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路诸侯伐齐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竟使用疑兵之计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十二路诸侯伐齐在作战中使用疑兵之计的故事。

兵者,诡道也。凡是善于用兵作战的将帅,无不善于使诡用疑。用疑,在兵书上一向被列为奇谋韬略之一。这种韬略,防御者可用,进攻者也可以用,即通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妙部署,巧安排,搞乱对方的视线,使其摸不清底细,弄不清虚实,产生疑惑恐惧心理导致行动的错误,从而增加自己操胜券的把握。《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二回,就讲述了一个进攻者使用疑兵之计的战例。

十二路诸侯伐齐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竟使用疑兵之计

公元前555年,晋平公会合宋、鲁、卫、郑、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共十二路大小诸侯的兵马,进攻齐国。齐灵公闻讯,留上卿高厚铺太子守国,自率大军迎敌。双方在齐国的平阴城下(今山东平邑)拉开战幕。晋军主帅中行偃,见齐军深沟高垒,掘而守,就对部属们说,齐国人害怕我们,是不会主动出战的,我们应当用计打败他们。于是,他传令鲁、卫两国之兵从须句进攻,邾、莒两国之兵从城阳取路,这两路兵马均由琅琊突入齐国纵深。

十二路诸侯伐齐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竟使用疑兵之计

主力则从平阴正面突破,然后在齐国都城临淄城下会师。待四国部队分头去行动后,中行偃派司马张君臣去布置疑兵:凡是山泽险要之处,都虚张旌旗;又做了许多草人,蒙上衣甲,立在空车之上,将断木、树枝捆在车后,使人驱车来往于山谷之间,车行木动,扬尘蔽天。中行偃亲督三路大军,从左、中、右三个方向进攻平阴城。各战车上载有木石,步卒携带土袋,填壕而进,突击齐军阵地。齐军大将析归父逃回平阴城,将联军填壕而进的危急情况报告齐灵公。齐灵公一听就吓毛了。他跑到巫山(今山东肥城西北)上了望敌军态势,但见山泽险要之地,都有旗帜飘扬,车马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齐灵公一看这场面,心里更为胆怯,认为诸侯们的部队太多了,使下令撤军,不战而逃。部队撤退时,又没有很好地组织,再加上齐军将领之间的勾心斗角,致使殖绰、郭最两员骁将为晋军所俘。齐灵公只顾逃命,一直逃进都城临淄。

十二路诸侯伐齐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竟使用疑兵之计

晋国纠合十二国兵马攻齐,固然在兵员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十二国,听起来怪吓人的,其实有的国跟今天的乡镇大小差不多。要是齐灵公有勇有谋,善于领兵作战,依据齐国充足的兵力和有利的地形条件,不见得就一定失败。然而对兵家权谋一窍不通的齐灵公,听说十二路诸侯来攻,就吓破了胆,所以采取了个“深掘壕堑,横广一里,选精兵把守,以御敌师”的笨拙挨打战术。

十二路诸侯伐齐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竟使用疑兵之计

当时协助齐灵公作战的寺人夙沙卫曾经建议,趁十二国人心不齐,立足未稳之际,出奇击之,败其一军,其余就会丧胆;要守,就选择险要之地,凭险而守,靠区区几道沟壕怎么可能挡住敌人的进攻呢?可是,固执已见的齐灵公压根就没把这一正确的建议当回事。中行偃正是从齐军的部署中洞悉了齐灵公的怯战心理,于是来了个将计就计,虚设疑兵,造成了声势浩大,兵力众多的表面现象,从而惊得齐灵公弃城落荒而逃。书上说,当齐灵公逃回临淄后,惊魂未定,收捡细软又想开东门继续奔逃,幸亏上卿高厚强柬,才勉强留下来组织守城。要不是这时节楚国伐郑,晋国撤师救郑,齐国还说不定是个什么结局呢!

十二路诸侯伐齐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竟使用疑兵之计

兵书云:“兵诡必疑,虚疑必败”(《兵经百篇·疑字》)。就是说作战用兵是一种欺诈的行为,必有若干情况值得打个问号,但是凭空无端的怀疑,毫无思索的怀疑,是注定要失败的。齐灵公就是这样,他一不调查,二不研究,单从现象上就断定无取胜希望,就作出错误的决定,导致了部队的溃败和国家的危机。

这个战例,《左传》中有概略的记载,《东周列国志》的描述与之相符。这件事从两方面告诉我们,善用疑者,常制人而不制于人,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战果;不善用疑者,常为敌人所欺骗,徒有强兵锐卒也不能克敌制胜。作为军事指挥员,既要善于用疑兵迷惑敌人,造成对方的错觉和失误,又要具有见微知著,探幽索微的本领,能识其疑,辨其伪,不为敌人的疑兵之计所左右。故事今天就讲完了,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