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 郑板桥故居

兴化 郑板桥故居

站在郑板桥故居前,我好高兴,自参观"扬州八怪",我就想来,今天终于来了。

郑板桥故居坐落在兴化市东城湾古板桥郑家巷,灰墙黛瓦,普普通通,这才符合我的想象。看故居也不是比财富,何必超规格的"恢复"。人物的非凡,并不代表着物质的富有。

郑板桥生于康熙32年(1693)11月22日子时,正是"小雪"。兴化民间风俗,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为"雪婆之生日",郑板桥与雪婆婆同时降临人间,合家俱欢。郑板桥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据《尚书·洪范》篇中"燮友柔克"之句,遂为其取名"燮",字"克柔"。

兴化 郑板桥故居

郑燮出生不久,家定居于兴化东城湾古板桥西,因此处有一古板桥架于护城河上,故家中给他起号"板桥"。咸丰元年刘熙载修《兴化县志》载:"古板桥,东门外邑人,郑进士燮居此。"《板桥自叙》也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郑板桥云。"

郑板桥幼年家道中落,生活拮据,3岁母亲去世,14岁继母又去世,多亏乳母善良勤劳,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郑板桥曾作《乳母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特别是在《七歌》中,郑板桥说的更是明白:"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市楼饮酒拉年少,终日击鼓吹竽笙。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书看不快。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就这个条件,他的房子能好了?

兴化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明,"关心民瘼,体恤民情,执著不苟",潍县连年荒歉,他又"开仓济民",得罪上司,估计这个期间他也没有多少奉银。辞官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 "乌纱抛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传说,他刚到家不久,一夜,小偷光顾,被他察觉不由低吟:"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吓了一跳,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转身就走,又听"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要跳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小心避开,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这纯属是杜撰的,但反映出一点郑板桥就是穷,要不然他也不至于回到家后又出去卖字画为生。就这种情况,估计他的房子也太好不了。

这就是我的概念,当然先入为主不好。带着这些想法,我走进了郑板桥故居。小院不大,屋子不多,简朴犹存,突出的就是素雅、文雅、典雅,有书卷气。

兴化 郑板桥故居

多是名人字画,仿佛是书画展厅。前门门额"郑板桥故居",系赵朴初题写;过道悬挂的"郑燮故居",系刘海粟题写;"清风轩"匾,系启功题写。正屋中堂挂的是郑板桥自画的《墨荷图》,两边对联:"水夕苍茫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黎。"两侧墙上挂的也都是郑板桥的字。临水轩阁,后梁上的匾"聊借一枝栖",也是郑板桥题写。左右对联是:"夜静斗撑弹剑月,秋高风洗读书天。"清风轩,正面墙上挂的四卷画轴,"梅、兰、菊、竹",系郑板桥所画。一侧墙上《兰竹图》也是郑板桥所画,配有他的联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兴化 郑板桥故居

多是竹兰梅菊,仿佛是名卉花园。"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郑板桥喜欢竹兰石,特别是竹子,"无竹不居",一进门迎面便是一丛翠竹,大院里也多是竹子,不知为啥,竹子到他这儿就长得茂盛,郑板桥偏爱竹子,他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目光月影中耳"。他笔下的竹子也化作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次之画兰画石,他也画松画菊,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真乃"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兴化 郑板桥故居

多是诗词楹联,仿佛是文人聚会。"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郑板桥工诗善文,更长于词,歌咏百姓,描摹英杰,将天地万物至情至理,运于心中,行于笔下。门口对联"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 系他自己所撰。在潍县与学生韩镐论文,他作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引导教育学生如何作文,倡导学风。郑板桥还是书法家,他将汉隶融入楷、行、草之中,纵横错落,乱石铺街,整整斜斜,不落窠臼,独创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板桥体"。他题写的横幅"难得糊涂",深受大家的喜爱,下面的小字更是精辟,"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兴化 郑板桥故居

就连毛主席对他的字都有称赞:"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是掷地有声啊!"碑廊里更是汇集了全国各大书画家的赞语,有欧阳中石、刘艺、刘炳森、王学仲、沈鹏、吴作人等等大家。徐悲鸿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书画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兴化 郑板桥故居

我最欣赏的还是郑板桥的为人为官,参观中也写了一首诗:"绿柳青竹景色新,故园淡雅育贤人。扬名非是诗书画,高尚皆因体恤民。"历代写好字的不少,关键还是人品即书品、画品。郑板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正如肖娴所书:"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才是郑板桥最难得的一面,"为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郑板桥回来了,回到扬州卖字画为生,这才更显出他的高尚。

九口2018-10-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