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路諸侯伐齊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竟使用疑兵之計

大家好,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十二路諸侯伐齊在作戰中使用疑兵之計的故事。

兵者,詭道也。凡是善於用兵作戰的將帥,無不善於使詭用疑。用疑,在兵書上一向被列為奇謀韜略之一。這種韜略,防禦者可用,進攻者也可以用,即通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妙部署,巧安排,搞亂對方的視線,使其摸不清底細,弄不清虛實,產生疑惑恐懼心理導致行動的錯誤,從而增加自己操勝券的把握。《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二回,就講述了一個進攻者使用疑兵之計的戰例。

十二路諸侯伐齊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竟使用疑兵之計

公元前555年,晉平公會合宋、魯、衛、鄭、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共十二路大小諸侯的兵馬,進攻齊國。齊靈公聞訊,留上卿高厚鋪太子守國,自率大軍迎敵。雙方在齊國的平陰城下(今山東平邑)拉開戰幕。晉軍主帥中行偃,見齊軍深溝高壘,掘而守,就對部屬們說,齊國人害怕我們,是不會主動出戰的,我們應當用計打敗他們。於是,他傳令魯、衛兩國之兵從須句進攻,邾、莒兩國之兵從城陽取路,這兩路兵馬均由琅琊突入齊國縱深。

十二路諸侯伐齊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竟使用疑兵之計

主力則從平陰正面突破,然後在齊國都城臨淄城下會師。待四國部隊分頭去行動後,中行偃派司馬張君臣去佈置疑兵:凡是山澤險要之處,都虛張旌旗;又做了許多草人,蒙上衣甲,立在空車之上,將斷木、樹枝捆在車後,使人驅車來往于山谷之間,車行木動,揚塵蔽天。中行偃親督三路大軍,從左、中、右三個方向進攻平陰城。各戰車上載有木石,步卒攜帶土袋,填壕而進,突擊齊軍陣地。齊軍大將析歸父逃回平陰城,將聯軍填壕而進的危急情況報告齊靈公。齊靈公一聽就嚇毛了。他跑到巫山(今山東肥城西北)上了望敵軍態勢,但見山澤險要之地,都有旗幟飄揚,車馬奔馳,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齊靈公一看這場面,心裡更為膽怯,認為諸侯們的部隊太多了,使下令撤軍,不戰而逃。部隊撤退時,又沒有很好地組織,再加上齊軍將領之間的勾心鬥角,致使殖綽、郭最兩員驍將為晉軍所俘。齊靈公只顧逃命,一直逃進都城臨淄。

十二路諸侯伐齊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竟使用疑兵之計

晉國糾合十二國兵馬攻齊,固然在兵員數量上佔有優勢,但並不是絕對的優勢。十二國,聽起來怪嚇人的,其實有的國跟今天的鄉鎮大小差不多。要是齊靈公有勇有謀,善於領兵作戰,依據齊國充足的兵力和有利的地形條件,不見得就一定失敗。然而對兵家權謀一竅不通的齊靈公,聽說十二路諸侯來攻,就嚇破了膽,所以採取了個“深掘壕塹,橫廣一里,選精兵把守,以禦敵師”的笨拙捱打戰術。

十二路諸侯伐齊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竟使用疑兵之計

當時協助齊靈公作戰的寺人夙沙衛曾經建議,趁十二國人心不齊,立足未穩之際,出奇擊之,敗其一軍,其餘就會喪膽;要守,就選擇險要之地,憑險而守,靠區區幾道溝壕怎麼可能擋住敵人的進攻呢?可是,固執已見的齊靈公壓根就沒把這一正確的建議當回事。中行偃正是從齊軍的部署中洞悉了齊靈公的怯戰心理,於是來了個將計就計,虛設疑兵,造成了聲勢浩大,兵力眾多的表面現象,從而驚得齊靈公棄城落荒而逃。書上說,當齊靈公逃回臨淄後,驚魂未定,收撿細軟又想開東門繼續奔逃,幸虧上卿高厚強柬,才勉強留下來組織守城。要不是這時節楚國伐鄭,晉國撤師救鄭,齊國還說不定是個什麼結局呢!

十二路諸侯伐齊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竟使用疑兵之計

兵書雲:“兵詭必疑,虛疑必敗”(《兵經百篇·疑字》)。就是說作戰用兵是一種欺詐的行為,必有若干情況值得打個問號,但是憑空無端的懷疑,毫無思索的懷疑,是註定要失敗的。齊靈公就是這樣,他一不調查,二不研究,單從現象上就斷定無取勝希望,就作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了部隊的潰敗和國家的危機。

這個戰例,《左傳》中有概略的記載,《東周列國志》的描述與之相符。這件事從兩方面告訴我們,善用疑者,常制人而不制於人,以小的代價取得大的戰果;不善用疑者,常為敵人所欺騙,徒有強兵銳卒也不能克敵制勝。作為軍事指揮員,既要善於用疑兵迷惑敵人,造成對方的錯覺和失誤,又要具有見微知著,探幽索微的本領,能識其疑,辨其偽,不為敵人的疑兵之計所左右。故事今天就講完了,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