入吸汙水道,約80%可以被回收製成有機肥,剩下20%,則由已經建成的魚塘底排汙系統收集利用,整個過程零水體外排。外圍魚塘裡飼養了花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還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進一步淨化水質。


養1畝頂50畝!零用藥、存活率高3成,料比更低,這個養魚模式必火


五條養殖“跑道”

介紹了這麼多,那麼“跑道”養魚究竟能給魚類養殖業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

提高了養殖效率


據周恩平介紹,在700平方米(比一畝面積667平方米多一些)的跑道中,今年一次性投入了鱸魚17萬尾,鯿魚4萬尾,平均一個“跑道”內有4萬尾以上的魚,水槽裡的魚兒爭先恐後地頂著水流不斷擺尾,嘩嘩作響的水面上,滿是魚群密密匝匝黑黢黢的脊背和魚尾甩起的耀眼水花。而這還沒有達到每條“跑道”的滿負荷。5條“跑道”相當於傳統養殖方式的50畝水塘的養殖量,而存活率比傳統養殖模式要高30%以上。且因為魚相對固定在一處,使得飼料只需集中投放,利用率提高20%左右,魚可以長得更快,可以比其他養殖戶更早捕撈上市,獲得更高的利潤。


養1畝頂50畝!零用藥、存活率高3成,料比更低,這個養魚模式必火


位於“跑道”後方的吸汙水道

減少了養殖成本


以往在投料、施藥、捕撈過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50畝左右的魚塘,在捕撈季,需要僱傭十幾人進行拉網式捕魚,效率不高且成本巨大。而新型的養殖模式下,投料、施藥均只要一人就可以輕鬆操作,捕撈時也只需兩名工人即可勝任。且魚藥的使用大大減少,周恩平笑著說:“整個夏天都沒用過魚藥,魚照樣活蹦亂跳。”


養1畝頂50畝!零用藥、存活率高3成,料比更低,這個養魚模式必火


應急氧氣設備

傳統的養殖模式下最大的成本就要屬3-4年一次的“清淤”了,“清淤”是指在3-4年左右的飼養週期後,每個魚塘需要將水抽乾,然後將塘底的淤泥翻開,把更深位置的土壤翻上來將淤泥蓋下去。魚塘的積淤厚度一般以每年10釐米左右的速度遞增,如果不及時清除,會導致飼料利用率低、水層變薄、溶氧量下降、魚病大規模爆發等重大問題。而“跑道養魚”的新模式能及時通過吸汙水道的抽水機,將魚類排洩物和一部分飼料殘渣及時的排往集汙區。不但可以跳過“清淤”的這個高成本步驟,而且集汙區所收集的廢棄沉澱物更是不可多得的肥料。

提高了水產品質


小水體養魚,大水體養水的概念,使得魚類有了更好的生存環境,豐富的氧氣,極少的魚藥投放使得“跑道”中的魚不僅長勢喜人,品質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今年5月投放的第一批鱸魚苗,最快可在10月底之前捕撈,預計第一批捕撈的鱸魚個體將在8兩左右,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要。

嚐到新模式養魚的“甜頭”的周恩平格外重視水體的保護。他還在一部分水塘區域種植多種水草及荷花等植物,建立科學又美觀的生態清汙體系,在落實五水共治的同時,打造一個風景秀麗的高效水產養殖基地!


養1畝頂50畝!零用藥、存活率高3成,料比更低,這個養魚模式必火


集汙區

是不是很新奇的養魚方法?有興趣的各位可以來王家井看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